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 果殼(ID:Guokr42) ,作者:Chelsea Wald,翻譯:LH,編輯:Ent,原文標題爲《朋友圈越刷越沒勁,怎麼回事?你不是唯一這樣想的人》

在空閒時,斯文•勞莫(Sven Laumer)是德國某州業餘足球最高級別聯賽的一名裁判。幾年前,他發現幾個球員已經停止使用臉書(Facebook),使得在社交平臺上組織活動變得困難了。而作爲一個研究信息系統的大學教師,這樣的不便令勞莫感到煩惱,但更激起了他的好奇。

爲什麼年輕男性們想要脫離臉書?社會科學家們一直都說社交網絡是個好東西啊。

微博、微信未必讓你更開心

“在當時,社交網絡研究的主要範式認爲臉書是積極的。它是個快樂的地方,一個可以找樂子,提供消遣,一個和朋友聊天,讓你感到愉快,受人認同的地方。” 漢娜•克拉斯諾娃(Hanna Krasnova),瑞士伯爾尼大學的一位信息系統研究者說。頗具影響力的研究已經顯示,通過社交媒體獲得的社交資本可以成爲人們成功的關鍵,無論大小。我們明白,這些虛擬的連接能幫助我們獲得工作機會、信息、情感支持,還有各種日常的小幫助。勞莫說:“那時,每個人對社交媒體都很有熱情。”

然而,臉書對人們的影響可能並不全是積極正面的 | img.wonderhowto.com/

德國班貝格大學的助理教授勞莫則懷疑,人們脫離臉書是一種典型的應對壓力的反應。他知道,其他研究人員已經注意到了一種名叫“科技壓力”現象,它出現在工作場合中,由難以使用的交互界面或複雜的使用流程引發。但這個問題並不適用於臉書的情況,因爲臉書很容易使用。看起來,壓力來源於其他什麼東西。勞莫說:“我們認爲這是一個只限於社交媒體的新現象。”

通過深度採訪、調查、追蹤研究和實驗室實驗,研究人員已經開始改變曾經的範式,他們發現,臉書,推特,instagram和snapchat之流不僅意味着快樂和成功,也屬於更爲黑暗和對抗性的原始人類情感:與其說是迪士尼樂園裏的神奇王國,它們更像是遊樂場裏的恐怖屋。研究人員稱,從很多角度講,這些平臺都是針對我們物種最重要的特徵之一——社會性——所進行的一場大型實驗。所以,我們不應該爲意料之外但卻發生了的結果大驚小怪。

密歇根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伊桑•克勞斯(Ethan Kross)說:“沒有人故意製造一些讓人感覺糟糕或是感覺良好的東西,但我們研究的是社交網絡如何發揮了這些作用、並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

上臉書可能讓你更加難過,這可能就是其中一個結果,這個現象通常以“臉書抑鬱”之名爲人所知。在一項開展於2013年的針對臉書的研究中,克勞斯和他的同事們每天給82個人——大多數是在密歇根安娜堡當地招募的本科生——發五次短信,詢問他們用了多久臉書和他們的感受。克勞斯說:“我們發現,人們彙報自己在某一時刻上臉書越多,從這一時段開始到結束,他們的情緒(由被試者自己報告)就惡化得越多。”

“便捷”意味着隨時隨地,它都能煩你

爲什麼會這樣?勞莫和他的同事們發現,對於一些參與者來說,刷臉書並不令人感到愉悅;它像一長串命令一樣陰魂不散:激勵我,安慰我,祝我生日快樂,給我的衆籌項目投錢,來給我的新頭像點贊,來讀我在果殼上發表的新文章……

社交網絡網站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用各種請求轟炸用戶。這些請求不是以一對一的形式發出的;它們就像是散彈,是一對多的。難怪人們對此感到壓力。壓力就是人們在感到自己沒有足夠資源或能力,去應對一些已感知到的威脅時產生的,在社交網絡的案例中,這個威脅就是勞莫所說的“社交過載”。

諷刺的是,社交過載的另一面恰恰就是其他研究人員所發現的社交媒體衆多的積極功能之一:社交共享。密歇根州立大學的醫學社會學家謝麗亞•柯登(Shelia Cotten)稱,在網絡上與他人分享自己的難題可以減少各種問題帶來的壓力,不論是日常壓力,人生變故,還是自然災害。她曾在一項研究中發現,使用互聯網可以減少美國老年人的孤獨感。“在網絡上交換的大量社交支持對人的健康和福祉非常有益,也可以幫助人們減輕壓力。”但問題是,在減輕自己壓力的同時,你把這些壓力轉移給了別人。

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的社會學家凱斯•漢普頓(Keith Hampton)在皮尤研究中心進行過有關社交媒體的調查,他將這種二手壓力稱爲“關心成本”。他說,無論在線上還是線下,女性都承擔着更多關心家人和朋友的壓力,因此,在看到女性付出“關心成本”更多時,我們不應感到意外。他說:“當你得知你認識的人正處境艱難時,這不僅爲你的生活帶來壓力,同時也使你能夠爲他們提供社交支持和同情。”

但是網絡上的朋友們並不是生來平等的。在社交媒體中,我們可以無上限地一直添加好友,包括那些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很少見到、甚至從未見過的人。漢普頓說:“人與人之間的紐帶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時刻存在着,這在現代歷史中是第一次。” 勞莫和他的同事們發現,社交過載更容易影響的,是那些有更多隻在臉書上是好友的朋友的人。

“不,我不想幫忙給誰的孩子投票了真的,還有,你是誰啊?”

這個結論是有道理的。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提出了人類只有同時維持100到200個朋友的時間精力這一論斷。最近,在一項涉及170萬用戶的研究中,鄧巴和他的同事們發現,推特用戶平均與差不多這個數量(100~200)的人維持“穩定社交關係”。

但是,如果我們有150個經常會想到和聯繫的臉書或推特好友,而且他們都會定期發出提供社交支持的請求,那麼,我們就已經因爲處理比我們的祖先多得多的請求而手忙腳亂了。這樣一來,我們還怎樣容下現實中的朋友們呢?於是,許多應接不暇的用戶考慮乾脆退出社交網絡。勞莫說:“社交過載造成疲憊感的效果是巨大的。”

每個人看上去好像都過得比你好

除此之外,研究還已證實了一個對所有人都顯而易見的結論:人們傾向於在社交網站上發佈讓自己有面子的東西。在喜劇《波特蘭迪亞》的一個橋段中,弗雷德•阿米森(Fred Armisen)的角色帶着新歡去意大利度週末。他們在酒店睡過了整個週末,這令他們感覺很糟糕。但在早些時候,他們已經發布了許多兩人秀恩愛的照片。當他回到家,看到他的朋友(卡莉•布朗斯坦因(Carrie Brownstein)扮演)翻看他的照片,並恭喜他旅行成功時,他告訴她:“網上的所有人,他們過得並沒有你覺得的那麼爽。” 她回答道:“我想人們只不過是把悲傷都裁剪掉了。”

不過說實話,即使人們不把悲傷都裁減掉,反而把生活中無聊或無關緊要的事情發出來,我們也不太會注意到。人們的注意力會自動在地位高的人身上流連不去,特別是那些看起來漂亮或是富有的人。

研究抑鬱症的認知神經科學家夏洛特•布利斯(Charlotte Blease)將社會地位視爲我們在社交媒體上不爽的根源。2015年,在一篇名爲《太多“好友”太少“贊”?進化心理學與“臉書抑鬱”》的論文中,來自利茲大學和哈佛醫學院的她從我們祖先的生存環境中尋找答案。

布利斯告訴我們,對於抑鬱,有一個從演化出發的解釋叫作“社會競爭理論”。它認爲抑鬱是一整套適應性行爲:退縮,萎靡的姿態,缺乏自尊心;這些行爲可以使我們的祖先從對抗性的社會接觸中脫身,“在不受到身體傷害的前提下,向具統治力的一方表明不參與競爭。”換句話說:用抑鬱換活命。布利斯說:“這就是一種降級衝突的策略,一種幾乎等同於舉起雙手投降的不自覺的反應。”

這種接受服從和低社會地位的適應性行爲依然存在於我們身上。在現代環境中,它會在我們感到被高社會地位或聲望的人比下去時被觸發。布利斯說:“我們被這些人物吸引,繼而產生了‘和這些人比,我就是個失敗者’的感覺。”

別人的社交網站動態可能會讓我們陷入嫉妒之中 | i.imgur.com

嫉妒和攀比: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當然,社會比較也可能讓我們變成檸檬精。從演化的角度來看,和輕度抑鬱一樣,嫉妒也有可能是適應性的:它促使我們向別人學習,並定下更高的目標。但是嫉妒也一樣令人痛苦,克拉斯諾娃說,這使得它不易被研究。她說:“這是一種很難拿捏的感受,所以我們通常不願意承認嫉妒:不向我們嫉妒的人承認,甚至不向自己承認。有時,這種感情可以被壓抑到我們不知道自己的感受,不知道自己爲什麼感到如此憤怒沮喪、或煩躁壓抑的地步。”

當克拉斯諾娃和她的同事們向357名研究對象——他們大多數來自德國,她的工作地點——詢問他們最近使用臉書的感受時,他們中只有1.2%的人提到嫉妒。所以她重新組織了提問的語言:“很多用戶反映他們使用臉書後感到失落和疲憊。你們覺得是什麼導致了這些感受?”最普遍的回答(29.6%)是嫉妒。克拉斯諾娃表示,在使用臉書的人們中,嫉妒不僅僅普遍,而且“猖獗”。

這樣的例子無所不在。我們想要被邀請參加的聚會。我們同事得的獎。在寶拉•霍金斯(Paula Hawkin)的心理懸疑小說《火車上的女孩》(The Girl on the Train)中,當主人公蕾切爾•沃森(Rachel Watson)在臉書上看到自己的前夫當了爸爸時,她仍然在因爲最近的離婚而痛苦,她感到傷心欲絕。

克拉斯諾娃指出,人們找到了一種可以暫時排遣嫉妒之痛的方法:增強自己的自我展示。她警告這會引發社交網絡上的“嫉妒循環”。“用戶暴露在積極的內容下,他們就會發布更加積極的東西,然後他們的接收者又會發布更加積極的東西,然後一直下去。臉書的世界變得與現實越來越脫節。”

打字交流 vs. 真實對話:真的不一樣!

這個脫節於現實的世界不僅不能拉近我們和朋友之間的距離,反而會增加距離。《拯救對話》(Reclaiming Conversation)一書的作者,麻省理工大學的心理學家雪莉•特克爾(Sherry Turkle)在書中談到了“我們表達真實自我的慾望,與在線上展示最好的自己的壓力”之間的緊張關係。

但研究表明,在書面表達中,我們其實並不會展示最好最有愛心的自己,即使我們自己會。芝加哥大學的行爲科學家尼古拉斯•艾普利(Nicholas Epley)讓商學院的學生們用不同的表達方式進行“電梯推銷”。儘管學生們覺得他們在書面表達中更好地展示了自己,評分者們卻更青睞口頭表達。

這個現象同樣適用於臉書: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我們的朋友們認爲現實中的我們比個人資料中展現的自己更好,這呼應了艾普利的結論。艾普利說:“在最極端的情況上,我們的數據顯示打字交流是有些去人性化的:也就是說打字不能傳達人聲所能傳達的一些人類獨有的特質,一些有關思想和感受的特質。”

打字可能無法傳達一些人聲交流獨有的特質 | pixabay

嫉妒循環的臉書甚至會讓我們彼此對立。克拉斯諾娃說:“我們的研究清楚地表明,在很多情況下,自我宣傳的信息被負面看待,並被主觀武斷地解讀。”一些研究人員警告,那些消耗在管理線上形象的時間使我們更加自戀,相應地,這也消減了我們的同情心。艾普利說:“幾乎沒有數據表明自戀是件好事。自戀在短期裏可能不錯,但對人際關係來說,在長期中並不是很有益。”

然而,在近期文獻中最令人感興趣的發現可能是這個:不發東西對自己的傷害最大。

好煩,我只想看看——不說話會更不開心

在今年公佈的一項研究中,克勞斯和他的同事們,包括第一作者菲利佩•魏爾都因(Philippe Verduyn),一位來自荷蘭馬斯特裏赫特大學的心理學家,將84名密歇根大學本科生邀請到實驗室中,要求一半人積極地使用臉書,另一半消極使用臉書。魏爾都因解釋道:積極使用包括“發佈狀態更新,聊天,回覆評論”;消極使用包括“閱讀動態消息,看圖片,看狀態更新”。使用臉書的任務完成幾小時之後,積極使用的用戶們心情沒有改變,但是消極使用的用戶們情緒有所下降。克勞斯說:“當你消極使用臉書時,你會生產更多的嫉妒感,時間越久,就越會讓人感到糟糕。”

一方面,這個發現是件好事。它表明有一種方法,可以使人們在不失去社交媒體好處的前提下讓人脫離臉書抑鬱:變得更加積極。另一方面,很少會有人能佔到這個漏洞的便宜。

魏爾都因和他的同事們發現,研究對象們消極使用臉書的可能性比積極使用大50%左右。而且這並不只限於80後90後。市場研究公司Global Web Index的報告稱,2014年,只有52%的臉書用戶是積極用戶,相比2012年的70%有所下降。

人們如此消極的原因尚不清楚。這可能只是因爲瀏覽比發帖輕鬆得多,但其他關於臉書陰暗面的研究指出,人們擔心會在不經意間冒犯到他人,將他們的人際關係或工作置於風險中,或者擔心自己看起來像一個在網上浪費時間的失敗者。當衆出醜的幽靈遊蕩在每一次發佈中。無論出於什麼原因,克勞斯表示:“人們使用社交媒體的大部分時間中,他們的使用方式都是有潛在危害的。”——也就是說消極使用。

幸運的是,社交網絡研究是一種研究成果能光速轉化爲實際操作的學科——任何想法,都可以馬上試試看。正在進行的各種研究很可能會揭示出各種有益和有害的行爲,而不僅限於積極-消極這一維度,並且還能闡明針對不同用戶羣的結果:不同文化、不同年齡、不同性格天性的人們。科學家們依然缺少對社交網絡如何作用於人性的全景認識,但克勞斯說:“我們的希望是,通過認識那些使人感覺糟糕的機制,我們可以開始總結出一種能讓我們以最佳方式與科技互動的方式。”

除了簡單的點贊,臉書還爲積極使用行爲提供了六種其他選擇 | nyoobserver.files.wordpress.com

然而,我們所能實現的最重要的功能,可能是一項社交媒體的用戶們天生具備,而非來自科技的功能:共情。

人類文明一項不可思議的成就是,每一天,人們都壓抑住自己與其他人競爭的天性,來鑄造有意義有價值的關係。可是在網上,我們通過看似無害的#nofilter(沒加濾鏡哦)旅行照片,完美無瑕的#iwokeupthisway(起牀臉)自拍,還有正能量到無情的#humblebrags(謙虛地吹個牛),無意中讓我們的朋友們覺得他們是失敗者,並助長了嫉妒的漩渦,也使我們自己身處淹沒其中的風險。

克拉斯諾娃說,越來越多的關於社交媒體陰暗面的研究給了我們一個建立新的社交媒體禮節的機會,它會將臉書的世界與現實重新對接,讓真正的友誼得到應有的回報,充滿了付出關心的代價和收益。我們應該把握這個機遇,不是因爲這會讓我們的壓力消失,而是因爲有些壓力是我們值得去承擔的。

本文來自: 果殼(ID:Guokr42) ,作者:Chelsea Wald,翻譯:LH,編輯:Ent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本文由 果殼© 授權 虎嗅網 發表,並經虎嗅網編輯。轉載此文請於文首標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虎嗅注及其餘作者身份信息),並請附上出處(虎嗅網)及本頁鏈接。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91359.html 未按照規範轉載者,虎嗅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未來面前,你我還都是孩子,還不去下載 虎嗅App 猛嗅創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