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并不知家乡的月饼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大小一直就如天上的满月,金灿灿的,半斤一个;用料也很少变化,不外乎是,芝麻、花生、冬瓜条、山楂丝、冰糖等。只是一年一年地吃着,一年一年将那种熟悉的味道悄然扎在心里,直至根深蒂固。

一进入八月,村里的妇人们就开始结伴张罗着去打月饼。提着面粉、鸡蛋、香油、芝麻、白糖、冰糖,三五一群,吆喝着,说笑着,意气风发地走在当街的大路上。因为喧嚷张扬,那队伍总是不断壮大,有时,甚至浩荡。

快读完小学,我才知道,原来她们要去的地方就是我们班的可可家,原来可可家就是做月饼的,原来可可就是一直一直吃月饼长大的,难怪,才小学,她姐弟俩的个子就窜到了门头上。

读初中时,有两年,我和可可是睡在一张床上的。在她舅妈的裁缝店里。七月底,中秋的气息开始复活、丝丝游走。初二时,一个周末返校,晚自习下学,回到住处,可可冷不丁地从包里掏出一个大月饼塞给我,烤炉的温热和焦香扑面袭来,唾津,当即喷薄四溢。酥脆、软香、温甜,满足,感激……一时齐备。感觉,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月饼。

2

在城里读高中那几年,越临近中秋,小心眼里越是蠢蠢欲动,不得安宁。尤其是晚自习,望见夜空中,拖着萤火虫似的尾巴在空中赫然绽放的烟花,那激动,那渴盼,难以自持。说不清回家有什么要紧的安排,只想回家,回家,快快回家。

放假那天上午,四节课,老师到底讲了什么,根本不知道,只听见校门口的汽笛声此起彼伏地响了又响,叫了又叫,勾得人魂魄七窍生烟,悠悠荡荡不知所踪。猜测着应该有七八辆在等了吧,坐哪一辆呢,能不能抢到座位呢,继云会不会迟到……上完一节,松一口气,还有两节,100分钟,6000秒……班主任安排着作业、注意事项,班里已是风声鹤唳,四面楚歌了。书包早已收拾好,铃声只一点,嗖——几道闪电掠过门口,不见了。后面的以前仆后继之势如狼似虎窜出教室,扑进校门口的车厢里。

下了车,离家还有七八里,来不及等车,和同伴踩着秋风抬脚就是疾走。一路上,人家的炊烟里,欢笑里,闲散里,田里沉甸甸的收获里,全是中秋富足的膨胀气息。抑制不住。

刚转过街角,才暼见金伟,就听见他朝着院子大喊,金霞回来了!接着就看到金凤冲出来,又搂又抱地将我拖进院子。三叔也卖肉回来了,吃过午饭半躺着休息,一看我进来就说,说好了,晚上都到这里吃饭。我囫囵应着,手里接过三婶塞过来的月饼苹果梨。

从三婶家回家,家里没人。掀开锅,锅底的鸡肉是热的,抓起一个馒头,风卷残云地吃个饱。去二婶家看看,奶奶果然在那,她去向金海打听我为啥还没到家。二婶见我进门,也是一上来就填就塞。跟着奶奶回去,她也是像卖东西一样将亲友送她的好吃好喝的全都摆出来让你都尝尝。

就这样东吃吃,西尝尝,到睡觉的时候,因为吃得太撑,坐卧不安,辗转难眠。灯关了,奶奶睡着了,夜安静下来了,只有蟋蟀梦游一般地拉着琴。月亮静静地大睁着眼睛趴在窗户上,投下一袭月光。那时,家人都还在身边,也根本不懂,月是故乡明,天涯共此时,相思如满月夜夜减清辉……的深意,只觉得,月亮真大真圆真亮真美,可惜大家都睡了,谁会留意呢?一味地只觉得惋惜,惋惜。

3

对于月饼,我是不怎么爱吃的。小时候,中秋前盼着吃,也就图个一时新鲜,毕竟又是一年没见了,那味道重新鲜活成痴爱。不吃饭只吃月饼,早起上学带一个,怜惜地掰开,一粒一粒地抠,一丝一丝地拉,一口一口地品,吃得小心又满足。起始,哪个孩子不是如此呢?吃的多了,胃口就刁钻了。啃掉月饼边缘那一周酥脆松软的项圈,剩下的,不吃,扔在原地。亲友们送来的月饼本来味道差别不大,但总是心存着侥幸与好奇,万一不一样呢,于是一个个掰开,看看,尝尝,随之置之不理。

但是熟悉的味道一经搁置,沉淀下来的就是分外的思念了。然而,每年只要回去,奶奶总能从她的箱子里为我们捧出她珍藏好的月饼。当然,早就霉坏了,只是她不知道,依然习惯一年又一年地留着,留给没在家里过中秋的我们,没有吃到当年月饼的我们。

如今长大的我们远离家乡,遍布各处。想着无论何处的月都是圆的,无论何处的月都是同一个月,心里就有了安慰。

(亲,如果您觉得有共鸣,请帮我们转发哦~)

微信名称:夜半思语

微 信 号:ybsy2016,欢迎关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