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决定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经济建设成为全国的工作重心。从此,中国开始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国家强盛,国力持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点点滴滴的繁荣进步,反映在老百姓的“吃、穿、住、用、行”等方方面面。

改革开放前,无论城市、农村,居民的私人交通工具基本都是自行车,所以,中国又被称为“自行车王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的收入不断提高,各式各样的机动车逐渐进入千家万户。今天,编辑就带你来回顾一下,记忆里40年来,生活中曾经出现过的交通工具,看看哪些车,当时,是你心中的“神车”。

1、村头能干人的“神车”——手扶式拖拉机

城里的小伙伴可能从没见过拖拉机。可在农村,刚改革开放那时,拖拉机也不是家家都能买得起的,一台得一千多块啦!可能一个村、一个镇才会有一辆拖拉机,还有专职的“司机”——农机手,负责采购化肥、运送“公粮”等等。能够开上拖拉机的,在当时,绝对是十里八村的“能干人”!谁家要是娶个新娘子、拉嫁妆,买家具、卖牲口,或者想搭个顺风车去城里见见世面,也得先递上支烟,尊称一句“师傅”。

开车人牛掰指数:★★★★

乘车人牛掰指数:☆

怀旧指数:☆

2、乡镇/派出所的“警车”——长江750摩托

改革开放刚开始那些年,广大农村的专车是拖拉机,乡上和派出所也有专车,也就是被老百姓戏称为“挎子”的边三轮——长江750(包括很多副厂品牌和改进型号)摩托车。当时,乡干部们去城里开会,警察追击疑犯都靠它,再配上一把冲锋枪,绝对地威风八面。普通人一辈子也坐不了几回,除非你在派出所有熟人。

开车人牛掰指数:★★★★★

乘车人牛掰指数:★

怀旧指数:★★★★★

3、大陆人第一辆“机动车”——嘉陵50摩托

联产承包开始后,很多老百姓开始种一些经济作物、养鱼、养猪等等,逐渐的富裕了起来,“万元户”们不再满足于骑自行车。于是,一款被称为“红鸡公”、“狗儿”的嘉陵50型摩托车就红了起来,富裕起来的老百姓可以不用再靠脚力出行,也不用去求村上的拖拉机司机。买个饲料、卖个小猪崽,甚至往屠宰场送生猪,这款摩托车都能搞定。虽然没什么舒适性可言,但当别人还在骑自行车,你就能骑上摩托的时候,那你在别人眼里也是很牛的。

开车人牛掰指数:★★★★

乘车人牛掰指数:☆

怀旧指数:★

4、小年轻最拉轰的“神器”——野狼125摩托

如果你周围有很多人都骑上了摩托车,那就看谁的摩托车更好,谁就牛。80年代,很多人开始去沿海打工,做点小生意,进一步的富裕了起来,摩托车也逐渐多了,大有取代自行车之势。这其中,90年代来自台湾三阳的“豪华野狼”125摩托车,因为拉风的外表,过硬的质量,牛掰的广告,近两万元的价格,在农村摩托车骑手中名气最大。现在看,这款摩托车要多LOW有多LOW,但当时,就算得上是今天的法拉利、保时捷、玛莎拉蒂了吧。

开车人牛掰指数:★★★★

乘车人牛掰指数:★★

怀旧指数:★★

5、不是CNG的CNG客车——橡皮加气包客车

编辑记得,第一次跟着家大人上省城,就坐过这种有加气包的大客车。好像当时走了很长的路,天还没亮,先到“公社”赶车去县城,因为火车要等太久,家大人就带着改坐大客车去省城,还在路边吃了点东西,坐在家大人腿上睡着了,晚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到的省城。

这样的车也只坐过一回,没什么印象,后来的大客车就全都是加油的了,可能加气确实不方便吧。记忆中,坐大客车时,都不知道去了多少次加油站,等我都学会了开车,客车师傅们又开始了往CNG加气站开车。

开车人牛掰指数:★★

乘车人牛掰指数:☆

怀旧指数:☆

6、国人最早的公交电动车——无轨电车

编辑老家县城很小,还没什么公交车。但省城有公交车,省城的公交车刚开始都有“天线”,是电动车,而且车很长,是铰接式的公交车,在小街道转弯很不方便,有时车顶的“天线”会碰到树枝,有时会发出很大的电流声。但是,这样的车载人很多,坐的人多,站的人也很多,人多了,手就多,所以,编辑第一次知道了小偷和反扒民警这两个职业。

记忆中,无轨电车没存在很久,也改成了燃油公交车,或许燃油的车更方便吧,起码堵车时可以绕路走了。不过现在,又开始推广电动车了,比较当初的无轨电车,40年最大的变化,看起来就是有“天线”还是有电池的区别。

开车人牛掰指数:★★★

乘车人牛掰指数:☆

怀旧指数:★

7、县级以上干部的“座驾”——北京212吉普

老家有人在部队当军官,每次回来都有警卫、专车随行,虽然没见过几回,但印象很是随和,返程的时候也会给捎上一段路,毕竟乡里乡亲的,顺路的事也可以帮一下。当然,小屁孩们是没什么事的,也不顺路,也就没坐军车的福气。直到自己学车的时候,这款“北京212”——当初的“干部专车”已经被部队抛弃了,在用作教练车使用,老百姓也都可以开上啦。不过,学车后才知道,原来这个车好难开,需要好大的力气,坐着也好颠,还不如坐公交车感觉好。可能部队的人都不怕颠,也不怕难开吧,毕竟当兵的人,死都不怕。

开车人牛掰指数:★★★★★

乘车人牛掰指数:★★★★★

怀旧指数:★★★★

8、中国“警车”的美国队员——北京JEEP切诺基

“北京212”的美国兄弟“北京213”——北京JEEP切诺基,是印象中很牛的硬派越野车,早期还是在电视上看到的,现实中也有看到过这款警车,不过刚开始不太多,听说好几十万,可能地方上的公安局当时还不富裕,用的基本上是一些微型车。

九几年的时候(具体时间忘了),邻居小朋友的爸爸买了一辆,他爸爸是包工头,可能看中这款车的越野性能吧,有一次看到他们家的车开进了路边的排水沟里,他爸在前轮怎么扭了一下,马上就倒了出来。不过,不知道是不是车的质量不好,也经常看到这辆车停在路边的修车铺里。后来嘛,开这款车的人也多了,但好像“北京JEEP”这个品牌也都倒闭了。

开车人牛掰指数:★★★

乘车人牛掰指数:★

怀旧指数:★★★

9、跑遍大江南北的“出租”——长安面的

“北京213”太贵,地方派出所也不是想用就能用。所以,便宜的警用微型车就是实际的选择。同样,改革开放之初,出租车也并不是谁想坐就能坐的。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不仅车少,费用也贵,普通老百姓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直到这种被称为“面包”的微型客车上市,才开启了中国出租车平民化的历史,“打车”也逐渐成为老百姓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很多人也开始买了这种车来跑运输、做生意,“面包”虽然小,好歹也是汽车啊,而且便宜、实惠、拉得还多,挤一挤,装10个人也都不在话下(超载了!)。

开车人牛掰指数:★★★

乘车人牛掰指数:★

怀旧指数:☆

10、国人手里的第一辆“轿车”——长安铃木奥拓

如果说“面包”是很多国人的第一部汽车的话,那奥拓就算是更多国人的第一台轿车。现在想买车的人,一听到“三缸发动机、0.8L排量、手摇式车窗、没ABS、没气囊”,马上转头就走了吧。不过,在没有多少“票子”的年代,奥拓确是最正确、最实惠的选择,虽然奥拓也很贵,但有一辆奥拓,在当时也很牛啦!

PS:在房子还只卖几百元一平米的时候,这小家伙也要大几万?等于百十来平方的一套房子啦!想想,如果现在把你家房子卖喽,能买到什么车?起码奔驰、宝马吧。

开车人牛掰指数:★★★

乘车人牛掰指数:★★

怀旧指数:★

11、乡镇企业家们的专属座驾——上海大众桑塔纳

很多国人的正统意识里,三厢的,才是真正的轿车——比如上海大众的“桑塔纳”。曾经听过一句顺口溜:“无论官多大,都买桑塔纳”,虽说有点戏虐,但90年代初,桑塔纳的确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开遍了中华大地。政府部门、公安民警、乡镇企业家,很多都开着桑塔纳。因为桑塔纳比进口车便宜,在“国产(合资)老三样”里面又是老大哥,所以,人们自然而然的会选桑塔纳。随后,出租车、教练车,也都开始选择了上海大众的桑塔纳,或者一汽大众的捷达。而桑塔纳的质量也的确不错,经常听出租师傅说:自己的桑塔纳150万公里没有大修,谁的120万公里、谁的又250万公里没大修之类的溢美之词。大众汽车在中国车市的江湖地位,从桑塔纳开始“唯我独尊”。

开车人牛掰指数:★★★★

乘车人牛掰指数:★★★

怀旧指数:★★

12、大陆官车江湖的开路先锋——奥迪100

说到大众汽车在中国的江湖地位,还得提一下大众的兄弟——奥迪。在中国人对高档车接触不多的1988年,在进口丰田佳美(现在的凯美瑞)、本田雅阁都能卖到80多万元的年代,一汽大众就开始组装生产奥迪100高级轿车。国产奥迪(虽然国产化只有50%)初一面世就被各地的党、政、军部门抢购,奥迪100(以及随后的奥迪A6)也成了中国名副其实的官车。

所以,当时能坐上原款奥迪100的绝非凡人,从此也吸引了一众粉丝。不过,随着奥迪A6的面世,奥迪100马上就改头换面成了一汽“小红旗”。虽说外观一样,但一汽“小红旗”和奥迪100完全是两码子事,没几年光景,就因为质量和价格不成比例,市场口碑也不怎么好,重新面世的“小红旗”也悄然停产。至今,红旗品牌也没怎么飘扬起来。

奥迪100在中国生产的时间不长,但它的继任者——改名后的奥迪A6,却一往无前,今非昔比。奥迪的销量一直稳居国内同级别车型的榜首,奥迪100所开创的国内高档车霸主地位无人能撼。

开车人牛掰指数:★★★★★

乘车人牛掰指数:★★★★★

怀旧指数:★

喜欢这些“神车”的朋友,欢迎发E-Mail:[email protected] 或者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后记:

在中国,很多人认为:“开什么车,决定了一个人的面子和社会地位”。所以,很多人效仿着政府买官车——奥迪,是希望被别人高看一眼,仿佛开一辆“日本车”就没脸和别人打招呼(开国产车不也是?)。开奥迪才有脸面和别人打招呼,所以奥迪有着“神”一样的魔力,奥迪在他们心里就是“神车”。也有些人,即使贷款也要买进口品牌,或者是宝马、奔驰,为的是在生意伙伴、银行贷款人员面前直得起腰。当然,能让人“直得起腰板”的车,自然在他们心里也是“神车”。不过,让人直起腰板的,到底是改革开放后,自己辛苦赚的钱?还是那些高级轿车呢?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