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剛,著名畫家,是當下最驍勇又最儒雅的鬥士。在傳統與現代之間,他主張兼容幷蓄;以一人,一支筆,一個畫板留存着山西逐漸消失的歷史文明,多方探尋古代與現代的通路。從蕭剛的繪畫作品裏,你能感受到那些跨越了時空的建築、雕塑帶來的厚重,以及內容對比強烈產生的對當下輕浮的抨擊。

  言及“故土”,蕭剛的“故土”較糾結,到底哪裏纔算是自己的故土?父親祖籍廣東,但是他卻未在那裏生活過;母家籍貫北京,他對北京皇城邊上的尋常巷陌倒是保留着清晰的記憶,也未生活過;成長在山西,朔州,大同或許纔是奠定他故土情結的緣起,而太原則是牢固他“故土”概念的根基。

  蕭剛出身藝術世家,外祖父是民國時期北京城的珠寶首飾設計工藝美術師,父母均是新中國後北京師範大學的高材生,後母親轉入北京藝術師範學院,師從著名藝術家吳冠中先生。大概籍於此,蕭剛後來考大學首選藝術專業。談及考學,雖留遺憾,未能如願進入央美的連年系,但山大美院這塊育人的學邸依舊成就了蕭剛的今天。專業與從業是兩碼事,油畫專業出身的蕭剛卻是那種難以割捨對“故土”有着特殊感情的人,這或許便是文人情節。

  童年時期,受當時政治浪潮的影響,他的父親作爲一個南方人被遣送到東北,母親則被下放到山西的一處荒僻小城。朔風撲面的雁門關外,蕭剛畫滿隨母親在雁北的童年。“我對雁北是有感情的,我的初中、高中後來是在大同上的,而對我後期作畫方向有影響的還要從童年生活之地的那座教堂說起。”一座建於清末的教堂,與雁北民居迥然的建築風格,這處帶有些許異域風格的地方卻成了蕭剛童年與玩伴們最好的樂園。或許當時他還不能理解那種突兀帶來的肅殺之感,但是可以肯定的正是那種蕭疏的輪廓激發着他骨子裏藝術的靈感。後來在大同上高中的數年中,蕭剛就已經開始用畫筆勾勒那些縱橫在這個曾是北魏古都老城裏的巷子了。

  蕭剛大學畢業後定居太原,於是這個別號“龍城”的地方成了他真正的故土。一段特殊的工作經歷讓他有機會走近山西的歷史與建築。於此,他的靈魂真正開始紮根於發掘那些過去,或是古建、遺址或是民居村落,終究落筆之處是那些被人遺棄卻又經常夢迴的地方——故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