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通知》明确要解决一些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

继去年中央狠抓作风建设,着力整治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造成基层干部负担过重、压力过大的问题。但是,检查工作名目多、频率高,以及文山会海、痕迹主义代替工作实绩等问题依然存在。习近平指出:“这些问题既占用干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又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少基层干部自嘲自己是“表哥”“表姐”,精准扶贫要填表迎检、创城要填表迎检、党建要填表迎检,干部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留痕、填表和应付检查,导致办实事、为民服务的时间大打折扣。“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要给基层减负,首先要上级领导和机关干部以身作则,切实为基层干部着想。在笔者看来,只要上级官僚主义不止,基层形式主义就会不断浮现。有乡镇为了让上级领导视查满意,不仅县委挂钩领导亲自踩点,还特意找来面容憨实却能说会道的工作人员做“托”,提前彩排,届时扮演成百姓与领导交流。这类迎检类“演出”屡见不鲜,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上级领导的视察更像是一种仪式、一种过场,能否看到真实情况倒成为其次的。《通知》明确指出,调查研究、执法检查等要轻车简从、务求实效,不能干扰基层正常工作。因此,上级领导要落实《通知》要求,多给基层干部一些信任,加强信息沟通,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技术手段实现一些治理目标,切实为基层减负。

其次,要把关怀基层干部作为重点,为基层干部创造敢于担当和作为的空间,切实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习近平指出:“基层干部离群众最近,群众看我们党,首先就看基层干部。”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基层干部承担着三大攻坚战的任务,绝大多数干部任劳任怨,默默奉献,有些一线扶贫干部因劳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倒在了去扶贫的路上。他们的付出是令人尊敬的,但是,给基层干部带来最大的负担不是身体上的劳累,而是累死累活有时还得不到承认的挫败感。很多上级检差,不是看工作实绩,而是看台帐、查痕迹,甚至鸡蛋里挑骨头,不出问题不罢休。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干部不得不去应付检查,久而久之产生抵触感,严重挫伤了干事积极性。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基层的实践探索,没有干事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革的源头活水将在基层断流。为基层减负的目的还是在于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点燃基层干部大胆创新的热情。如果没有落实,理想的蓝图、复兴的中国梦都会落空。毕竟,改革措施越大基层越重要,改革的成败,关键还在于人。(张超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