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学佛修道,都想悟道证果,以求觉悟,成佛成道,清净涅槃,逍遥自在。但是为什么学的人那么多,而真正觉悟的人那么少见呢?主要有三点:不得其法,行愿不够,功夫不到。

我们打坐都想明心见性,并且最喜欢的是功夫、境界,至于开悟后的境界状态上期也具体讲到了。很多人,尤其是初入修行之人,只要听说哪个人有道有功夫,就很好奇,想去寻访参玄,至于道与功夫究竟是什么定义,也搞不清楚,修行的真正次第如何也不知所以,这就是见地不清。

那很多人打坐修行为什么不能进步呢?

除了不得要法,功夫不到,也就是不能坚持精进外,心行并没有转。心理行为一点都没有改变的话,功夫是不会进步的,见地也不会圆满。

道家认为“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光练气脉,做身体上功夫,而认为这是道,这是修行的第一大毛病。又说“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学佛的人只高谈理论,对于生命根源没有掌握住,经一万劫也证不到圣人的境界。

如何行持才算真修行呢?又如何转心行呢?

不只是打坐用功,下座做事对人讲话便又流于习气,而是生活中时时处处,行住坐卧,任何起心动念,无不知晓此念属何心所,念起即觉,觉后即返,或贪或嗔,念念清楚,然后念念托空,随念布施,这就是舍,也是内布施。

可以将打坐比喻为专行,下座觉知念头,也就是在生活中,行住坐卧间行持是辅行,可以让自己打坐中更能得定,若严格说,没有主辅,上座下座都要努力用功。

修行若只一味晓得求一清净处打坐修行,不晓得觉察念头,都随无明妄想而去,不知舍念,不知三际托空,一天愁眉苦脸,怎么称得上是修行人呢?那是魔障道中人,面上一点慈悲喜舍的气息都没有,随时在无明业障中烦恼,懵懵懂懂,哪算是修行?

若前念不对,马上忏悔,然后舍念,即得后念清净。若再起念,还在此境界中,自己有多痛苦!

修行,顾名思义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大乘佛法有个清晰的修行进阶,就是六度:布施、持、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也称菩萨行,一颦一笑都要清清楚楚,念念舍,提得起放得下,若能坐下不着求定自在定中,此乃自性大定,盘不盘腿都无所谓,即是“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此即如来大定。

要认得它(念头)的法相,晓得这念是嗔、是贪、是恼、是盖覆、是谄曲、是嫉妒、是好胜、是埋怨,都要清楚,都要托空,随起、随扫、随舍、随空。

总归起来,修行三大要点:见地、修正、行愿,正信正念,六度万行,践行大愿,尤其是最后一句——行愿最重要。行到了,见地才会圆满,修证功夫才会证果。

但不论佛道,都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想成仙要修无数功德,无数善行才行。

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后期再讲。

-------------

关注微号:定观天下/dingguantianxia786,讲述关于哲学、宗教、心灵及历史文化的思考,分享奇闻异事,独特视角,原创思考,新奇,新趣,新内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