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屠殺77人還能上大學住豪華監獄,這部片真實得讓人心寒丨毒藥推薦

最近有一批高質量的資源陸續在網上放出,這幾天有時間我會和大家一起聊聊它們。

今天要說的這部作品,算得上近期看過最讓人細思恐極的電影了。

前幾天看完後,我成功失眠。

它不但告訴我們偏見的力量有多可怕,更可怕的,是在一個號稱民主的國度,兇手的偏見並未受到嚴厲懲罰,相反,還得到了過分人道的待遇。

《7月22日》

22 July

這幾年,經常追劇的你一定不會對奈飛這家公司感到陌生。

除了頻出優質劇集,它的電影品質也在逐漸提高。

今天說的這部《7月22日》即是一部完成度非常不錯的電影。它和另一部挪威片《於特島7月22日》都是反映的同一件事。

什麼事呢?

還記得7年前震驚世界的於特島慘案嗎?

從官方公佈的消息來看,這次恐怖襲擊,是自二戰以來,挪威承受的最嚴重暴力襲擊事件

製造這起恐怖襲擊的主角佈雷維克,在當時成爲各大媒體報道的焦點。

據後來的數據統計顯示,這次襲擊,共造成77人死亡,另有300餘人受傷

冰冷的數字背後,是一個人瘋狂執念帶來的悲劇。

影片《7月22日》用平穩紮實的敘事基調,爲觀衆還原了事件的前因後果。

▲佈雷維克在法庭行納粹禮的囂張表現也被如實還原

故事一開場,觀衆跟隨佈雷維克的視角,看見他正在爲自己的恐怖活動做着準備。

與此同時,被襲擊的對象——一羣正在參加夏令營的孩子,正在前往露宿目的地,於特島。

他們渾然不知,危險正在悄然降臨。

從影片中得知,佈雷維克爲了這次恐怖活動,足足準備了好幾年。

這並不是一時興起的激情殺人,而是一場精心謀劃的犯罪

很快,這場有預謀的襲擊在佈雷維克的精心安排下被執行。

首先,他用自制的汽車炸彈,在政府大樓前製造大爆炸。

從畫面呈現的效果來看,炸彈的破壞力非同凡響。

當急救人員在現場忙得團團轉時,佈雷維克正在前往他的下一個作案地點,於特島。

原來,此前的爆炸不過是他聲東擊西的策略,於特島上的孩子們,纔是佈雷維克實施報復的目標

恐襲的消息很快傳到島上。通過老師得知消息的孩子們,已經開始陷入集體恐慌。

▲中間這位名叫維亞的男孩,將在受害者的故事線中擔任主角

影片在表現佈雷維克上島過程中的一個細節比較匪夷所思。

從故事中可以看到,佈雷維克通過喬裝警察的身份,成功混騙過了於特島的安保人員,從而順利登島。

然而在此以前,他是用一輛貨車抵達現場。但在場的工作人員並沒有因此懷疑佈雷維克的身份,反而因爲制服原因就讓其登島。

起初,我以爲這是劇作上的bug。

因爲從常識推斷,一個不開警車不出示警徽的人聲稱自己是警察,完全不具任何說服力。

然而查了下資料,結果讓人汗顏。

這樣的疏忽,將付出血淋淋的代價

等到島上的負責人開始懷疑佈雷維克的真實身份時,爲時已晚。

緊接着,就是長達10多分鐘漫長而血腥的殺戮。

只要在目所能及範圍之內,一切跑動的客體,都成爲佈雷維克的射殺目標。

有觀衆在看到這一段時表示,導演冷靜剋制到近乎紀錄式的鏡頭語言,一度把觀衆的情緒帶入到相當緊張的氛圍中。

爲了增加事件的真實感和驚悚感,手持攝影的運用是一方面。

家長和孩子兩個空間的持續切換,進一步加劇了情節上製造的壓迫感。

好在警醒過來的學生家長很快報案,才終止了佈雷維克的瘋狂計劃。

不久,這個殺人狂就被挪威警方控制。

接下來,影片分別從兇手、受害者、兇手的律師、政府四條線,對這起恐怖襲擊事件做了不同程度的解構。

從兇手層面的角度來看,佈雷維克是一個典型的民粹主義分子

在執行殺戮前,他曾經將自己製作的、帶有明顯排外傾向的“獨立宣言”通過網絡公諸於世。

▲宣言稱要在2083年前消滅穆斯林

擁有狂熱思想的他,拒絕承認醫生對自己的精神鑑定結果(宣稱精神問題將減輕罪犯懲罰力度)。相反,他無條件接受法庭對自己的有罪判決。

因爲對他而言,這次審判更像是一個宣揚自己政治立場的絕佳舞臺,而不是接受道德批判

自己本無錯,錯的,是那些搶了國內羣衆福利的外來客。

利用挪威沒有死刑的法律漏洞,在屠殺多達77條無辜人命後,佈雷維克最終僅僅被法院宣判21年監禁告終

這還只是表面上呈現的結果。事實上,在關押7年後,有消息指出,他就可以在不受監控的情況下外出度週末,並在年滿14年後獲得假釋。

對比起入獄前的所作所爲,佈雷維克不是被關入重刑犯牢房,反倒被升級版的、僅供單個人使用的豪華監獄取而代之。

不知道,對於那些冤死的靈魂來說,這樣的做法是在彰顯什麼?

▲“牢房”配備了電腦和健身器材供佈雷維克消遣

也許你會說,這是擁有高度民主自由的北歐,在彰顯人道主義關懷。

是的,在這樣的“關懷”下,佈雷維克不但被奧斯陸大學成功錄取,談及未來,他還表示自己將進入政壇,以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挪威的法律給了他想要的人權,可誰來照顧受害者的人權?

作爲其中一名倖存下來的受害者,維亞在這場屠殺中付出的代價是慘重的。

身中數槍的他好不容易被醫生從鬼門關拉回來,面臨的卻是終生殘疾。

中間的康復過程有多艱難就不說了,更關鍵的是,恐怖襲擊對其心理層面造成的創傷是永久的

出院後的一段時間,維亞感到一切都和原來的生活脫節。

原本和睦的家庭氛圍因爲維亞的傷殘,導致他被父母予以更多關照,而弟弟則在此期間感覺自己被疏遠。

兄弟倆的感情,一時間陷入低谷。

除了在親人和外界的注視中承受壓力,維亞時刻還要迎接自己身體改變後帶來的痛苦。

這無疑進一步刺激着他經歷風波後,業已變得脆弱的心靈。

一個原本健康的身體,因爲意外致殘帶來的挫敗感,進而轉入抑鬱和自責,這樣的痛苦,同樣是常人無法想象的。

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我不能假裝一切都能好起來”。

儘管社會出於善意接納了維亞,嘗試讓其恢復正常的生活,但他的人生已經因爲這次永久傷害被徹底改變。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於是,藉由律師和政府兩條線,導演實際上也在反映民主制度背後的弊端。

▲影片中,時任挪威首相(右)檢視被炸燬大樓現場

比如,儘管律師的個人層面並不支持兇手佈雷維克,然而秉承“自由平等面前人人都有權爲自己發聲”的立場,他仍舊選擇了爲這個殺人惡魔進行辯護。

這樣做的後果,自然會遭受來自羣衆的不滿。

甚至,人身安全也會受到影響。

不光自身處於險境,律師的家人也因此遭遇牽連。

因爲不滿自己的小孩和替殺人犯辯護的律師小孩共上同一所學校,不少家長提出抗議。

轉校,在所難免。

如果佈雷維克的行爲是一次明目張膽的、漠視生命的極端犯罪,那麼發生在律師身上的一切,何嘗不是另一層面的人性之惡?

謠言止於智者,可我們看到,當輿論認定替兇手辯護的人也不是什麼好玩意兒時,誰來替擁有公民權的律師說話?

一方面,觀衆可以看到律師在職場中表現出來的高度職業操守,但當解除工作身份時,他只是一個普通人。外界對他的中傷和猜忌,同樣是傷害。

至於政府層面在前期防控階段的疏忽,都是老生常談。

除了在監察機構面前頻繁背書,以及爲接下來的反恐措施完善相應配置外,政府並不能完全杜絕恐怖襲擊的發生

如某位官員所言,具體到每一個單獨的個體,政府要想實行全面監管,太難——別忘了斯諾登公佈的棱鏡計劃激起的民衆反應。

如同上述的這段回答一般,作爲一部反思極端主義的影片,《7月22日》並沒有刻意偏袒某一方,它只是告訴觀衆這樣一個道理:

民主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挪威精英思維主導下的難民現狀和國內極端思想的蔓延是不可調和的,在沒有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前,下一個“佈雷維克”,也許正在蠢蠢欲動,籌劃另一場陰謀

在民主制度的庇佑下,沙文主義和民粹主義大行其道,原本應該變得多元的話語空間,在這類激進勢力的衝擊下,變得越發保守。

慢慢地,我們會發現被仇視的矛頭不單單指向了難民,外來族裔同樣成爲被排斥的對象。

而他們,未嘗不是另一批潛在的犧牲者

《兒戲》中,金棕櫚導演奧斯特倫德傾向認爲,除了瑞典國內自身存在的問題,外來人口的素質的確在某種程度上,成爲誘發問題的催化劑。

▲《兒戲》劇照

然而在《7月22日》中,導演則告訴我們事情並不是單向的,當內部有人抱持偏見和自負,再健全的制度,也無法保證殺戮不被延續

終究,人很難克服自己的弱點。

放棄成見,即是我們最不願意丟棄的惡習之一。

於是,悲劇的終止,成爲一種理想的奢望。

只要矛盾持續存在,“佈雷維克”們仍舊會再次拿起屠刀。

近  期  熱  點

直接點擊即可查看

闞清子,主角臉,配角命

豆瓣9.1,騷劇迴歸,配方升級

人設崩塌,“好男人”吳秀波要涼了

今年最高級商業片,年度十佳真的穩了

  國內被罵國外封神,中國第一大片真被冤枉了,嗎?

一年一炮!他說出了爆款的祕密,12條金句刷爆影娛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