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觀察眼、鐵血網、央視新聞、中國軍視網、中國軍網

想必,很多人都曾見過那張志願軍浩浩蕩蕩跨過冰封的鴨綠江的照片!那張照片之中的很多人,永遠沒有能回到自己的故鄉......

爲了國家的崛起,這些先輩只能把他鄉當作故鄉!

他們走了,他們的背影永遠停留在了那個最美好的時刻,他們把自己的生命化作了一盞盞明燈,照亮了這個民族與國家的崛起之路。而鮮爲人知的是,就在他們向東走進了冰天雪地之時,另一批人,也在向西方艱苦跋涉......

“鷹都飛不過的地方”,依然有人在抵擋黑暗!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地方,它海拔約4600米,在藏民眼裏,那是連鷹都飛不過的地方,整個山峯全是巨大堅硬的礫石,幾乎寸草不生;

這裏一年有兩季,雪季和雨季

從11月到來年的6月都是大雪封山

6級以上的大風一刮就是300天

溫度最低時能達到零下40攝氏度

哪怕夏天最高溫度也不超過5攝氏度

但就在這個地方,在這個四周都是懸崖峭壁的雪山尖上,有一座“雲中哨所”——詹娘舍哨所!

2007年3月2日

3名戰士遭遇雪崩犧牲在這裏

他們的名字是

靖磊磊,23歲

王 鑫,25歲

於 輝,18歲

他們如果還活着,今天30歲左右

該已退伍回家了,小孩也該好幾歲了

詹娘舍哨所沒有水源,飲用水在每年的大雪封山前由連隊送上山,生活用水則只能依賴大自然的饋贈。官兵們對這種惡劣的條件已經習以爲常。大雪封山的8個月,他們每天至少掃一次雪,有時候更多。這期間,他們的物資要靠自己背上山,一去一回要5到6個小時,路程特別艱難。

戰士們的巡邏路並不長,但卻險象環生,尤其是冬季,海拔越高,氣溫越低,積雪越厚,道路越險。有時一條腿踩下去,半條腿都陷到雪裏,如果不小心踩空就會掉進山谷。

海拔,在詞典裏僅僅是一個純粹的名詞,然而在這裏卻有着與生命一樣重要的特殊含義。

毋庸置疑,中國的“兵”,確實是這個世界上最苦的兵!有人說,環境如此惡劣,幹嘛把哨所建在那裏?爲什麼要把這些年輕的戰士送到那麼遠又那麼危險的地方去呢?有意義嗎?

有!

因爲,腳下站立的地方,叫中國!

因爲,對面,就是虎視眈眈的印軍!

因爲,背後,有着13萬萬最親的人!

當年,第一批進軍西藏的解放軍第18軍的老軍長,曾有這樣一句話“你把西藏看成不毛之地,可帝國主義卻從不嫌它荒涼,長期以來拼命往那裏鑽。難道我們對自己的國土反倒不如帝國主義熱心?!”

是啊!中國沉淪的實在太久,這些人深深體會到了什麼叫做亡國奴,深深明白,想要挺直了脊樑,就必須有人用燃燒自己的方式爲這個民族提供衝破黑暗的光和熱!

我爲你開萬世太平,你爲我舞盛世霓裳

很多人都認爲,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徵就是中庸,不屬於戰鬥民族之列。但就是這個不被認爲是戰鬥民族的民族,其所掌控的疆土從黃河流域的一個小部落發展到如今近千萬平方公里,這些土地難道是朋友圈搶紅包送的?

不!這每一寸土地都是中華民族歷代先祖金戈鐵馬打下來的!東邊是大海,南邊是叢林,西邊是高原,北邊是凍土。

從古至今,華夏的對手單拿出來那個不是響噹噹的名頭,哪個不是善於征戰的民族?但結果呢?他們如一陣旋風,看似威力無比,但一吹而過,什麼都剩不下!

【一:向西千里】

1864年,當時的中國正處於風雨飄搖中,外有強敵,內存憂患。一位52的老人站在城牆外望着遠處的漫漫戈壁灘,長嘆了一口氣說:“把棺材帶上吧。”然後,就帶領着這一支隊伍義無反顧地一路向西出征。

他們要去的地方,是新疆。那個抬着棺材出征的男人,叫左宗棠。

轉眼百年時光匆匆流去,攤開今天的版圖我們會發現,如果當初沒有左宗棠的抬棺出征,那麼印度或者別的什麼國家就可以把導彈部署在離嘉峪關只有200公里遠的地方。

【二:向南千里】

1988年,共和國窮得不可思議。大多數家庭連肉都喫不起,溫飽問題和飢餓折磨着好幾億人。而當時在離這片連溫飽都沒能徹底解決的土地千里之外的汪洋大海上,孤零零地突兀着幾座礁石。

那個千里之外的地方,叫做南海。

以當時中國的海上運輸實力,我們要去到這些島礁比今天的中國海軍去到亞丁灣護航還要難很多。對當時的將士們而言,這些島礁是一個比南蘇丹還要遙遠得多的地方。但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地去了,拋下妻兒老小。在周圍千里只有一片汪洋的孤島上,將士們要對抗的不止是颱風和海浪或者是難以排遣的寂寞以及惡劣的生存環境,還要面對的是隨時可能到來的死亡。

(這張照片所反映的就是當時中國守島將士們的執勤環境,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以當時中國的綜合國力,他們肯定想不到,在幾十年後這些島礁就可以被建設成海上工程奇蹟,承擔起整片海域的交通和安全責任,成爲全世界最繁忙的海上貿易通道之一。

儘管到今天都有人在不停地反對稱:“幾個破島而已,花那麼多代價,犧牲這些人去守它幹嘛?” ,但是有一天,當你覺得死亡和犧牲離我們越來越遙遠時,你一定要知道這種安全感不是從在家裏躺着就能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由一羣鐵血男兒,不惜冒着生命危險,在千里之外給你掙回來的。

【三、大漠邊關,開萬世太平】

公元前119年春,這個民族的男兒以一種前所未有地態勢聚集在了一起,他們腳下所站立的土地是繁華似錦的十里長安,而他們要去的地方,是漠北。兩名年輕的將領統領着這些男兒:衛青和霍去病。

他們曾收復過被匈奴盤踞的河套地區以及河西走廊。然而匈奴每次受創之後,便退回漠北,等養足了生息之後,又再度突襲漢地,有時一夜之間就有成千上萬農戶慘遭劫掠,並將遇難者人頭堆砌成所謂“京觀”用於取樂。

於是,大風飛揚,軍旗獵獵,這一羣漢室男兒以一種毅然決然的心態,離開腳下繁華的十里長安,往漠北出征。他們當中的許多人都明白,自己這一去,將再不能重返漢土。

但這一切,卻意義非凡,因爲正是他們的壯舉,才使得我們這個民族後來可以驕傲地喊出那句:“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一直到千百年後的今天,每當危難的時候,這句話都還會不斷地被我們喊出!

正是這樣的尚武精神,支撐着中華民族走過了漫漫歷史長河,在經歷無數次災難、無數次戰爭之後,依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這堪稱是人類歷史的奇蹟。

“夜光冷,刀鋒寒。

斗酒揚鞭男兒行,

酒未醒劍氣起,

碧血揮灑就丹青。

踏遍天下不平事,

掃盡人間魔魃魑。

迷離沉浮,斜眼看明月,

我自迎風高歌起。

自古英雄多奇志,

狂攬九州蒼桑月,

欲化龍魄寫春秋!

我們這個民族精神裏的某些東西,真的是不容玷污的!

想想大漢帝國那些突入漠北千里的將士們,想想那些把日不落帝國的堅船利炮駛到全球所有港口的水手們,想想那些今天還在世界各地爲世界警察的地位而戰鬥着的美國大兵們,你就會明白爲什麼中國要把戰士們派到那麼遠又那麼危險的地方去。

因爲他們去得越遠,我們子孫後代所能享受到的生存空間和民族尊嚴就越多。南北相銜其衍千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們將要去的地方還有更多更遠......

也許要到幾十上百年之後,他們犧牲的意義纔會被廣爲認知。而也許到了那時,人們也早已不記得他們的名字。但沒關係,將士不羨千金裘、男兒生當帶吳鉤。—— 守衛,纔是男人最長情的告白!

這個民族的後來人始終會記得這些事,會記得這種精神,並且會永遠把它延續下去,直到星辰大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