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翻译这个职业有浓厚的兴趣,甚至想成为一名译员,无论笔译还是口译,都该做些什么准备呢?希望下面的答问能解惑一二——

疑问一:

学好翻译应该从哪里入手?

很多人表示自己对翻译很感兴趣,但不知该从何入手,也不知道翻译理论要不要看。很多人对于理论知识都会有误解,认为没什么用,关键还是看实践。

其实,想学好翻译,学些理论知识是很必要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语言的基本功在学习翻译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如果没有理论学习,在以后的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不少阻碍。

同义词辨析,英文构词法规律,否定句、被动句、长句的翻译,倒装句、非谓语动词等特殊结构的翻译,等等,没有理论准备,直接学习翻译可能会很困难。而这些基本功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学成的,大家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疑问二:

怎样提高翻译能力?

在学习翻译的过程,可能会遇到瓶颈或挫折,很多人会觉得自己的翻译水平和能力似乎一直没有提高,感觉遇到了瓶颈期,想要有所提高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做。

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翻译的能力是要在实践中成长的。不断训练自己的翻译能力,不停练习翻译,当同一篇文章的第一次翻译和最后一次翻译出现明显差别时,你就会发现自己进步了。

翻译这条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唯有不停练习。一个同声翻译,在正式入行前,至少精听过大量材料。而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翻译,达到一定水平,至少要翻译3到5万字,想要成为一个熟练的翻译,10到15万字的量是不可少的。

自问现在翻译了多少字?翻译的文字是不是涵盖了各种类型和文体的素材?不管是论文、合同还是产品说明,抑或是诗词歌赋、散文小说,各种文体的翻译都要勇于尝试。

以前一直提倡翻译要专才,但现在,翻译不只要专才,还要通才。除了要精通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学习和涉猎其他相关行业领域的知识,这才是21世纪需要的翻译人才。

疑问三:

翻译证书要不要考

由于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对翻译人才暂时还没有制定硬性入行要求,很多人觉得既然翻译重在实践和积累,那么翻译证书还有必要考吗?

从能力角度看,翻译证书是对自己能力的一次检验。每年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都有不少人报考,而CATTI评分是比较严格的,对考生的能力要求也高。因此,参加翻译证书考试也是对自己多年努力的一次磨砺和检验。

从求职角度来说,一个含金量高的证书无疑是从事翻译行业一块很好的敲门砖,也是可以与其他求职者竞争的筹码。

很多人还会有这样的疑问:有了证书是不是就可以从事翻译这一职业了?有了证书,但是没有实战经验,一样是无法做翻译的,只有在实战中不断学习成长,才能成为一个翻译。

疑问四:

词汇量重要么?

词汇是要积累的,很难想象一个只有5000词汇的人能翻译好东西,因为可能找不到用来表达你想表达意思的词。词汇量代表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一个英语专业八级的学生按理说词汇量应达到1.3万,而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英美国人词汇量为2.5万。

疑问五:

如何平衡笔记和听力的关系?

初学笔记,常常听记不能同步,听的时候忘了记忆,记忆的时候忘了听,听辨分析的时候忘了记录。最后是笔记也没写下来,短期记忆也没发挥,无法输出信息。

口译笔记,不是单纯的机械记录,更不是简单的速记,它是融合聆听、分析、记忆、记录等多个环节的多任务作业。口译员需要做到“一心多用”,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effort coordination)。初学口译笔记的人,由于没有不能合理分配,难免出现听和记录不同步的现象。

口译的精力分配和协调类似于开车听广播。开车时需要高度集中精力,但是听到感兴趣的话题,会下意识分出精力去听,油门减慢,减少车辆操控的精力。口译亦然,要学会在各个任务间进行合理的调配。当听到难点和主要信息点需要分析时,可以放慢记录节奏,把更多精力放在听辨上。当听辨内容难度较低时,精力则向记录倾斜,加快书写节奏,做到总体平衡,适度调配。好似大脑中植入了一个阀门,通过阀门来调配精力的分配。

通过方法得当的练习,可以提高多重任务的精力协调能力,实现听、写和记忆同步。

第一种方法,在听一段话时,相对匀速地写数字(按一定顺序书写,如从1到100或从100到1),听完复述该段内容。一定要注意书写速度,不能几秒钟写一个数字,也不能一秒钟写N个数字,更不能一会儿写得飞快,一会写得比蜗牛爬都慢,一定要保持匀速。听到主要信息,需要更多精力记忆时,适当放慢写的速度。信息相对次要的时候,可以适当加快书写速度。此外,写数字的时候,顺序不能乱。

第二种方法,边跟读,边相对匀速地按照一定顺序写数字,听完后复述。操作形式同方法一。此外,每换一个段子,数字的起点也要发生变化。如果上一段从1写到了50,那么听新段落时,起点不能选择50或49,要选一个离50尽量远的数字,避免实现在脑中形成定式,达不到练习的效果。

疑问六: 怎样才算合格的翻译?

好的译员知道怎样把握节奏。新翻译经常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抑扬顿挫,一味往前赶。最后跟得很辛苦,而且不一定跟得上,信息丢失很厉害。一个成熟的翻译,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感觉舒适的节奏。大家各有习惯,但是刚刚开始培养节奏的过程中,有几点可供参考。

a. 先说说一味往前赶的坏处。没有抑扬顿挫的说话,听众听起来会很累,渐渐就听不进去了。另外,自己绷得太紧,没有放松的机会,很容易出错。有时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说哪里了,然后整句整句丢失。

b. 正确的做法是:句子、意群之间要有停顿,句子、意群中间快速推进。

c. 停顿是为了帮助客户分解句子、更好地抓住讲者的实际意思。中间说得快,是为了跟上讲者的速度,不丢失信息。

d. 有时会遇到语速非常快的客户,这时就需要你的“薄嘴皮”了。但中间还是要适当停顿。

e. 为了培养良好的节奏,一方面需要磨嘴皮子,一方面需要理解讲者意思后有效组织语言。注意调节呼吸,否则听起来会很喘,听众还会觉得累。

疑问七:

如何评断一个工作该不该接?

开始阶段,不要频繁去接技术难度过大的会议,尤其是技术培训、技术研讨会等,比如说某个医学或化工的研讨会。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准备时间也不充足,最好不要接。如果准备不足而在同传间里说不出来,一派胡言,或者在交传的会场上磕磕巴巴,一问三不知,会极大影响客户对你的印象,严重者直接被打入冷宫。一定要多给自己一些准备时间,不要单纯追求会议数量,更要看重任务的完成质量,用心做好每一场会,用过硬质量树立自己的口碑。

如果有翻译公司问:“一个小时同传,一个人做可以吗?”或“一个两小时晚宴的同传,吃饭时不用翻译,只要交流的时候同传就好。”这样的要慎接,有可能是一个人做完远不止一个小时的同传。如果真的出现这种超时的状况,要及时和翻译公司或客户沟通,告知实际工作时间。不用担心会得罪翻译公司和客户,及时告知是专业性的表现。

对于新人,会前准备重要,会后总结同样重要。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对自己的口译录音,会后认真回听,总结经验。

疑问八:

需要“包装”自己吗?

有人问,已经在各大招聘网站投了简历,为何很少能获得应聘机会?很可能因为简历不够专业,没有体现出自身优势,早早就被刷掉了。招聘者最关心的不是你以前是否当过班长、组织过社会活动,而是你是否有相关翻译经验,以及参与过哪些相关翻译项目。

因此,译员应聘时在简历中突出客户关心的内容即可。另外,对于不同客户可能需要准备不同的简历,便于客户了解你是否能胜任他们的工作。

疑问九:

读了翻译专业,好找工作吗?

不一定,因为有些同学虽然在学校认真上课,但是距离实际应用仍有距离;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大公司“保守”思想泛滥。所谓“保守”,指公司喜欢用固定的翻译,一来长期合作价格可以压低,二来默契度不错,重新磨合新的口译需要时间成本。所以,很多公司并不乐意用新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实践,积累相关的人脉资源。

疑问十:

做好翻译什么最重要

如前所述,现在的社会对于翻译人才的要求是通才。除了自己擅长的领域要不断强化之外,还要不断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关心时事政治,了解经济文化,明白与擅长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翻译就是要不断学习进步,固步自封很容易被淘汰。只有像海绵一样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成长。

翻译这条路任重而道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轻松容易,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还是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这样才能走好、走远。

(整理自“华南翻译市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