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觀衆和影評人可以說一部電影很爛,說導演掌控能力不行,說演員演技糟糕,但如果言之鑿鑿地說“演員是帶資進組的”“導演潛規則了演員”“電影是抄襲的”等,就得非常審慎了,因爲這已經不是主觀評論,而是一種事實評判,也就不享有文藝評論的法律豁免權了。這在業內引起了一定的討論,有影評人感嘆道,如果認爲一部電影是爛片就是“侵犯名譽權”,那麼一個沒有“爛片”之稱的影評圈,將淪爲批評的“廢墟”,不需要片方給錢寫軟文,影評人在寒蟬效應下都自發成了“軟文寫手”。

新京報8月23日報道 8月22日,影評自媒體“桃桃淘電影”在其公衆號發佈了一篇文章,《3天內,我們被這部電影舉報了5回》,說的是其公衆號因爲給電影《龍牌之謎》打差評,結果3天內被舉報5回,一週內被舉報了7回。片方委託律師舉報稱:“該文章內容詆譭我司委託方影視作品《龍牌之謎》爲‘爛片’,侵犯名譽權;煩請立即刪除,謝謝!”

該文章中提到的投訴內容該文章中提到的投訴內容

這在業內引起了一定的討論,有影評人感嘆道,如果認爲一部電影是爛片就是“侵犯名譽權”,那麼一個沒有“爛片”之稱的影評圈,將淪爲批評的“廢墟”,不需要片方給錢寫軟文,影評人在寒蟬效應下都自發成了“軟文寫手”。

究竟影視批評的邊界在哪裏?什麼樣的差評是法律充分保護的言論自由,什麼樣的差評則有可能真的喫上官司?

影評,簡單地說,就是“辨好壞”。一個觀衆只要買票進場了,他就有權對電影的整體質感進行評議:是好片是爛片?導演水準怎麼樣?演員是否是演技派?除了觀衆個人的觀感外,媒體等公衆平臺也不時會刊發專業影評人的意見。爲什麼需要專業影評人?

《龍牌之謎》劇照《龍牌之謎》劇照

按照毛姆的一個說法,“美是一種美妙、奇異的東西,藝術家只有通過靈魂的痛苦折磨才能從宇宙的混沌中創造出來。在美被創造出以後,它也不是爲了叫每個人都能認出來的。要想認識它,一個人必須重複藝術家經歷過的一番冒險。”這就是所謂的“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電影本質上是一門非常複雜的手藝與創作,專業的影評人經過更嚴格的專業學習與審美訓練,它可以更公正、更全面、更客觀地帶領觀衆認知一部電影的敘事語言、情節佈局、總體結構等,他們往往能夠先於普通觀衆發現“美”,並且指出“美”。

差評亦然。普通觀衆看了一部爛片,有時說不出所以然來,專業影評人通過條分縷析、索隱鉤沉,更明晰地告訴觀衆爛在哪裏,並在潛移默化中幫助觀衆樹立一套更爲專業的審美準則。

法律是充分尊重和保護觀衆以及影評人給電影打差評的權利的。一方面,這屬於言論自由的範疇,若批評不自由,那讚美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雖然有許多爛片導演前赴後繼“碰瓷”豆瓣評分,但沒多少人真正提告,因爲敗訴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逐夢演藝圈》評2分 豆瓣被訴否認侵權

《逐夢演藝圈》豆瓣評分2.2《逐夢演藝圈》豆瓣評分2.2

另一方面,這與包括影評在內的文藝批評的特殊性有關,它總體上是屬於主觀性的判斷。任何影評都倡導有一分事實說一分話,但哪怕如此,因爲審美的主觀性、藝術的模糊性,也可能導致不同觀衆對於同一部電影有截然相反的評價。大多數時候,公衆審美是挺一致的,畢竟審美也有一定的客觀標準,所以一些爛片,大家都衆口一詞說爛;不過也有特殊情況,有些電影會引來兩極分化評價,比如獲得今年戛納金棕櫚獎的《寄生蟲》,有影評人給五顆星,有影評人只給出一顆星。主觀評判,就得允許“百家爭鳴”,真理才能越辯越明。

那麼,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給電影差評有可能侵犯了他人的名譽權?

今年初有一個判決引起廣泛關注,《夏洛特煩惱》片方訴影評人侵權案,片方最終勝訴。這起案件的緣起是,電影《夏洛特煩惱》上映那會兒,某影評公衆號發表了一篇名爲《炸裂!<夏洛特煩惱>居然全片抄襲了<教父>導演的舊作!》的文章,認爲《夏洛特煩惱》抄襲了好萊塢老片《佩姬蘇要出嫁》,並列舉出若干截圖作爲證明。隨後片方提告,認爲該文“構成了名譽侵權的主觀惡意與客觀行爲”,要求刪除涉案文章、公開致歉並索賠各項損失221萬餘元。該案審理歷時三年多,法院的判決結果是該影評人向原告賠禮道歉,並賠償經濟損失8萬多元。

《夏洛特煩惱》劇照《夏洛特煩惱》劇照

觀衆和影評人可以說一部電影很爛,說導演掌控能力不行,說演員演技糟糕,但如果言之鑿鑿地說“演員是帶資進組的”“導演潛規則了演員”“電影是抄襲的”等,就得非常審慎了,因爲這已經不是主觀評論,而是一種事實評判,也就不享有文藝評論的法律豁免權了。事實評判,就類似於客觀的新聞報道,你下的結論必須有相關的事實依據支撐。類似於“全片抄襲”的批評,它本質上已經上升到法律層面的違法指控,也是對電影、對創作者人格的一種否定,這個時候,片方的確有權發起名譽權的訴訟。如果觀衆、影評人既想表達意見,又要規避侵權可能,可以在措辭上更爲委婉一些,比如將“全片抄襲”改爲“疑似抄襲”“涉嫌抄襲”,它就偏向於代表個人觀點的主觀判斷。

總而言之,影評界歡迎差評,也需要差評。尤其是自媒體勃興的背景下,“紅包評論”氾濫,軟文滿天飛,讓影評這一行業遭遇了公信力危機,也破壞了影視行業優勝劣汰的生態循環。這樣的背景下,更應該保護那些客觀、獨立、真誠的批評聲音。動輒以“侵權”爲由來壓制批評的聲音,是壓不住的,因爲這是“狐假虎威”。

李愚(評論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