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有心借助于现代的卫星图配合手头上掌握的老地图做个“鸟瞰馆陶”系列,开篇选在哪里想了很久,既然名字为“大运河时空”,还是选择运河吧,并且第一篇就把咱们的目光聚到卫运河的源头吧。

大家都知道,卫运河是由两条河流汇集而成,分别是卫河和漳河。

卫河自山西省太行山脉发源,一直馆陶上游不远处,所流经的范围均在春秋时期卫国境域内,因此被称为卫河。漳河也是发源于山西省太行山区,与卫河的源头不超过100公里,因战国时西门豹治邺而名扬天下。这两条古老而有充满传奇色彩的河流,一路滔滔走来,在馆陶这片历史同样悠久的土地上汇合。1946年冀南区卫运河河务局把从馆陶县漳河、卫河两条河流的汇合处到德州四女寺水利枢纽这一段155.6公里(1958 年治理前213公里)的河道命名为卫运河。从而漳河、卫河的汇合处又成了一条新的河流的起点,漳河和卫河则成了这条新的河流的上游。

鸟瞰卫运河之源

红圈即为卫运河的起止处

鸟瞰卫运河之源

民国时期老地图所示漳、卫河汇合处

鸟瞰卫运河之源

卫星图片所示漳、卫河汇合处

之所以称卫运河,是因为这条河流还有着一个更加有名的名字,中国隋代的大运河,这是隋代大运河的其中一段——永济渠。从隋代开凿完成后,一直是中国南北运输的大动脉、生命线。在隋唐时代,大运河里百舸争流,光是运粮的漕船每年就将近两万艘。隋炀帝自江都去涿郡就打这经过。唐魏州刺史在两岸建楼百余间储存江淮运来的货物。武则天时由永济渠运来江淮米百万余斛。虽然在元代之后大运河取直,不走洛阳方向,改由临清南下了,但这条河流依然承担着河南、河北、山东等粮食主产区收上来的漕粮往京师运输的任务。

在漳河和卫河的汇合处有一个村庄,叫做徐万仓。村名就来自于明清时期这里就是皇粮装卸点,在岸边建有很多仓库,可能万仓有些夸张,但由此可以想象得到当时装卸工如工蚁般忙碌、运粮船摇撸待发的盛景。

鸟瞰卫运河之源

永济渠徐万仓遗址碑

鸟瞰卫运河之源

漳卫河汇合口简介

鸟瞰卫运河之源

漳卫河汇合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