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传东汉未,董卓之乱,田畴率众隐居于此,亦称田盘山,在天津蓟县城西北12公里,为燕山余脉,平均海拔500米,主峰864米。1897年帝国主义分子用清政府赔款重建,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又被烧毁,现存的望海天津市(69)楼教堂,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第三次重修的,建筑形制未变,平面长方形,长30米,宽10米,青砖木结构,面向西南。

【三条石福聚兴机器厂旧址】

在天津城北子牙河畔的三条石地区。“三条石”是天津近代民用工业的发祥地,对大津工业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福聚兴机器厂开办于1926年,占地600多平方米,生产牛头刨床、水车、钢磨以及榨油、弹化、轧花等二十余种机器。产品行销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该厂原始厂房、机器设备和四面设窗的柜房,均保持原貌,是三条石机器制造业中仅存的遗址。现为三条石历史博物馆的一部分。

【大悲院】

在天津河北区天纬路26号。是天津地区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由旧庙和新庙两部分组成。旧庙为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建、殿内珍藏魏晋南北朝至明清各代铜、铁、木。石造像数百尊。新庙为1940年创建,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配殿、耳房和回廊构成。殿内旧有唐僧玄奘灵骨,1956年已转赠印度那烂陀寺。1976年地震,部分房屋坍塌,1980年修葺一新。院内朱门绿瓦。佛坛高筑,松柏参天,庄严清谧。中国佛教协会天津分会设此。

【大沽口炮台】

在天津市区东南60公里的海河人海口。为“津门之屏”,北国海防要隘,创自明代,清咸丰八年(1858年)重修。有大炮台五座(南岸三座,北岸两座),以“威、镇、海、门、高”五字命名,其周围浚濠筑垣,设置不栅,每台放大炮二尊,另于后墙营门建小炮台二十五座,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抗击八国联军战争期间,爱国士兵和义和团战士曾在此与侵略者浴血鏖战。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与八国签订《辛丑条约》,规定毁大沽炮台及京师(今北京)至海道有碍通行的各炮台,始被拆毁废止。唯南岸“海”字中炮台,至今保存尚好,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重要遗址。炮台濒海,可临台远眺海景。

【广东会馆】

在天津南开区南门内大街,是天津地区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会馆。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建,由门厅、大殿、配殿、戏楼和跨院、官房组成,占地11亩许,房屋一百二十五间,木石结构,具南方风格,以装修精美著称。戏楼的舞台吊顶作“鸡笼式”,藻井山成百条异形斗洪接榫堆迭而成。戏台后壁正中镶嵌大幅“天官赐福”镂空木雕,圆心内天官、仙童立于祥云之上,群猴嬉戏于松柏灵芝之间,圆心外四角俘雕口衔仙桃的蝙蝠。戏楼裙板和包厢的隔扇门窗亦雕刻狮子绣球。凤穿壮丹、松鼠葡萄等图案,人物、花卉,栩栩如生。

【无后宫】

又称天妃宫、娘娘宫。在天津旧城东北角,南、北运河与海河文汇的三岔河口西岸。元代始建,明、清重修、扩建。现存大殿、配殿、钟鼓楼、山门和旗杆等。”天后”是传说中的护佑航海安全女神,元代南粮北调,此地为海运和内河航运的中转站,元泰定三年(1326年)敕建天妃宫,以利漕运。“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一日粮船到直沽,吴罂越布满街衢”是当时繁荣景象的写照。宫内为历代海祭中心,也是古代船工聚会娱乐之所,除举行隆重祭祀仪式外,还经常有酬神演出,相传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天后诞辰,届时举办皇会,出动法鼓、高跷、重阁、狮子等民间游艺节目,通宵达旦,游人如潮。宫南、宫北大街亦为历代著名的集市贸易和年货市场,出售绢花、鞭炮、“刘海”空竹和杨柳青年画等各具特色的工艺制品。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在天津解放北路77号,濒临海河。是一个收藏、陈列历代艺术珍品的专业性博物馆。馆内藏品除陶瓷、青铜器、古玉、古印玺、书法、绘画、文房用具等稀有的传世艺术品外,并藏有相当数量的现代名家的书画、篆刻和精美的工艺品。特别是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天津木雕、天津刻砖等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间工艺,别具一格,为该馆藏品的特点之一。

【中山公园】

在天津河北区中路东侧。初为劝业会的公众花园,清光绪未年建,民国年间曾改名河北公园、天津公园,后改今名。园内树木繁茂,配以上石假山、亭台瀑布,布局颇具匠心。此园也是一处革命纪念地。1912年,孙中山曾在这里发表重要演说。1915年6月6日,爱国群众在此集会,强烈谴责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周恩来在会上提出“爱天津市(67)国志士,决不愿借外债以度日”的号召,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园内松柏丛中还耸立一通“天津十五烈士纪念碑”,是为纪念1927年4月18日被反动派杀害的江震寰等十五名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而建的。光荣的革命史迹,更为公园增色添辉。

【文庙】

在天津旧城东门里。一名孔庙,因与武庙相对,俗称文庙。是天津市区保存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建筑群。大殿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后经明天顺、万历,清康熙、乾隆等各代重修、扩建。清雍正年间,天津府、县同设治所于城内,因而庙东侧为府庙,西侧为县庙,均有照壁、伴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和配殿等。府庙主体建筑的殿顶均用金黄色琉璃瓦覆盖,雕梁画栋,装饰精美。庙外有二柱三楼式牌坊两座,明代建造,万历、清康熙年间重修,是天津市内仅存的过街牌楼。

【清真大寺】

在天津旧城西北角。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是保存完好的中国宫殿式伊斯兰宗教建筑群。有照壁、门厅、礼拜殿、阿訇讲堂、耳房和沐浴室等。主体建筑礼拜殿坐西朝东,四组殿堂毗连,前为卷棚式抱厦,后为两组庄殿顶大殿,最后一组殿顶上则并排耸立五座六角或八角的亭式楼阁,并在殿堂两侧构筑回廊。建筑外形檐牙起伏,富于变化。南北两侧亭阁檐下悬匾,各题“望月”、“喧时”二字,为穆斯林用以观看月亮出没,宣告斋戒时日之所。寺内屋顶和门窗装饰,每件砖雕木刻部采用花卉或几何图案,既严格遵循不使用偶像和动物纹饰的伊斯兰教义,又保持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风格。

【玉皇阁】

在天津旧城东北角。明宣德二年(1427年)始建,弘治、万历和清康熙、光绪年间重修。由山门、配殿、六角亭和清虚阁等建筑组成。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分上、下两层,上层檐下出回廊一周,可凭栏远眺。此地濒临三岔河口,地域开阔,为重九登高处,清人有诗云,“直在云霄上,蓬瀛望可通,万帆风汇舞,一镜水涵空。”阁楼上旧有玉皇铜像,阁顶作九脊歇山式,中心用黄琉璃瓦,边侧用绿琉璃瓦,采取“剪边”作法。在红色栋额之上,绿衣仙子簇立,龙凤走兽飞腾,显得非常宏伟壮丽。

【吕祖堂】

在天津红桥区如意庵大街何家胡同18号。为清代供奉吕洞宾塑像的道观。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始建,乾隆、道光年间重修,主要建筑有山门、前殿,后殿、东西厢房和五仙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天津兴起。著名的干字团首领曹福田,率团民在此设总坛口,其他盲领张德成、刘呈祥及“红灯照”首领林黑儿等经常到此拜坛议事,领导和指挥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院中空地为团民习武练拳之所,是现存的义和团总坛口完整遗址之一。

【老西开教堂】

又称法国教堂。在天津和平区滨江道独山路原墙子河外老西开一带,故名,包括天主教总堂和大教堂,分别建于1914年和1917年。大教堂采用法国罗曼式建筑造型,平面呈长十字形,正面和后部耸立高大塔楼三座,楼座以黄、红花砖砌成,上砌翠绿色圆肚形尖顶,檐下为半圆形拱窗。堂内为三通廊式,内墙彩绘壁画,装饰华丽。是天津教堂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现已修饰一新,对外开放。

【周公祠】

在天津南郊小站镇西南1公里的会馆村。为小站稻拓植人周盛传祠。周为清代天津镇总兵。光绪元年(1875年)率师在小站地区开拓河渠、改良盐碱地,培育小站优良稻种。词字宽敞,原有戏楼。现存并列祠堂三座,青砖为墙,白石作阶,建筑庄重质朴。东祠祀周盛传。称武壮公祠;西祠纪念其兄周盛波(曾佐盛传屯田),称刚敏公祠;中为新农寺,把轩辕黄帝。乡人每年农历三月廿八日在此举办庙会。

【周恩来在津活动旧址】

在天津南开区南开四马路南开学校东楼。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1904年兴建,1977年重修,1978年3月5日开放。门额为叶剑英题署,门厅有青年周恩来的半身塑像。1913年至1917年,周恩来曾就读于此,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并团结同学建立进步团体,出版刊物,编演新剧。组织演讲,传播革命思想。楼内的东四讲室和理化讲室,是上课教室和开展社会活动的场所,均按当年面貌复原。楼上为专题陈列,展出珍贵文物、照片和文献,反映周恩来青年时代在津的革命活动。

【觉悟社旧址】

在天津河北区宙纬路三戒里4号,是坐东朝西。七间青砖木结构平房组成的小宅院。觉悟社是“五四”时期周恩来领导的天津爱国学生进步组织,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团体之一。成立于1919年9月16日。参加觉悟社活动的,有当时大津学生联合会和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的进步青年骨干周恩未、邓颖超、郭隆贞、马骏、刘清扬等。本着“革心”、“革新”的精神,以“自觉”、“自决”为主旨,1919年9月21日,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青李大钊曾到天津,给觉悟社以鼓励和支持。院内东面两间为社员开会、学习和出版社刊《觉悟》的地方。

【望海楼教堂】

亦称圣母得胜堂。在天津海河北岸狮子林桥旁。清同治八年(1869年)法国天主教会建,次年因发生“天津教案”,于6月21日被群众烧毁。1897年帝国主义分子用清政府赔款重建,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又被烧毁,现存的望海天津市(69)楼教堂,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第三次重修的,建筑形制未变,平面长方形,长30米,宽10米,青砖木结构,面向西南;正面有塔楼三座,呈笔架形;内部并列庭柱两排,为三通廊式,无隔间与隔层;内窗券作尖顶拱形,窗面由五彩玻璃组成几何图案;地面砌瓷质花砖,装饰华丽。

★蓟县宁河县

【盘山】

又名徐无山、四正山、盘龙山。相传东汉未,董卓之乱,田畴率众隐居于此,亦称田盘山,在天津蓟县城西北12公里,为燕山余脉,平均海拔500米,主峰864米。历史上誉为“京东第一山”。名胜古迹有五峰(挂月峰、紫盖峰、自来峰、九华峰、舞剑峰)、八石(悬空石、摇动石。晾甲石、将军石、夹木石、天井石、蛤蟆石、蟒石)及亭台楼阁、历代名人题刻等。旧有七十二寺观、十二座玲珑宝塔,风景有三盘之胜,人称”上盘之松,中盘之石,下盘之水”其景色变幻多姿,四季常新,山上有冀东游击队抗日斗争遗址,山麓有盘山烈士陵园,1979年辟为游览区。

【万松寺】

在盘山天成寺北。原名李靖庵,传为唐代名将李靖所建。民间传说:清康熙年间,一小牛在山坡吃草,随吃随长,庵内和尚心知有异,旋在草下掘出聚宝盆一只,投一钱入盆内,顿时铜钱满盆。和尚外出,将盆藏于松树下。次日回庵、只见松树遍山,竟不辨宝盆藏于何处。后改庵名为万松寺。牛死后葬寺前欢喜岭,曰神牛坟。寺毁于抗日战争时期,现存古塔两座:一为太平禅师塔,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建;一为普照和尚塔,清康熙年间造,均为实心砖构,窗棂装饰雕刻精细。寺西舞剑峰顶传为李靖舞剑台,有“李从简来游”题刻。

【千像寺】

在盘山陵园东,清乾隆行官”静寄山庄”北。寺建于唐代。

现存线刻在巨石上的佛像数十尊。寺前有辽统和五年(公元987年)重修石碑,内有此地种稻记录,颇具研究价值。寺后有“摇动石”,一人推之可晃,数人摇之则岿然不动,堪称一大奇迹。[天成寺]又名福善寺。在盘山莲花岭北。是下盘水胜的著名风景区。寺建于唐代,辽、明、清历代重修,抗日战争中毁于兵火,1980年重建。寺背靠翠屏峰,依山势分上下两层。上层有大殿、配殿、月亮门、唐代石幢、辽代古塔及明、清石刻碑记和千年银杏两株;下层建“江山一览阁”和游廊。水景有涓涓泉,在大殿后、翠屏峰下,泉水清澈,终年不涸:飞帛涧,六七月间,涧水自空中注下,如白帛飞飘。寺前有“入胜”、“四正门经”、“此地有崇山峻岭,怪石奇松”等历代名人题刻和大元宝石、仙人石桥等,迎客松枝叶抉疏,状若伸臂迎客。清乾隆的替身和尚在寺修行,帝亦多次临幸。登阁眺望,“山林葱笼入佳境,空谷低回溪水声”,浮青岭下果园、沙河、良田,历历在目,江山佳胜,一览无余。

【少林寺】

在盘山水库北。抗日战争中毁于兵火。寺东尚存多宝佛塔一座,明崇祯七年(1634年)兴建,清顺治九年(1652年)落成,高九丈,砖筑十三层。寺东龙头山下有清泉水池,石壁线刻蚊龙入水,隶书“红龙池”三字,为金大定七年(1167年)刻石。寺前有蟒石、菱角石,前者长二丈,横卧松树下;后者大数丈,酷似菱角。水库旁有蛤蟆石、仙人望海和唐太宗“贞观遗踪”:帐房石、晾甲石、饮马潭等。

【古佛舍利塔】

在盘山天成寺大殿西侧。辽天庆间重建。相传塔内藏神龙亲奉舍利三万余颗,明崇祯重修时曾发现石函、舍利和佛像。1980年修葺时添配铜刹和风铎。塔八角密檐十三层,沟纹大砖建造,塔基以花岗石须弥座和三层砖雕仰覆莲花组成,塔身正面设门。内置佛龛,侧面浮雕花窗,上为斗栱承托出檐,均为仿木砖雕。通体饰以淡黄色,与天成寺、翠屏峰交相辉映,构成“塔影穿幽壑,晴岚迭翠屏,天成桥畔路,曲折入浮青”的天然画卷。

【红龙池】

在盘山少林寺东龙头山下。参见“少林寺”。

【挂月峰】

为盘山主峰。海拔864米,峰顶上锐下削,上筑定光佛舍利塔。塔建于唐代,辽大康、明成化,嘉靖、万历与清乾隆年间重修。相传唐智源禅师藏佛舍利六十颗,佛牙一具于此,故名。塔为八角三层砖筑,由台基须弥座、塔身和相轮、塔刹构成。塔旁摩崖题刻“去天五尺”、“一览众山小”等字。明代名将戚继光镇守蓟州十六年,曾到此吟诗抒怀。峰左后侧下50米有云罩寺,又名降龙庵,曾有弥勒殿、黄龙殿等建筑,今废圮。

【定光佛舍利塔】

在盘山挂月峰之巅。参见“挂月峰”。

【盘谷寺】

在盘山万松寺东,居盘山之中。群峰围绕,因寺在青沟之上,原名青沟禅院,清康熙赐今名。寺为清初智朴和尚创建,抗日战争中毁于兵火。智朴为明末名将,清军入关后落发为僧,隐屠寺内,著《盘山志》,死后葬于寺东南天门下。乾隆帝念其诗画俱佳,才华过人,追赠进士。现存石顶、方亭,俗称进士坟。初春寺内多杏花,智朴有诗:“杏花万树开,映日光皎洁,东风过岭来,满地翻晴雪。”寺内有乾隆帝题刻御碑。寺外有玉乳泉、石舫石、象石、天井石、洗心石、捧日石和文殊洞诸胜。天井石又称仙泉石,石上有二尺深洞,内藏仙泉,如天井玉液,四季常清。

【盘山烈士陵园】

在盘山东麓。1959年为纪念在民族解放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烈士而建。为盘山风景区之一。烈士纪念碑高27.5米,正面镌刻聂荣臻题“光荣烈士永垂不朽”八字,雾水烟峦,松柏翳空,中为烈士陵墓,气象庄严。园内建有民族传统形式的烈士馆,陈列冀东抗日根据地斗争史和烈士的事迹、文物、照片等。陵园附近还有抗日战士当年在岩石上刻写的标语口号和战场、会场。电台、报社等遗址。

【悬空石】

在盘山上方寺嶕峣峰。石大数寻,陡百丈,似无依倚,仰视如悬空中。俗传三国时关羽、张飞曾在嶕峣峰下棋,山顶忽坠一巨石,关公飞一棋子,将巨石凌空托起,张飞见状,大声喝采,复将另一坠石喝断,故称悬空石和喝断石。峰顶东崖两壁似刀劈斧凿,上刻“天门开”三字,山势十分险峻。下有一洞,曾栖白猿,称白猿洞。

【独乐寺】

又称大佛寺。在天津蓟县城西门内。一说因寺西北有独乐水,故名。另说安禄山在此起兵叛唐,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称独乐寺。始建于唐代。主体建筑山门和观音阁为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代表作。山门屋顶为五脊四坡形,古称四阿大顶,出棺深远曲缓,檐角如飞翼,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正脊两端的鸱吻,鱼尾翘转向内,与明清大吻龙尾翻转向外大异,是较早的鸱尾实物。观音阁上下两层中间设一暗层,通高23米。梁柱接榫部位因位置和功能不同,共用斗栱24种,以建筑手法高超著称,历经多次地震,至今仍巍然屹立,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楼阁。阁内观音立像因头顶十个小佛头,故称十一面观音,高16米,是我国最大的泥塑之一。两侧的胁侍菩萨和山门内的大王像等,亦为辽代彩塑珍品。观音阁下层四壁满布彩色壁画,主题是十六罗汉立像和三头六臂和四臂明王像,间绘山林云水和世俗题材画,为元、明画师之作。明万历,清顺治、乾隆、光绪彩绘重修。乾隆十八年(1753年)在寺前增砌照壁,并在寺东侧兴建行宫。

【白塔】

在天津蓟县城内,独乐寺正南约300米。因塔前有观音寺,塔身白色,亦称观音寺白塔。辽代始建,明嘉靖、隆庆、万历和清乾隆重修。平面八角形,通高30.6米。塔基由花岗岩条石和青砖雕砌的斗洪、栏杆、莲花组成,仿木结构制作。与独乐寺相近似。塔身南门内设佛龛,墙上绘壁画,东、西、北面设假门,拱门两旁浮雕飞天,轻翔门上,栩栩如生。八个转角处作重层小塔,饰宝盖、莲花。塔身之上出三层砖檐,檐角系铜锋,上端作喇嘛塔式圆肚体、十三天和铜刹。白塔下部为密檐式,上作喇嘛塔状。在我国辽塔中,是造型奇特之一例。

【鼓楼】

在天津蓟县城十字街北。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建。清顺治、康熙、道光年间重修。基座为砖筑城台,正中开拱形门洞,以通车马行人,城上建木结构楼阁,面阔三间,进深两大间,四周出斗洪回廊,青瓦九脊大顶,檐下悬“古渔阳”三字大匾额。渔阳郡为战国燕设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之,郡治原在北京密云一带,隋朝东移至此。因西北三里有渔山,城在渔山之阳,故名。是天津地区仅存的城楼。

【无尊阁】

在天津宁河县丰台镇内。1976年唐山地震时,附近民房倒塌甚多,此阁却安然无恙。是天津、唐山滨海地区仅存的古代木结构高层楼阁。据文献记载,清康熙年间曾大修,咸丰八年(1858年)彩绘重修,阁建于高大的砖石台基上,共分三层,上为紫微殿、中为王母殿、下为天尊阁,通高17.40米。面阔五间,迸深四间,明问和次间共用八根12米多长的大木通柱纵贯三层楼板,直达阁顶五架梁下。通柱外又辅以檐柱、山柱和廊住,井与三层纵横梁仿和两层楼板、龙骨构成一组完整的木框架。此外,木架节点的斗拱、榫卯结构和地基中的柏木桩等。也可加固构件,增强抗震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