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招聘、強毀約、湊熱鬧,“奇葩”現象降低校招公信力

又到一年校招季。記者近日在江西、廣東等地調查瞭解到,在部分高校畢業生找工作面試過程中存在一些“奇葩”現象。企業方面,存在假招聘、強毀約、要求不定等怪象。在學生方面,存在刷經驗、湊熱鬧、能力不足等問題。前者坑應聘者,後者讓企業也“受傷”。(3月26日中國青年報)

據悉,201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多達834萬人,比2018年增加14萬人,再創新高。再加上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意味着高校畢業生就業更難。顯然,校招是畢業生實現就業的最重要渠道,而校招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奇葩”現象,首先不利於大學生就業。

這是因爲,企業是解決就業的主要渠道。當部分企業在校招過程中發現,一些學生並不認真對待找工作,而是湊熱鬧、刷“存在感”、“騎驢找馬”,企業就會降低期望值,或許一些企業不願意再參加校招活動,而是直接從社會上招聘人才,這就會影響大學生就業。

而一些企業參加校招活動,如果不是真招聘而是藉機做廣告,不是守信用而是隨意毀約,就會影響大學生對招聘企業的印象,恐怕部分大學生不再看重參加校招的企業,而是尋找其他就業渠道。這對於部分企業來說,則有可能錯過招聘優秀大學生的機會。

假招聘、強毀約、湊熱鬧,“奇葩”現象降低校招公信力

也就是說,“奇葩”現象有可能降低校招公信力,不僅會影響企業選人用人,也會影響大學生就業。同時,也會影響高校形象,因爲就業率是高校普遍看重的一項指標。所以,無論是高校還是人才市場主管部門,都應該針對“奇葩”現象採取相應措施,以維護校招公信力,提升校招實際效果。

對於高校來說,一方面要對自己的學生提前做好就業指導培訓工作,避免出現報道中所列舉的“奇葩”行爲。另一方面,高校在舉辦招聘活動時,儘量對參與的企業有所瞭解,比如企業真正需要人才而不是假招聘;再如,要重視企業信譽。這樣一來,就能避免學生遭遇“花式被坑”。

另外,有人建議學校可以通過帶學生參觀企業、邀請行業人員做職業導師等方式,建立起學生與行業之間的聯繫,增進雙方的溝通理解,也值得傾聽。

對於有關部門來說,應該通過建立黑名單等措施,把哪些假招聘、強毀約之類的企業列入招聘黑名單,以提醒應聘者注意。而對於真招聘、守信用的招聘企業,則應該以多種方式進行激勵。總之,校招公信力絕不能毀在部分招聘企業和部分應聘者的手裏。

假招聘、強毀約、湊熱鬧,“奇葩”現象降低校招公信力

◎ 爲正義“說話”,爲公平“代言”,若喜歡本頭條號評論文章,請您訂閱並批評指正,謝謝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