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罕見的“尚書禮部造”元代八思巴文官印

劉韜/文(原創)

中統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後,始採用中原官制﹐設立中書省以總理全國政務﹐爲最高行政機構。其設官沿襲金尚書省之制﹐長官中書令由皇太子兼任﹐未立皇太子時則缺。實際長官爲右丞相﹑左丞相(元制尚右﹐故右在左上)﹐各一員﹐或僅置右丞相﹐總領省事﹐統率百司。平章政事四員﹐爲丞相之副貳﹔右丞﹑左丞各一員﹐參知政事兩員﹐爲執政官﹔統稱爲宰執。又置參議中書省事四員﹐掌左司﹑右司文牘﹐參決軍國重事。左司﹑右司﹐各置郎中﹑員外郎﹑都事等官。中書省領六部。

中統元年初置左三部(吏﹑戶﹑禮)﹑右三部(兵﹑刑﹑工)﹐至元元年(1264)分爲吏禮﹑戶﹑兵刑﹑工四部﹐七年始分立六部。在統一全國過程中﹐各地區相繼分立行中書省﹐總隸於中書省﹔山東﹑山西﹑河北及內蒙古部分地區﹐則由中書省直轄﹐稱爲”腹裏”﹐即內地的意思。

至元七年至八年﹐二十四年至二十九年﹐至大二年(1309)至四年三次設立尚書省分理財賦﹐亦置丞相及平章﹑右丞﹑左丞﹑參政等宰執官。在這期間﹐行政權實際上歸尚書省﹐各行中書省亦相應改爲行尚書省。尚書省罷﹐權力復歸中書省。 由此可見元代權力機構大部時間是歸於中書省,只有偶爾那麼幾年設置了尚書省行使行政權。

此方印章恰恰是“至元二十八年五月 日 尚書禮部 造”,印面爲八思巴文“松州捕盜印”。 是印6釐米見方、印體厚1.6釐米、扁柱鈕、通高7.5釐米。

元代松州今屬內蒙古赤峯。赤峯市古稱松州,謂之“平地松林、千里松林”。此“松州捕盜印”當爲此州治安官之印信。 查閱相關資料、照那斯圖先生和薛磊先生編著的《元國書官印匯釋》裏面收錄了兩方類似的官印,一方爲“寶昌州判官兼捕盜印”印背刻銘爲“延祐六年 九月 日、中書禮部 造”,一方爲“滄州判官兼捕盜之印”印背刻銘爲“至正十一年七月 日 中書禮部 造”。“松州捕盜印”偶得於遼西、今與同好共賞!

元代八思巴文官印舉凡

“大元國師”青玉印

西藏博物館 樂藝會資料

國師之印

西藏博物館 鬼方提供資料

兩枚千戶銅印

內蒙古博物館 樂藝會資料

宣差規錯印

內蒙古博物館 樂藝會資料

元代 百戶印

西安博物院藏 樂藝會資料

《八思巴字碑刻文物集釋》 所輯錄八文官印資料

蔡美彪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西藏噶廈檔案所存印模

西藏自治區檔案館編《西藏曆史檔案薈萃》收錄

西藏噶廈檔案所存印模

西藏噶廈檔案所存印模

西藏自治區檔案館編《西藏曆史檔案薈萃》收錄

西藏噶廈檔案所存印模

西藏自治區檔案館編《西藏曆史檔案薈萃》收錄

西藏噶廈檔案所存印模

西藏自治區檔案館編《西藏曆史檔案薈萃》之元朝檔案第十七

西藏噶廈檔案所存印模

西藏自治區檔案館編《西藏曆史檔案薈萃》之元朝檔案第二十

西藏噶廈檔案所存印模

西藏自治區檔案館編《西藏曆史檔案薈萃》之元朝檔案第二十二

印模輯於羅振玉所編《貞松堂唐宋以來官印集存》

中國歷史博物館收集印

浙江于越所寄中央文化部文物局資料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