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木頭是東莞市唯一的純客家鎮,麒麟舞流傳至今已有超過450年的悠久歷史,仍然保留着客家麒麟舞的傳統精華。樟木頭鎮先後被文化部命名爲“中國麒麟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其麒麟舞在廣東省乃至全國都聲名遠揚,並且被成功列爲國家“非遺”保護項目。

近日,記者深入到樟羅社區劉屋村,實地瞭解這項客家人的傳統舞蹈,也是代表非物質遺產的民間絕技。

麒麟舞有許多有益當地改革

樟木頭鎮是東莞市唯一的客家鄉鎮,舞麒麟是明末清初由客家人從北方帶來的,距今有四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因此,舞麒麟是樟木頭鎮的客家傳統舞蹈。

舞麒麟的表演是由一位男青年舞麒麟頭,一位少年舞麒麟尾,在鑼鼓和嗩吶的伴奏下進行。樟木頭舞麒麟分“頭套”(“麟趾呈祥”)和“尾套”(“採青賜福”)兩部分,“頭套”表現麒麟梳理、舔腳、舔尾、舔身、洗臉等動作;“尾套”表現麒麟尋青、聞青、試青、找青、逗青、採青、喫青、吐青等艱辛過程,表示麒麟降福人間,給人們帶來美好的祝福。隨後進行武術表演。 

樟木頭舞麒麟都是師傅口傳身授,每個姓氏自當一門,多爲祖傳,世代相承。每年秋後,村裏同宗同姓的年輕人集中到本族祠堂裏的“拳館”練習功夫,由本族的麒麟師傅傳授舞麒麟。樟木頭的客家人有“龍生九子,麒麟爲長”的觀念,更由此賦予了舞麒麟獨特的文化內涵。

近年來,樟木頭鎮對麒麟舞這門古老民間藝術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改革。樟木頭鎮文旅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出現了五個方面的轉變:一是時間上的轉變,從過去冗長的1小時縮短爲現在的10分鐘左右;二是形式上的轉變,從過去單打、雙打到現在加入羣體打鬥表演;三是內容上的轉變,從過去僅以拜門表演到現在的文藝演出表演;四是服飾上的轉變,從過去舊式的服飾到現在更具時代感的服飾;五是隊伍上的轉變,從過去以自然村組隊到現在跨村表演節目組隊。這些轉變,極大豐富了客家麒麟藝術內涵,爲該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據介紹,此前的樟木頭麒麟以耐用著稱,整隻麒麟是用黃竹扎框,優質沙紙糊面。其最大的特點是體形靚,體寬、個高、尾長;畫在麒麟上的牡丹、桃花、菊花、蝴蝶等更是色彩鮮豔、細膩生動,使整隻麒麟舞起來威武、輕盈,充滿靈性。“麒麟紙紮藝術的失傳,使得樟木頭鎮許多人對此懷着幾許惆悵,也意識到應當恢復這一祖藝。”該負責人表示。

樟木頭的麒麟會眨眼睛

在劉屋村麒麟藝術培訓基地,隨着音樂輕、重、緩、急的各種節奏,只見一對麒麟作出“出洞、饒頭、耍尾、尋青、探青、食青”等套路,讓人大開眼界。

“觀看了樟木頭的麒麟舞之後,感覺麒麟舞表演的精氣神特別足,既有紮實的功夫基礎,又有豐富的藝術表現。”有外地參觀者表示,樟木頭鎮客家文化特點突出,其中以客家美食和麒麟舞最具有代表性,也是大家眼裏不太一樣的藝術美。

在麒麟頭製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金星工作室,劉金星講述了麒麟頭的製作技藝、傳承歷史,並讓參觀者親自體驗麒麟頭的製作過程和簡單的舞動方法,以實際行動感受麒麟製作的藝術魅力。

與麒麟舞一樣,樟木頭的麒麟製作工藝在過去也是遠近聞名,但後來卻一度失傳。劉屋村的劉金星看在眼裏,痛在心裏。“60歲那年,我開始自學麒麟製作,並很快掌握了全部製作技藝。如今是東莞市非遺麒麟製作傳承人。”劉金星表示。

樟木頭麒麟經過多年演變,融入了嶺南文化特色,具有其獨特的寓意,包括“獨佔鰲頭”“頭角崢嶸”“人丁興旺”“披星戴月”“金口玉言”等。劉金星表示,比如頭角崢嶸:樟木頭的麒麟角不是傳統的向後的角,而是從腦後崛起彎向前方。此典出自元無名氏《黃鶴樓》三折:“那是頭角崢嶸際,攪海翻江上九天。”顯示的是年輕有爲,才華出衆。

又如金口玉言:麒麟嘴的花邊由一串金色的銅錢圖案組成,寓意“金口”,能“口吐玉書”。金口有兩種解釋,一是代表古代施行政教所用的木鐸,是以木爲舌的銅鈴,“金口木舌”借喻的是傳道之人;一種是“金口玉言”,表示所應允的事如皇帝說的話一樣不可改變。

製作過程中,劉金星還發現,傳統的麒麟雖然能夠眨眼,但根本“閉不攏”甚至只能“閉一半”。經過不懈努力,劉金星突破傳統技藝的瓶頸,成功製作出“眨眼麒麟”,實現了麒麟眼睛的“全閉”效果。在廣東省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麒麟頭製作技藝展上,劉金星的“眨眼麒麟”贏得了大賽銀獎。

“製作一個麒麟頭,從破竹到成品,至少花費10天時間。” 劉金星表示,不僅製作起來費神費力,而且學起來也不容易。“來學麒麟頭製作的人不少,但是堅持下來的只有一個,現在徒弟已經會扎麒麟,但畫功還有待提高,希望麒麟文化得到重視和傳承。”

來源:東莞文明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