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沟镇新坪村距离会宁县城大约20公里,快进村时,满眼都是蜿蜒曲折、随形就势的村道穿插在民居与田园之间。和大多数散落在西北地区的中国农村一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新坪村看起来美好而安静。

更神奇的是学窑的选址,它藏在幽静的山谷之中,背靠山崖,前面是一片开阔地,一年四季沐浴在阳光中。

大沟深处杏花村,有个古旧百余年,存在至今的黄土崖窑,因在清朝同治后诞生的会宁著名 “陇右三苏”等人曾经求学于此,而留有深远的人文教育根脉,和经久不散的学窑书韵。图为大沟镇新坪村张嗣功学窑旧址原貌。

走进大沟深处,竟是别有洞天,愈走愈奇,满山满洼满地到处都是故事,都是底蕴深厚的文化,都是透着人生哲理的诗,大沟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人杰地灵。图为名师张嗣功当年学窑,现在由村民王长淑管理。

都说当下寒门很难出才子,但是在甘肃会宁县,却还延续着耕田与读书的“科举”传奇。据了解,会宁县出了大学生9万多,硕士生3千多,博士5百多,上演着几十年的“高考神话”。一家仨博士也早已传为佳话。而这一切也都有由来已久的渊源。

在大沟镇新坪村参观时,被清代光绪年间一位私塾先生的故事所吸引,先生名叫张嗣功,据当地群众介绍,其待人和善,诲人不倦,俨然一位乡间隐者。“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介绍说张嗣功,字敏斋,一生淡泊宁静,不慕名利。兴办私孰,教授学生。图为大沟镇新坪村张嗣功学窑旧址原貌。

正是因为饱读诗书的张老先生放弃学而优则仕的人生选择,以教书育人为已任,才有了“苏门三进士”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学子走出大山,为国为民做贡献。图为大沟镇新坪村张嗣功学窑旧址原貌。

张嗣功旧居位于县大沟镇新坪村新张社,村内张家堡子便是岁进士张嗣功旧居。

正是因为饱读诗书的张老先生放弃学而优则仕的人生选择,以教书育人为已任,才有了“苏门三进士”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学子走出大山,为国为民做贡献。图为大沟镇新坪村张嗣功学窑旧址原貌。

这块风水宝地走出了2名进士,百余名举人、贡生是会宁最有 文脉的地方,在清代会宁就已经是高考状元县了。

张嗣功后代在大沟镇新坪村务农,住的房子是当年张嗣功老先生的住所,离张氏学窑不远。

第七代传人张继祖,48岁,在家乡务农。当年张嗣功桃李满天下,老先生的后代都生活的很幸福!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