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寶藏!比“石渠寶笈”稀缺得多的——“天祿琳琅”

今天,我們繼續來探訪一週後下一波大北京春拍的庫房,昨天我們說到,老牌優質拍行中貿聖佳將在今年春拍精彩呈現一場“紫禁城奇妙夜”,而今天,我們一起來說說中貿聖佳在過去一年創造的一個市場神話——清宮舊藏《天祿琳琅》。說是“神話”,那是因爲,《天祿琳琅》著錄的古籍善本在市場出現的幾率實在太低了,要做到連續三場大拍都出現至少4部的“《天祿琳琅》",絕對稱得上是奇蹟,這絕對不是一般高級的徵集能力和藏家資源能夠做到的!

清宮寶藏!比“石渠寶笈”稀缺得多的——“天祿琳琅”

中貿聖佳春拍呈現的《天祿琳琅》古籍

《天祿琳琅》是和《石渠寶笈》可以完全相對應的清宮寶庫,《石渠寶笈》藏書畫,《天祿琳琅》藏古籍。

清宮舊藏毫無疑問是一個永恆的市場主題,過去兩年,《石渠寶笈》概念在市場上的熱度只升不降,我們之前曾經不止一次的爲朋友們強調過,一件書畫作品經由《石渠寶笈》的著錄,只能說明它曾經爲乾隆皇帝所收藏,但遠遠不能保證它就是所著錄的作者的真跡,或者說,未必都“到代”,經典的例子之一便是真假《富春山居圖》了。

但是,無論如何,近幾年,市場對於“石渠寶笈”一直都保持着極高的熱度,最新的例子是,3月紐約藤田美術館的6件《石渠寶笈》著錄爲“宋元”的書畫,其中有4件拍出過億元人民幣的天價;而4月的保利香港春拍,一件清宮畫家張宗蒼的手卷,拍出了近5000萬港元的高價。

而我們要說的重點是,同爲清宮舊藏,《天祿琳琅》著錄古籍的存世量和市場上出現的幾率要比《石渠寶笈》低太多了。對於“石渠”,大象並沒有時間很仔細的統計,但粗粗盤點,這十年來市場上出現過的《石渠寶笈》著錄書畫,隨便一數,都有那麼一兩百件,但是根據專門研究天祿琳琅的權威專家“青山君”老師的統計,自中國嘉德1995年春拍古籍善本專場上出現第一部天祿舊藏明版《歐陽文忠公集》以來,截至2017年5月,陸續出現於拍賣會上的天祿琳琅書,歸併同書,總計只有36部。你說,《天祿琳琅》是不是比《石渠寶笈》稀缺很多呢!而在這36部中,過去一年,僅僅在中貿聖佳的拍場上,算上今年春拍,就出現了多達12部!你說,這是不是一個幾乎難以完成的任務!但是,中貿聖佳竟然做到了!

和《石渠寶笈》一樣,《天祿琳琅》也分爲初編、續編和三編,那麼,爲什麼《天祿琳琅》比《石渠寶笈》稀缺那麼多呢?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天祿琳琅》曾經遭遇過一場浩劫,讓我們重頭說起吧。

《石渠寶笈》和《天祿琳琅》的名字全部來自於漢代劉邦時期!目前在陝西西安還能找到它們的遺址。

清宮寶藏!比“石渠寶笈”稀缺得多的——“天祿琳琅”

清宮寶藏!比“石渠寶笈”稀缺得多的——“天祿琳琅”

天祿閣和石渠閣遺址

公元前206年,劉邦佔領了咸陽,他聽從了蕭何的建議,約法三章,並“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也就是說將秦朝的各種重要文獻資料全部保存了起來。而後來項羽入了咸陽後則和劉邦的做法大相徑庭,“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關東盜賊銷槨取銅,牧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能滅。”儘管一代秦都被付之一炬,但是這批珍貴的史籍還是被保存了下來。後來劉邦贏得了天下,他還是聽取了蕭何的建議,在新都長安皇宮的北面修了兩座樓閣來保存被保護下來的秦朝文獻,這便是石渠閣和天祿閣,石渠閣的得名是因爲樓閣下有引水石渠經過,而天祿閣的名字則源於古代神話中的瑞獸。石渠閣和天祿閣便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文獻檔案館了。但令人感嘆的是,這兩座承載着重要文化價值的閣樓在西漢末年的動盪中還是難逃被付之一炬的命運(不知爲何,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每每都喜歡燒房子,哎),但是這兩座閣樓的美名被一直流傳了下來。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所編《石渠寶笈》和《天祿琳琅》便是取名自這兩座漢代著名的閣樓。

清宮寶藏!比“石渠寶笈”稀缺得多的——“天祿琳琅”

根據專門研究天祿琳琅的權威專家青山君的介紹,故宮昭仁殿位於紫禁城乾清宮東側,是一座面闊三間、有獨立院落的建築。這裏曾是康熙皇帝的寢宮,乾隆帝稱“皇祖在御時,常寢興於此,予不敢居,因以貯天祿琳琅諸善本”,以此懷念先祖,繼承遺志,期冀新德澡身。不僅如此,昭仁殿南向正對着皇子皇孫讀書之所——上書房,皇子們的誦讀聲每達於此,乾隆帝在此御覽圖籍,也體現出效仿漢代建天祿閣以儲人才的用心。

清宮寶藏!比“石渠寶笈”稀缺得多的——“天祿琳琅”

根據各種史料顯示,清宮舊藏古籍絕大多數都是康雍乾三代帝王的苦心經營,而極少得自於前朝宮廷的藏書,主要原因便是明末李自成農民軍攻入北京的時候又放了一把火,對於這把大火,著名的降清文人錢謙益有着極爲痛心的記載:“自有喪亂以來,載籍之厄,未之有也”。康熙、乾隆二帝多次下詔廣徵天下遺書,使得“海內藏書,鹹集祕府”。

而清三代帝王舉全國之力蒐集的這批珍貴古籍,仍然遭遇了一次重大劫難,這便是我們之前所說的爲何《天祿琳琅》存世稀少的一個重大原因了。

清宮寶藏!比“石渠寶笈”稀缺得多的——“天祿琳琅”

根據青山君老師所整理的材料,乾隆四十年(1775),昭仁殿珍籍益富,于敏中、彭元瑞、王傑等十位大臣奉敕爲昭仁殿藏書編纂書目,成《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前編)十卷,共收書429部,並收入正在編纂中的《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但到了嘉慶二年(1797)十月二十一日黃昏,乾清宮大火,殃及昭仁、弘德兩座配殿,《天祿琳琅》前編書盡毀。此時已是太上皇的乾隆帝諭旨重建宮殿,再輯宮中珍藏,恢復“天祿琳琅”舊觀,並令參加過前編書目編纂的大學士彭元瑞領銜,編纂《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選書、編目僅用7個月時間完成,編成二十卷書目,著錄圖書664部。

儘管屢遭劫難,但以舉國之力收藏的《天祿琳琅》絕對反映了當時中國古籍收藏的最高水平,其中包括了多種宋元明三朝的存世孤本,稱得上是國之重寶了!

清宮寶藏!比“石渠寶笈”稀缺得多的——“天祿琳琅”

清宮寶藏!比“石渠寶笈”稀缺得多的——“天祿琳琅”

2016年中貿聖佳春拍

《纂圖互注揚子法言》兩冊十卷

成交價 RMB23,000,000

“天祿琳琅”藏書有明顯的外部特徵,從現存各書來看,每冊皆鈐坊間俗稱的“乾隆五璽”或“乾隆六璽”:視開本大小,依次鈐有“五福五代堂寶”(或“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八徵耄念之寶”(或“八徵耄念”)、“太上皇帝之寶”(或“太上皇帝”)三枚朱文方印;首葉板框上方正中鈐“乾隆御覽之寶”橢圓朱文印,板框上方右側鈐“天祿繼鑑”白文方印,末葉板框上方正中亦鈐“乾隆御覽之寶”橢圓朱文印,板框上方左側鈐“天祿琳琅”朱文小方印。

說了這麼多的歷史背景,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中貿聖佳拍賣過去一年三季拍賣所呈現的12套“天祿琳琅”了,剛纔我們說到,根據青山君老師統計,從1995年到2017年,陸續出現於拍賣會上的天祿琳琅藏書,歸併同書,計有36部。但這些書多爲單冊、殘卷,極少是首尾俱全的“完本”(青山君老師的統計,36部中“完本”總共只有9部)。但是過去一年中,中貿聖佳拍賣就呈現了不止一套的“完本”!同時,還包括了不少珍罕的宋元本!

清宮寶藏!比“石渠寶笈”稀缺得多的——“天祿琳琅”

2016年中貿聖佳春拍

宋版 《禮記》 存一冊一卷

成交價 RMB7,130,000

2016年5月中貿聖佳春拍上拍四部“天祿琳琅”,其中,宋版《纂圖互注揚子法言》、明版《戰國策》、明版《詩經世本古義》三部爲《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著錄書,而宋版《禮記》一冊,屬極爲罕見的“天祿三編書”。其中《纂圖互注揚子法言》爲完整一部,在拍賣現場從90萬元的低估價激烈競價到2000萬元落槌,加上佣金2300萬元,宋版《禮記》一冊成交價爲713萬元。

清宮寶藏!比“石渠寶笈”稀缺得多的——“天祿琳琅”

2016年中貿聖佳秋拍

元版《通志》存兩冊三卷

成交價 RMB 5,865,000

2016年11月中貿聖佳秋拍同樣上拍四部“天祿琳琅”,四書皆爲《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著錄書,其中元版《通志》存三捲成交價高達586.5萬元。

大象個人認爲,由於古籍還是一個相對偏小衆的市場,所以相比較“石渠寶笈”概念賦予書畫的附加值,“天祿琳琅”賦予古籍的附加值或許還沒有能夠完全從市場價格反映出來。

清宮寶藏!比“石渠寶笈”稀缺得多的——“天祿琳琅”

2012年中國嘉德秋拍

《天祿琳琅》題宋版通鑑總類 此本現存卷二至卷十四

實爲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吳郡庠刻本

成交價:1380萬元

當然,我們之前說過,和“石渠寶笈”一樣,天祿琳琅所著錄古籍的年代信息可能會有出入,比如天祿著錄爲宋版的,實際可能是元版,其市場價值也會因此而受到影響。因此,我們在介紹這次中貿春拍四部“天祿琳琅”著錄古籍的時候,也特別請包括青山君老師在內的權威學者過目,在確定爲《天祿琳琅》著錄的同時,還特別考證了其具體的年代版本信息。

清宮寶藏!比“石渠寶笈”稀缺得多的——“天祿琳琅”

以下,我們就簡單的爲朋友們介紹一下這次中貿聖佳即將上拍的四部“天祿琳琅”

清宮寶藏!比“石渠寶笈”稀缺得多的——“天祿琳琅”

清宮寶藏!比“石渠寶笈”稀缺得多的——“天祿琳琅”

清宮寶藏!比“石渠寶笈”稀缺得多的——“天祿琳琅”

清宮寶藏!比“石渠寶笈”稀缺得多的——“天祿琳琅”

LOT0134

天祿琳琅著錄元版 孔叢子七卷(全)(此標的放在夜場拍賣)

長19.6cm;寬12.4cm

RMB  7,500,000-9,500,000

著錄:

1.《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卷十元版子部(圖一);

2.《故宮已佚書畫目錄三種·賞溥傑書畫目》宣統十四年九月二十五日(圖二);

3.《故宮已佚書畫目錄三種·收到溥傑書畫目》宣統十四年十月十八日(圖三)

我們剛纔已經說過,二十多年來“天祿琳琅”上拍36部,其中只有9部是“完本”。

根據青山君老師的統計,9部“完本“分別爲天祿著錄爲宋版的《纂圖互注揚子法言》、清版《尚書詳解》、清版《佩觿》、明版《六經圖》、清版《帝學》、明版《詳註東萊先生左氏博議》、明版《宋名臣言行錄》、明版《國語》,以及這部《孔叢子》,在這其中,《孔叢子》爲唯一一部元刻全本,也是存世的孤品!可見其有多珍貴了!

《孔叢子》是一部相當於“孔家雜記”的書,主要記述從戰國初期到東漢中期十幾位孔子後代子孫的言語行事。著錄於《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卷十之元版子部,爲元版子部之第一部。由卷末刊記可知,此乃元茶陵桂山書院刻本。元代的書院刻書稱得上都是精善之作,也歷來受藏家推崇,中貿春拍上的《孔叢子》爲傳世僅見之桂山書院刻本,也是此板《孔叢子》傳世唯一印本,稱得上是傳世的孤本了。

從書中的收藏印可知,這部珍貴的元刻本在入藏清宮之前歷經孫道明(1296—1376)、錢榖(1508—1579)、季振宜(1630—1701)、揆敘(1674—1717)等名家的遞藏,之後見於《賞溥傑書畫目》著錄,可知這部珍貴的清宮舊藏古籍和很多石渠寶笈著錄書畫一樣,被溥儀兄弟“攜帶”出宮,後存放於僞皇宮東北隅之“小白樓”十幾年,之後散佚民間。

清宮寶藏!比“石渠寶笈”稀缺得多的——“天祿琳琅”

LOT0329

增修陸狀元集百家注資治通鑑詳節卷五十八之六十一 麻紙

25.1×16.3cm 1函1冊

RMB  500,000-800,000

著錄:

1.《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卷九元版史部

2.《歷代珍稀版本經眼圖錄》P29

鈐印:天祿繼鑑,乾隆御覽之寶,譚錫慶學看元本書籍印,金輪精舍,翔鸞閣精鑑璽,康生

宋陸唐老撰。唐老,《天祿琳琅書目》中稱其“會稽人,宋淳熙中進士第一”,然而宋史中並沒有“唐老”的記載,兩宋狀元中也沒有叫做陸唐老的人。

該書著錄於《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卷九之元版史部。經多爲權威專家實際考證,也確認其爲元初刻本。

清末流出宮廷,民國間曾經王致和舊藏,丁巳年(1917)王氏送請傅增湘展閱。又爲琉璃廠正文齋書賈譚錫慶、陶北溟、康生遞藏。

清宮寶藏!比“石渠寶笈”稀缺得多的——“天祿琳琅”

LOT0328

歐陽文忠公集卷一百五十之一百五十一 白棉紙

26.7×15.8cm 1冊

RMB  800,000-1,000,000

著錄:

1.《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卷十一元版集部

2.《故宮已佚書畫目錄三種·收到書畫目錄》宣統十四年十月初九日

鈐印: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寶,八徵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乾隆御覽之寶,天祿琳琅,天祿繼鑑,謙牧堂書畫記,謙牧堂藏書記

此書爲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撰。

著錄於《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卷十一元版集部。黃綠色絹質書衣,黃綾書籤,題作“元板歐陽文忠公集”。白棉紙。清宮舊裝。

“天祿琳琅”著錄爲元刻本,實際則爲明正德七年(1512)劉喬吉安刻修補本。

入藏清宮之前爲清人揆敘舊藏,清末同樣以溥儀賞賜溥傑的名義被帶出宮。《溥傑收到賞單》內著錄此書。

清宮寶藏!比“石渠寶笈”稀缺得多的——“天祿琳琅”

LOT0327

東巖周禮訂義存五卷 開化紙

26.3×17.2cm 1函2冊帶箱

RMB  300,000-500,000

著錄:

1.《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卷二宋版經部

2.《故宮已佚書畫目錄三種·賞溥傑書畫目》宣統十四年八月初八日

3.《故宮已佚書畫目錄三種·收到書畫目錄》宣統十四年九月二十五日

鈐印:五福五代堂寶,八徵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乾隆御覽之寶,天祿繼鑑,天祿琳琅

宋王與之撰,號東巖。

著錄於《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卷二之宋版經部,原爲四函三十二冊,此次上拍的爲其中的1函2冊。

儘管被著錄進了天祿琳琅的宋版,但此本實爲清康熙十五年(1676)納蘭成德刻《通志堂經解》本。晚清後同樣著錄進《溥傑收到賞單》中,可見其流傳軌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