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赐给当阳神韵,当阳风光甲荆楚。(清)乾隆年间方璲赋诗,概括为“八景”。“紫盖晨钟”系当阳(古)八景之一,位于半月紫盖山,山上建寺曰紫盖寺(道教)。紫盖山顶四垂,若伞盖状,林石皆绀,故名紫盖。春天淡绿如笑,夏天苍翠如滴,秋天明净如妆,冬天万木萧瑟。四时佳景万千,古今白鹤群居。

从玉泉寺出发,经当阳市区、窑湾、半月,不一会儿就到了和尚冲水库。站在水库堤坝上远眺,一派秀丽的风光展现在眼前。宽阔的水面尽头,两座平缓的山丘相连,山上树木,黑压压一片,明显与其它地方不同,据说右边圆圆的山头叫“木鱼包”,紫盖寺就藏在左边山头的浓荫之中。

当阳风景甲荆楚:深山古刹紫盖寺拾遗

大雄宝殿

车子越过堤坝,沿木鱼包绕了半圈,继续前进,一股清凉扑面而来,参天的古树排好队站在公路两边,浓密的树叶遮蔽了阳光的直射,一股柑桔花的浓香随着车门打开飘进来。迎接我们的是紫盖寺林场的书记王世新,场长王怀俊,副场长梅红艳、王喜,还有一位长期护庙的居士郑家安。

当阳风景甲荆楚:深山古刹紫盖寺拾遗

当阳风景甲荆楚:深山古刹紫盖寺拾遗

在古树的包围中,有一座座北朝南,面宽三间,薄页子砖墙硬山顶的大殿出现在眼前。其前有古井一口,名龙眼井,据说是两口,已填掉一口。

当阳风景甲荆楚:深山古刹紫盖寺拾遗

大雄宝殿保存完整,两坡水屋面上,覆盖小青瓦,正脊未作高脊,只是正中有一个黄色葫芦状的宝瓶,其上立一生铁刹杆,杆上以铁圈相套作装饰。脊瓦部分脱落,很担心脊檩会不会断裂。

殿的前墙左右各没一青砖砌“寿”字花窗,上有横向卷轴民俗画一幅。檐口下有一木制看枋,上面透雕二龙戏珠图,龙身附有流畅的云纹。大门为卧槽门,卧槽之上,有木制轩顶,以弓形木条木板组成,两头有小斗驼峰装饰。轩顶以下的隔板以木条穿成“万”字格,尤为精细。

当阳风景甲荆楚:深山古刹紫盖寺拾遗

进大殿,殿内只有立柱两根,后半部分有一堵高墙,墙后小室一间,从两侧园门可入。原来的佛像就供奉在墙前,现在墙上只挂了一幅阿弥陀佛彩色画像。仔细观察两根立柱,接近地面的是1.1米高的石柱,上接木柱,直径60公分左右。左边石柱上刻:“施资信士刘定元。”左边石柱上刻:“施资信士刘定元同姜氏:男文望、文享重修。佛殿喜施石柱四架,银拾两。功德无量,永垂不朽。石匠漆登元。住持僧行瑶、行珍。澄匮、澄善、清留、清茂。嘉庆九年菊月中浣日良旦。”

很明显,大殿内的另外两根立柱是包在那堵高墙中了。

大殿梁架为抬梁式,次间木柱横枋直接穿入山墙。每面山墙有长条壁画九幅,皆为民俗风情画。右山墙完全被烟薰黑,画面很难辨认。众人搬来长梯拍摄壁画,其中一幅特别清晰:一位判官坐在奈何桥上,背后有小鬼手擎万名伞。桥下跪一人,似乎正在因罪受审。

大殿后阴沟北侧是以巨石砌成的护坡,坡上是藏经楼遗址。

紫盖晨钟

当阳八景中,有“堆蓝晚翠”、“紫盖晨钟”二景。

当阳风景甲荆楚:深山古刹紫盖寺拾遗

大殿内东南角的钟架上有一口铁钟,不知是否那晨钟,它高约1.3米,直径90厘米左右,鼓腹上有“檀越皈宗”、“圣寿无疆”、“释门兴泰”、“风调雨顺”的直行楷书,并铸有清晰的铭文:

嘉靖甲辰冬月初二吉旦造。

施钟比丘:祖灯。徒:续祥、续全、续钊。师侄:续钰、续钦。师孙:宗香。

住持:继春。都管:祖传。俗兄:张通。

引进人:郑最、祖月、杜子章、荆南石马见。

匠:杨廷相。匠兄:杨廷瑞

细鱼港都治

大明国湖广承天府荆门州当阳县僧会司白云,上紫盖寺铸造洪钟序:

伏紫盖者,乃唐朝建造,后被兵火毁禄。国朝洪武年间,性空重建山门。上有葛仙丹井,刘刚夫妇白日升天之所。湘献王驾幸吉日咏留旨。永乐年百辽问王重修佛殿、钟楼、碑记。成化、弘治辽府令旨:仰本山住持继通禁护山场焚修,香火渐旺。正德年间,忽遭毁禄无存,现今玄帝(祠)在于山顶。嘉靖十二年,光泽王金翰锁压山门,及翰林学士蜀川任翰作歌、诗章赞圣贤者,俱是古迹。

但僧祖灯思鼻祖开创之功,启后世传流之记。

本山僧徒之众,四方檀越之多,不能冶制洪钟。但祖灯于嘉靖二十三年,之备资财千两,命匠铸造洪钟一口,重三千斤,入于本寺,永远供养,上报佛恩,下祈利益。

祖灯本命庚戍年八月初八日辰时,生于荆州府枝江县第八都炼湖翟、刘二庄土地人氏子。

弘治十一年,父张公荣世,母张氏、唐氏,发心舍送本寺接礼僧继通名下为徒,以僧投佛出家,忝在玄门,年无片善,月有过愆,作今生福果,布后世津梁,今建功因,永为万古流传之记也。

诗曰:

紫盖犹来古道场,白云山顶度仙堂。

炼修丹井今还在,烧汞基垣未失忘。

重制洪钟鸣法界,续绍遗记锁僧房。

教门警言丛林固,福利均沾万代昌。

铭文基本完整,说明此寺在唐朝重建后毁于兵火,明代初年寺僧性空修复,后屡次修缮。

据60岁的林场职工周元秀介绍,寺内原来有一对钟,另一口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小偷运往当阳生资公司废品站卖了。这一口也被运往群丰大队,1969年紫盖寺林场职工找回,敲钟指挥职工上下班,得以保存至今。

紫盖寺古碑据说有千余块,可惜全部埋在玉冲水库大坝80米长的地龙眼下,地面见不到断碑残碣\这口钟的铭文,对考察寺院的信史,就至关重要了。明代文学家袁中道在一篇散文中说道:紫盖创建于东晋著名净土高僧慧远之手,历史相当久远,唐代天皇道悟禅师应该是重建。也许在挖出堤坝下的青石碑、御制碑后,会有准确答案。

5月11日,鬼谷洞道长王师忍来访,闲谈中,他说他见过紫盖晨钟。我问在哪儿,他说在关陵庙,的确是口古钟,据说是关陵文管所从废品站买回来的。王师忍又说他拍了照片,从相机屏幕上,果然看了一口铁钟,放大铭文后,依稀可见“万历三十一年”字样,应该是明代遗物。

当阳风景甲荆楚:深山古刹紫盖寺拾遗

升子古井

在道教的十洲三岛和洞天福地中,有十大洞天和三十六小洞天之后。传说三十六小洞天为上仙所统治,按顺序排,有福建霍童山、山东东岳泰山、湖南南岳衡山、西岳华山等,湖北当阳半月紫盖山名列第三十三洞天,名“紫玄洞照天”。紫盖山道教建筑全部毁坏,在现存佛教建筑大雄宝殿右侧约30米处,小红屋中有一眼泉,以石头围成方形,状如旧时量米的升子,俗称“升子井”,井水清凉透明,不漫不溢,又是活水,甚为奇特。

道家崇尚炼丹,《西游记》中有孙猴子被太上老君关进八卦炉中烧炼的故事,老君将孙猴子肉身装进八卦炉,是想炼外丹丹丸。

道家炼丹,不仅仅是外丹,更注重内丹修炼功法,它是在隋唐以来集道教服气、存思、辟谷、静功多种中医藏腑经络学说指导下,把人的身体当成“炉鼎”,将人体内循环运行比成内丹修炼的通道,在人为精神意识的严格调济下,运用体内元气的推动,把人体分泌的液体,经过周身循环的修炼,使精、气、神凝为“圣胎”,或称“丹药”,这种功法,又叫内丹术,这是丹鼎派(内丹派)的来历,内丹练功法有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四个步骤。

紫盖升子井,牵扯到道教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这就是三国时吴国道士葛玄(164-244),字孝先,江苏丹阳句容人,是葛洪的从祖父。据《抱朴子·金丹篇》记载,葛玄曾从左慈学道,受太清、九鼎、金液等丹经,在江西清江县阁皂山修道,后来来到当阳紫盖山修炼,他便是赫赫有名的太极仙翁,或称“葛仙翁”。

葛仙翁在升子井中取水炼丹,不够用时,则去圣水寺打水,圣水寺是玉泉寺到紫盖寺的必经之地,在半月镇境内,是明代当阳度门寺方丈无迹禅师的剃发地,也是一块风水宝地,位置在今春光一组(原新光一组),遗址尚存。

紫盖寺是僧道二家和合共住的名山,山顶有孝先阁,久废,明朝人栗联芳曾写过一首登阁的诗,大意是这样的:

一阁高耸在青山之巅,大江白帆尽收在眼前。

奇幻的石岩映现活水,迷蒙的山丘老树染烟。

禅院清幽怡然度夏,剔透的窗棂贮藏秋天。

百善之中以孝为先,有谁又能不经此体验。

山顶奇观

紫盖山海拔不高,位于半月镇西北仅4,5公里,其前平原千里,据说天日晴朗时,登高可望长江。唐代大诗人张九龄,在荆州做官时到过这个地方,时间在冬天,随从是孟浩然。张九龄的诗,在当阳古县志中可以查到,题目叫《紫盖山还经玉泉寺》。孟浩然自然也有和诗,题目叫《陪张相公祠紫盖山游玉泉》。

紫盖铁钟上的铭文,有“国朝洪武年间,性空重建山门”的记载,说明在明朝开国的朱元璋时代,这里香火蛮旺的,当地至今还有一些朱洪武的传说。

传说之一是:朱洪武幼时在紫盖山顶放牛,牛鞭杆一丢,仰叉八叉睡大觉,鞭子与人正好摆成个“天”字。睡梦中,腹中饥饿,仙人托梦,说山中红叶可食,几只蚂蚁爬进耳中,奇痒难敖,朱洪武被蚂蚁拱醒,说:“哎呀,我的耳朵又不肥,你们还是到庙里磨坊吃白面吧。”蚂蚁们听了:排着队爬到磨坊吃小麦面去了。

朱洪武睁眼一看,一棵矮村,每根枝头上.长一束红叶,漂亮极了,他伸手扯下几把,放在口里大嚼,味道不错,又解饥又解渴。后来他当了皇帝,成了天子,第一件事就想到要给那棵红叶树封王,于是派了钦差大臣来到紫盖山封“树王”。钦差大臣来到山顶,却见到两棵一高一矮的红叶树,大臣想,既然是树王,必然高大,于是焚香读圣旨,封了那棵参天大树为王。大臣走后,气坏了那棵矮树:朱洪武明明吃的是我身上的叶子,这个大人不调查,胡乱就读了圣旨,真是冤假错案。它越想越气,肚皮便气炸了。

其实,紫盖山有两种红叶树,一是家椿天,树身高大,一是野椿天,树身低矮,其嫩叶皆是上好的凉拌菜,朱洪武吃的是野椿天树的叶子,因为没封王,树干上的皮都是麦开的。

当阳风景甲荆楚:深山古刹紫盖寺拾遗

那天我们上山,并没见到椿天树,地上的确没有蚂蚁,拨开蛮厚的腐叶,也没发现一只,是不是都到磨坊里吃白面没回来呢!

山顶却有炸开肚皮的栗树,都是百年老树,靠根部的地方向南鼓出一个大肚子,又是一奇。这样的大树有六七棵,据说,原来有48棵,叫“四十八罗汉”。同来的王家淦老师又有新发现,他说,你看,这两棵小花栗树也在鼓肚子。

此言不虚,就在我们脚边不远处,两棵小树靠近根部的地方,树身微向外鼓,年轻的“罗汉”又出生了。(来源:周天裕,老教书匠老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