假招聘、强毁约、凑热闹,“奇葩”现象降低校招公信力

又到一年校招季。记者近日在江西、广东等地调查了解到,在部分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面试过程中存在一些“奇葩”现象。企业方面,存在假招聘、强毁约、要求不定等怪象。在学生方面,存在刷经验、凑热闹、能力不足等问题。前者坑应聘者,后者让企业也“受伤”。(3月26日中国青年报)

据悉,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多达834万人,比2018年增加14万人,再创新高。再加上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意味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更难。显然,校招是毕业生实现就业的最重要渠道,而校招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奇葩”现象,首先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这是因为,企业是解决就业的主要渠道。当部分企业在校招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并不认真对待找工作,而是凑热闹、刷“存在感”、“骑驴找马”,企业就会降低期望值,或许一些企业不愿意再参加校招活动,而是直接从社会上招聘人才,这就会影响大学生就业。

而一些企业参加校招活动,如果不是真招聘而是借机做广告,不是守信用而是随意毁约,就会影响大学生对招聘企业的印象,恐怕部分大学生不再看重参加校招的企业,而是寻找其他就业渠道。这对于部分企业来说,则有可能错过招聘优秀大学生的机会。

假招聘、强毁约、凑热闹,“奇葩”现象降低校招公信力

也就是说,“奇葩”现象有可能降低校招公信力,不仅会影响企业选人用人,也会影响大学生就业。同时,也会影响高校形象,因为就业率是高校普遍看重的一项指标。所以,无论是高校还是人才市场主管部门,都应该针对“奇葩”现象采取相应措施,以维护校招公信力,提升校招实际效果。

对于高校来说,一方面要对自己的学生提前做好就业指导培训工作,避免出现报道中所列举的“奇葩”行为。另一方面,高校在举办招聘活动时,尽量对参与的企业有所了解,比如企业真正需要人才而不是假招聘;再如,要重视企业信誉。这样一来,就能避免学生遭遇“花式被坑”。

另外,有人建议学校可以通过带学生参观企业、邀请行业人员做职业导师等方式,建立起学生与行业之间的联系,增进双方的沟通理解,也值得倾听。

对于有关部门来说,应该通过建立黑名单等措施,把哪些假招聘、强毁约之类的企业列入招聘黑名单,以提醒应聘者注意。而对于真招聘、守信用的招聘企业,则应该以多种方式进行激励。总之,校招公信力绝不能毁在部分招聘企业和部分应聘者的手里。

假招聘、强毁约、凑热闹,“奇葩”现象降低校招公信力

◎ 为正义“说话”,为公平“代言”,若喜欢本头条号评论文章,请您订阅并批评指正,谢谢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