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新聞客戶端記者者薛柏武/文

提起江西的農業大縣,“鄱餘萬”三縣是永遠繞不開的話題。同屬鄱陽湖濱湖地區,自古以來都被稱讚爲“魚米之鄉”,它們有着共性。主抓生態旅遊、打響綠色生態品牌、發展現代農業,三地主官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三縣各自走出了不同的發展之路。如今,三地農業發展如何?主官們對於今後發展怎麼部署?新中國成立70年來,江西農業農村發生了怎樣翻天覆地的歷史鉅變?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鄱餘萬三縣農業發展的古與今

鄱陽縣,素有“富饒之州”、“銀鄱陽”的美譽。如今,鄱陽是江西第一人口大縣、糧食產量第一大縣,也是全國超級產糧縣、全國商品糧供應基地、全國優質大米供應基地。

鄱陽的農業發展之所以走在全國前列,與鄱陽縣委書記張禎祥的重視密不可分。7月12日,在中共鄱陽縣委十四屆九次全體(擴大)會議上,張禎祥對今年下半年鄱陽的工作進行了部署。他提出,要重點打造“鄱陽湖大米”區域公用品牌和鄱陽水產品牌,創響一批“老字號”“土字號”“鄉字號”的特色品牌,全面提升鄱陽農業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打造知名特色品牌,爭創全國乃至世界知名,這便是張禎祥對於接下來鄱陽農業發展指的一條明路。

餘干縣,素有“閩越百貨集散”之繁榮,“江南名郡”、“魚米之鄉”之盛名。近日,在農業農村部公佈的“農業農村部漁業健康養殖示範縣(第四批)”名單中,餘干縣就赫然在列。

從古至今,餘干農業的發展,都是可圈可點。7月25日,在餘干縣委十五屆七次全體(擴大)會議上,餘干縣委書記胡偉作工作報告時提出,要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上求突破,着力促進城鄉協調融合發展。

對於胡偉來說,雖然目前餘干農業的發展已經取得不俗成績,但他不能滿足現狀,應該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步伐,持續推進餘干農業高質量發展。

萬年縣是人工栽培稻起源地和貢米的原產地,是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遺存之一。作爲上饒首個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萬年先後入選全國循環農業經濟示範縣、第二批國家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

今年上半年,在萬年縣農業農村工作會議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推進會上,萬年縣委書記潘表光提出,要全面提升農業產業發展質量,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加快推進適度規模經營。

在萬年縣委縣政府的重視下,萬年從以前只有貢米、生豬、珍珠三大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形成了貢米、珍珠、生豬、花卉苗木、油茶、果蔬、雷竹等七大主導產業,讓農民羣衆找到了致富路徑。

靠山喫山,靠水喫水,三縣主官針對縣情,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使當地農業發展獲得了長足的進步。

三縣因地制宜探索發展新路徑

傳統農業往往面臨着結構單一及產品附加值低等問題,如何讓有限的土地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使經濟發展走上快車道,是三縣主官都要面臨的挑戰。面對挑戰,三地主官們都給出一個相同的答案:尋找機遇,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統籌發展新路子。

鄱陽旅遊從無到有,從沒有規劃、沒有線路、沒有產品,也沒有一家旅行社,只停留在一般的政務觀光接待上,就連大部分本地人都不知道如何去鄱湖觀潮、看鳥、賞景,到如今全縣旅遊年接待總人數突破1800萬人次,旅遊業成爲鄱陽支柱產業之一,鄱陽旅遊也成爲江西旅遊版圖上熠熠生輝的一筆。

爲何鄱陽旅遊可以取得如此成績?張禎祥的一席話讓我們豁然開朗,“鄱陽旅遊業快速發展的背後,是鄱陽縣委、縣政府決策層頂層設計、科學謀劃、創新求變的結果,是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羣衆參與的結晶。”

夯實現代農業基礎,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發揮科技示範和規模經營的引領作用,餘干走出了一條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現今,餘干因地制宜地佈局優質稻、稻蝦、芡實、生態水產和田園綜合體等五大產業,初步打造產地集中、產品綠色、產業融合、產出高效的現代農業發展示範區。

正如胡偉所言,整合各方資源和力量,培育和壯大現代農業龍頭企業,才能真正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全力推動餘干農業轉型升級。

夏日炎炎,酷暑難當。6月26日至28日,潘表光冒着高溫,奔赴千里,輾轉雲南、貴州兩地走訪有關企業。每到一處,潘表光都詳細介紹萬年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區位、交通、資源、環境等優勢,誠摯邀請企業家們到萬年實地考察、投資興業。

在走訪過程中,潘表光對貴澳集團實現園區產值最大化,帶動農民從傳統農民向新型產業化農民轉變,傳統農業向大數據農業轉變的運作模式及發展戰略表示讚賞。他指出,下一步,萬年縣也將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開創一條振興鄉村發展萬年新模式。

不難看出,在張禎祥、胡偉和潘表光看來,只有不斷尋找新思路、開拓新境界,才能讓當地煥發新生機,取得新發展。

傳統農業大省向現代農業強省轉變

江西作爲一個農業比重大、農村地域廣、農民人口多的省份,農業農村工作不僅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在全國“三農”改革發展大局中有着舉足輕重的位置。

單從“鄱餘萬”三縣發展情況來看,這些年,江西農業農村的發展一定差不了。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江西糧食產量由1949年的77.53億斤,增加到2018年的438.14億斤,增長4.7倍;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02%;全省農業經濟總量不斷擴大,去年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達5556億元……

這一項項亮眼的成績,便是江西正從傳統農業大省向現代農業強省轉變的最好證明。

“手拿一把刀,躬身彎下腰,我割稻來,你裝車。”這是過去江西農業生產的真實寫照。如今,這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模式已成爲歷史。

而對於農村百姓來說,生活好了,錢包鼓了,這纔是硬道理。

從解決溫飽,到真正走上奔小康的康莊大道,談到現在的生活,萬年縣後張村66歲的楊奶奶笑着說:“每天能有三四十元的收入,特別是離家近,可以隨時來隨時走,方便照顧家裏。”

近年來,江西“三農”問題得到有力的破解,但產業結構還沒有達到最優化,“靠天喫飯”的地區還有不少,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性改變,離目標任務還有一定的差距。

在江西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大背景下,相信這些存在的問題定會解決。

下足繡花功夫,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把農業打造成高收益、有奔頭的產業,使農民不斷地增收,加快走上富裕之路,這一幅願景定會早日實現。

請您點題

信息日報傾力打造推出的“政事一週”和“市(廳)長一週”欄目已受讀者廣泛關注和好評,如果您想了解哪位市委書記、市長或廳長的工作動態,可致電13970088875。同時,本報也歡迎讀者提供書記、市長、廳長工作的新聞線索,一起來爲江西加油鼓勁。

留言互動

讀者對於江西農業發展有什麼建議,歡迎掃描版面上方二維碼留言發表看法。

(數據來源:江西日報社大江大數據研究中心,均來自媒體公開報道,未經本人審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