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姨在一群老朋友里算得上活跃分子,除了带孙子做家务,旅游、唱歌、广场舞一样不少,退休生活过得风生水起。虽然偶尔有点腰酸背痛,但她只当作是年纪大了,平常并不太注意。

十一长假,旅游时不慎摔倒。本来只是一个小小的事故,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她竟然髋部骨折了。

到了医院,医生告诉她之所以这么轻易就会骨折,是因为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她的骨头已经像蜂窝一样,又空又脆。

李阿姨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平时还挺注意饮食的,钙片没少吃、骨头汤没少喝、太阳也没少晒,怎么会得骨质疏松呢?

误区重重,小心中老年人的“隐形杀手”

李阿姨的迷惑也代表了很多中老年人的误区,对于骨质疏松症,很多人并不像他们自以为的那样了解。

骨质疏松症(以下简称骨松)是50岁以上绝经妇女以及老年男性的常见病之一,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骨质疏松的常见症状包括全身疼痛、腰背疼痛、驼背、身高变矮等。这些症状在平常并不明显,很多人会把它们归因于年纪,即便被诊断出有骨质疏松的问题,也不愿采取正规的治疗方式,以为吃点钙片、喝点骨头汤就有效果。

而拖延治疗的结果就是骨折风险的升高。一旦发生骨折,老年人只能卧床休息,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由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已成为老年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主任、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章振林教授就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

“我国大众对骨松的认识有诸多误区,往往在发生脆性骨折后才去就医。社区医师对骨松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随访也存在认知不足的现象。因此,我们要提高社区医院对骨松的筛查和早期诊治能力,改善社区居民的疾病认知和管理现状。”

按图索“骨”,找到家门口的诊疗中心

针对上述情况,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在近期发布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社区指导原则》。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主任委员夏维波教授认为,这份指导原则对改善中老年患者的骨松现状极大的价值:

“社区指导原则专注于在社区层面强化骨质疏松的预防、筛查和早期诊治,并在社区医院和中心医院之间建立转诊和联动机制,将为惠及更多早期骨松患者、强化社区的骨松防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即便有了完善的诊疗指南,很多老年患者依然不喜欢去大医院看病——路途遥远不说,还要挂号排队,每次去医院都精疲力竭,更别提要定期回医院随访、进行长期的用药管理了。

为此,专家们贴心地绘制了骨质疏松诊疗中心社区地图。这些社区诊疗中心成立了骨松专病门诊,配备专业医师和治疗药物——这样一来,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和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疾病筛查、转诊和随访管理服务。

社区骨松诊疗中心的建立和社区地图,大大方便了患者在家门口就诊的需求,为老年人长期管理疾病、提高治疗依从性、降低疾病进展和骨折发生风险提供了有利条件。今后,这个名单还将持续扩大,覆盖更多城市与社区,将中心医院与社区形成一个联动互通的分级诊疗网络,让更多骨松患者收益。

赶快找一找,你家附近的诊疗中心在哪里?

本文章得到默沙东大众疾病教育项目支持

李阿姨为化名,仅用于医学科普,不涉及真人事迹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7年9月第10卷第5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