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溝鎮新坪村距離會寧縣城大約20公里,快進村時,滿眼都是蜿蜒曲折、隨形就勢的村道穿插在民居與田園之間。和大多數散落在西北地區的中國農村一樣,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新坪村看起來美好而安靜。

更神奇的是學窯的選址,它藏在幽靜的山谷之中,背靠山崖,前面是一片開闊地,一年四季沐浴在陽光中。

大溝深處杏花村,有個古舊百餘年,存在至今的黃土崖窯,因在清朝同治後誕生的會寧著名 “隴右三蘇”等人曾經求學於此,而留有深遠的人文教育根脈,和經久不散的學窯書韻。圖爲大溝鎮新坪村張嗣功學窯舊址原貌。

走進大溝深處,竟是別有洞天,愈走愈奇,滿山滿窪滿地到處都是故事,都是底蘊深厚的文化,都是透着人生哲理的詩,大溝是一塊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人傑地靈。圖爲名師張嗣功當年學窯,現在由村民王長淑管理。

都說當下寒門很難出才子,但是在甘肅會寧縣,卻還延續着耕田與讀書的“科舉”傳奇。據瞭解,會寧縣出了大學生9萬多,碩士生3千多,博士5百多,上演着幾十年的“高考神話”。一家仨博士也早已傳爲佳話。而這一切也都有由來已久的淵源。

在大溝鎮新坪村參觀時,被清代光緒年間一位私塾先生的故事所吸引,先生名叫張嗣功,據當地羣衆介紹,其待人和善,誨人不倦,儼然一位鄉間隱者。“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介紹說張嗣功,字敏齋,一生淡泊寧靜,不慕名利。興辦私孰,教授學生。圖爲大溝鎮新坪村張嗣功學窯舊址原貌。

正是因爲飽讀詩書的張老先生放棄學而優則仕的人生選擇,以教書育人爲已任,纔有了“蘇門三進士”爲代表的一大批優秀學子走出大山,爲國爲民做貢獻。圖爲大溝鎮新坪村張嗣功學窯舊址原貌。

張嗣功舊居位於縣大溝鎮新坪村新張社,村內張家堡子便是歲進士張嗣功舊居。

正是因爲飽讀詩書的張老先生放棄學而優則仕的人生選擇,以教書育人爲已任,纔有了“蘇門三進士”爲代表的一大批優秀學子走出大山,爲國爲民做貢獻。圖爲大溝鎮新坪村張嗣功學窯舊址原貌。

這塊風水寶地走出了2名進士,百餘名舉人、貢生是會寧最有 文脈的地方,在清代會寧就已經是高考狀元縣了。

張嗣功後代在大溝鎮新坪村務農,住的房子是當年張嗣功老先生的住所,離張氏學窯不遠。

第七代傳人張繼祖,48歲,在家鄉務農。當年張嗣功桃李滿天下,老先生的後代都生活的很幸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