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7日中午,克里米亚东部的刻赤理工学院发生爆炸与枪击,目前已造成19人死亡,50人受伤。

凶手为该校学生,他出行总随身带刀独行,但得过奖学金。

有幸存者对,亲眼看到有朋友在自己面前被他射杀。

理工学院院长奥莉嘉·格列宾妮科娃转述现场情况时说:“凶手引爆了不明装置,之后举着枪上楼扫射,看到谁就杀谁。”

初步调查显示,凶手为18岁的本校男生弗拉迪斯拉夫·罗斯利亚科夫。他已自杀身亡。

克里米亚将进行为期3天的哀悼。

克里米亚校园爆炸案让人想起了挪威于特岛惨案。最近一部新片如凌迟般再现了当时的前因后果。

《7月22日》(22 July),

大概是今年以来,最艰难的一次观影经历。

在电影的层面,它娴熟的场面调度,出色的镜头语言,清晰的人物功能性设计让人迅速被拉入故事的漩涡无法自拔。

加上影片厚重而锋利的半纪录片风格,让难以抵御的共情能力很快侵袭观众神经,摧毁其理性的防线,令情绪在不知不自觉中被点燃加热直至沸腾。

《7月22日》讲述了震惊世界的挪威于特岛惨案

2011年7月22日,挪威人布雷维克,先在奥斯陆的挪威政市府办公大楼前引爆威力巨大的汽车炸弹,上百米高的大楼窗户几乎全部被震碎,几公里外都有震感,当场就有数人死于炸弹。

正当警察和政府系统一片乱麻时,布雷维克伪装成警察,携带重型武器又在首都奥斯陆以西40公里的于特岛枪杀了参加挪威工党青年团夏令营的学生。当时数百学生在岛上,无法逃离,布雷维克毫不犹豫地就地处决,肆意枪杀。

直到防空特种部门赶到后,他才缴械投降。

这次恐怖袭击共造成77人死亡,300多人受伤。

于特岛惨案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挪威境内发生的最为严重的暴力袭击事件。

影片《7月22日》以非常刁钻的角度入手,讲述了整个事件,以及后面审判的来龙去脉。

《7月22日》的叙事手法极为抓人。

该片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是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者,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获得者,凭借《菲利普船长》,《谍影重重》系列盛名好莱坞。

《7月22日》的镜头感和场面调度可以通过《菲利普船长》和《谍影重重》窥见一二。

轻微抖动的镜头,令不稳定性,不安全感,焦虑感直扑心灵!

手持摄影机拍摄营造出粗糙厚重但锋利凛冽的纪录片式的影像效果,

全片大量采用了近景跟随拍摄,第一幕的追逐逃亡场景用极短的镜头剪接连缀,

不需要夸张浪费的慢动作、子弹时间、镜头满天转等特效。

用精准的剪辑一样达到了让人屏住呼吸、目瞪口呆、失魂落魄的效果。

《7月22日》有着2018年度作为残酷的激励事件和故事鸿沟。

长达30分钟的第一幕,犹如凌迟一般的呈现了恐怖分子布雷维克的杀人始末。

布置汽车炸弹,伪装警察上岛,毫无人性的处决没有还手之力的上百学生。

影片中好几个场景如鬼神附体,

布雷维克被极右思想控制,口中叨念着自以为正义的口号,凶狠且略带满足的面容下从容的枪杀学生,

有的学生装死以为能逃过一劫,可还是被布雷维克不留一个的挨着补枪。

躲在屋子里,惊慌失措的一群学生被布雷维克抓个正着,全部关门杀害。

被迫躲在悬崖边的学生也被残暴的布雷维克一阵扫射,死伤大半。

但特警发现布雷维克时,布雷维克没有任何反抗,缴械投降,因为他希望在日后的审判中进行政治宣讲,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把自己冠上了欧洲骑士团团长的名号。

《7月22日》在第一幕就让情绪抵达沸点,家长和幸存学生们的哭诉和悲痛让观众难以招架,产生了强烈的感同身受。

《7月22日》并非要渲染,消解那场耸人听闻的惨案,而是通过后面的故事点燃希望,进行控诉。

影片的第二幕架构的相当清晰,主线故事是整个社会对于布雷维克审判的看法和交锋。

为此,影片设置了以男生维亚为代表的幸存者一方,

以维亚的父母为代表的幸存者家长一方,

还有以律师盖尔里佩斯塔德为法律,挪威首相为核心的国家一方。

《7月22日》后面两幕同样精彩,扣人心弦,但相比第一幕显得克制了很多。

我们可以看见法律和道义的挣扎,

律师盖尔里佩斯塔德必须为布雷维克争取合法的人权,虽然他是一个暴徒和恶魔,虽然他从来没有对自己的行为有半点愧疚,他甚至威胁律师,要杀害他们的下一代。

我们还可以看到自由和审查的矛盾,挪威首相通过调查发现,布雷维克的行为并非无法预测,而是因为疏忽和无视,才让布雷维克这样的狂徒钻了自由和民主的空子。

不过,全片最为核心的人物弧光交锋还是来自幸存者维亚的“涅槃重生”

身体遭受重创的维亚,需要重新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他失去了一只眼睛,经历了开颅手术,可依然有弹片残留在他的脑干附近,他随时可能因此丧命,或者只能躺在床上度过余生。

恶梦、疼痛、孤独、低落、迷茫困扰着这个本来应该朝气蓬勃的男孩。

他的家人也因此产生隔阂,陷入低落,弟弟因为自己成功逃过而倍感愧疚,兄弟两人相处尴尬,父母也因为照顾略显疲惫,他们一时间都失去了自我和生活。

而另一边,摧毁他们生活的恶魔布雷维克却心安理得,甚至可能通过宣称自己有精神病而逃过牢狱之灾。

在维亚通过身体的重建,精神的艰难重塑之后,他勉强靠自己一步一步来到法庭前,面对这位恶魔,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一边是深受重伤的小男孩重新站起来,面对企图杀害自己的魔鬼,与其正面交锋,控诉其恶行。

“我还有无限可能的未来,我还有各种选择的机会,而你只能在一间几平米的囚牢里度过终生”。

审判过后,盖尔里佩斯塔德拒绝了握手,临走时,他说了一句话,

“最终你还是输了,我的后代们依然会对抗如此暴行,他们的下一代也会”。

片尾,维亚站在广阔无边的旷野里如获新生,

而布雷维克只能发呆地从屋子里唯一一扇带有铁栅栏的窗户看向外面。

虽然第二幕之后,线索繁多,但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靠着细腻的情感流露,冷静的剪辑,还有足够多的信息量的传递,依然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

为什么布雷维克会做出如此极端的行为?

维亚能够走出低谷,不要滑入“以暴制暴”的怨念中吗?

布雷维克究竟会得到何种法律制裁?

如何避免悲剧再度发生?

挪威没有死刑,布雷维克虽被关在监狱,但在2015年,他在监狱中获得了大学学位,他企图在监狱中建立党派,可没有成功。

多年过去,极右组织在欧洲大陆的活动尘嚣四起,加上“难民潮”引发的社会不稳定,令更多欧洲极端组织心怀怨恨。

就像布雷维克宣称的那样,必须让挪威是挪威人的挪威,不能因为各种原因,让挪威人反而变成了挪威的小众。

宗教的,文化的,制度的冲突和矛盾,会在未来几年内给欧洲政体提出艰巨的挑战。

从历史和现实事件中取材,纪实的拍摄手法,保罗·格林格拉斯靠着他的核心风格让我们见证了那段令人揪心的过往。

他凛冽的快速剪辑,摇晃的镜头语言提醒着我们极端恐怖组织的疑云笼罩;

但他敲到好处的镜头停留,时而温和冷静的人物捕捉,又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光芒,正义的笃定,以及爱的坚韧。

《7月22日》,今年值得被铭记的一部佳作!

心存善念之人,永远不会对极端公布暴力活动俯首称臣。

原谅它们是上帝的事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