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中国在法国尼斯,收到了一份具有特殊意义的国礼。

这份特殊的国礼就是,法国总统马克龙赠送的1688年法国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

据介绍,这部《论语导读》的作者是17世纪法国人弗朗索瓦·贝尼耶。目前仅存两本,一本送给我们,另一本存放在巴黎的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

“”这个礼物很珍贵,我要把它带回去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一部《论语》见证着中法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也印证着中华文化对世界的深远影响。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宋朝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其伟大的思想魅力。

曾仕强教授曾说:《论语》是学做人做事的必读经典。因为几千年来,人性从未改变。这也是《论语》经久不衰,永远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原因。

1.什么叫论语

什么叫《论语》?论那个言字旁换成车字旁,就是车轮的“轮”字。

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不要认为是什么航天科技或者什么,其实就是轮子!

只要没有轮子,什么都不存在。

我们想想看,哪个东西不需要轮子?轮子诞生的基本构想,就是周而复始,循环反复。人类的文明离不开轮子,我们现在常说历史的车轮,就表示时间像轮子一样向前。

所以,《论语》就是用嘴巴讲的轮子,它有两个意义:

一、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法则。不读《论语》,怎么懂得如何做人做事?

二、是以身作则的最佳榜样。要以什么作则,把《论语》拿来看,照《论语》去做。

我们中华民族的学问是自上而下的,古代圣贤已经把现在以及未来的事情都讲清楚了,我们只需要以此为典范,认真去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就可以了,不需要去胡乱创造。

《论语》,所记载的,都是孔子平日里所说的一些道理,用现在的话来说,便是孔子语录。这些语录,大部分是针对人性而发的。

由于一切一切都在变,只有人性自古以来始终没有改变,所以对于重物质生活而轻道德修养的我们来说,一定不能忽视这样一部人生智慧的宝典。

2.为什么必须读论语

长久以来,我们都认为《论语》第一篇为《学而篇》,其实应该正名为《学天篇》。

为什么这么说呢?

古时候,“而”字和“天”字是相通的。后来以讹传讹,错误沿袭,以致于今。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才可以理解孔子为什么总是述而不作。述而不作,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述天不作。

“天垂象,圣人则之”。

圣人,有高度的警觉性,深刻的观察力,缜密的领悟力,看到天象,就会想到很多事情,甚至知道未来的变化,这就不是我们一般老百姓所能够做到的。

孔子说自己“述天不作”,意思是他只是老老实实地把天所垂之象引申、推广,他没有任何自己的创作。可是现在很多人都不承认这一点,认为《论语》明明就是孔子所作。

其实,《论语》正是孔子为老天代言的范本。

如果孔子自己有所创造,他早就被后人超越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我们看西方就明白了。西方人的学问,总是免不了被后人推翻的厄运,就是因为他们不断求新求变。

现在我们也学西方,总是热衷于自己的创作,甚至于看不起孔子,想打倒孔子。但是孔子是打不倒的,就是因为他述天不作,这才是伟大的谦虚,才是真正的知天命。

所以,现在再读《论语》,每一个人真的都要畏圣人之言,不要随便更改创作,要好好去领悟这些“天言”,一点都不可以掉以轻心。

3.从论语中要学什么

孔子的伟大贡献,就是把人类的信仰,建立在道德之上。以道德为基础,顺应自然,方为人类的幸福之道。

中国人相信天人合一。天道与人道相通之处,孔子认为那就是“仁”。

“仁者,人也”,表示仁是人的美德,是上天给予人类的宝贝。

人道与天道合一,也就是仁道。因此,人道即为仁道。“天人合德”,表示道德就是仁。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也可以解释为由仁来贯穿为人之道。

我们常说“仁人志士”,“仁人”的意思,是无往而不合乎道德者,“志士”则是有志于追求道德情操的君子。

儒家的教化,以“仁人”为最高标准,因为“仁”是众德的总称。

那么,如何做到“仁”?

孔子在《论语》中也指出了方法:“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他所说的礼,并不是指礼仪制度,而是就其本质来看。

礼的本质是心,也就是我们的本性,因为礼即仁,是我们与生俱来所拥有的。

出生以后,受到环境的污染,以致埋没、消减、受损。因此,要用“复”的功夫,来自我修复,所以说“复礼”。

如何复礼?即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里所说的“勿”,和易经中乾卦潜龙勿用的“勿”字,是同样的用意。并不是不看、不听、不说、不动,而是去除私欲,在看、听、说、动之间,不致流于非礼。

换句话说,便是站在不随便视、听、言、动的立场,做出合理的看、听、说、动。这就是平时我们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需要下功夫的地方。

推而广之,“仁者,人也”,仁心为人类所共有,发扬人道(仁道)精神,也是全体人类共同努力的总目标。

总之,想要享受科技发达、经济繁荣、幸福圆满的生活,唯一的办法,便是人人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对每一个人来说,这都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