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老同學Frank從法國回北京。

他難得回國一次,所以我特地請了假,從深圳飛去北京見他。

原以爲只是我們兩個人喝喝小酒、敘敘舊,卻沒想到被拉入各種局,拒絕不了又不得不參加。

我挺慌的,要跟他們聊些什麼?

於是安靜地坐在角落裏,自動開啓隱身模式,心裏默唸你看不見我你看不見我,生怕別人過來搭話。

人家喝酒,我喝可樂

人家划拳,我玩手機

人家唱歌,我喫水果

有些人過來找我喝酒,爲了避免尷尬,我勉爲其難喝了幾杯,但心裏卻感覺像喫了屎一樣。

果不其然,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這時我想起父母從小就這麼對我說:

“你這麼內向,以後肯定會喫虧的。”

這句話就像十幾頭餓狼,很久以來拼命追趕着我,好像我一旦拒絕可以擴大交際圈的社交,就要被這個社會吞沒!

所以有時候一些無謂的飯局,我也只好無奈的硬着頭皮前去。

但這也導致了我的內心很長一段時間裏處於焦慮、極度煩躁的狀態。

Frank好像看出我的異常,聚會完對我說:你呀,這是社交恐懼症。

我還是第一次聽到別人說我有社交恐懼症,以前我只以爲我是性格有點內向而已。

因爲性格內向或者外向,是天生的,我不擔心。

但聽完Frank的話,我還是連夜查了資料。

我發現心理學家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無聊的一羣人了,一天到晚做一些讓人感覺閒的蛋疼的實驗。

比如他們找了幾百個男人,最後發現長相陽剛的男人會讓女人覺得容易易出軌,而且也真的是更容易出軌。

比如測試了一個人說的廢話數量和他是否快樂的聯繫。(一個人說的話,若90%以上是廢話,他就更快樂。)

而關於內向性格,他們也做了實驗:找了500名4個月大的嬰兒,給他們不同的刺激,比如彩色氣球,有酒精的棉籤。

最後發現,30%的嬰兒反應強烈,30%的嬰兒安靜,40%處於中間狀態。

他們推測,反應強烈的嬰兒內心敏感,長大後會傾向內向;而安靜的嬰兒“低敏感”,⻓長大後會比較外向。

結果這些孩子長大成人後,推測還真的都得到了驗證。

這也說明了一個可能讓很多人感覺到無奈的事實:性格內向還是外向,從出生那天就註定了。

但最關鍵的是:內向性格更有可能會發展成社交恐懼。

搜索引擎還告訴我,社交恐懼發生率是13.3%,在中國至少有一億八千萬人,在他們生命的某一段時間會有社交恐懼,而且多爲20到35歲的年輕人。

也就是說它很普遍,你和我,還有身邊的朋友,都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懼。

帶着這個話題,我和筆稿的一些覺得自己有社恐的讀者聊了聊,沒想到,很多朋友的話都讓我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一個大胖子:與人交談的時候,如果我說完一句話,對方沒有回應,我馬上就開始緊張,嚴重的時候身體還會發抖,生怕自己說得不好,做得不好,哪裏都不好。

@雅雅:說完一句話後總是在想自己是不是哪裏說得不對,別人會怎麼想,會不會理解錯意思,誤解我。然後就覺得,自己還是少說話比較好吧……

@小阿飛:我走路的時候基本只會看地,從來不看人。和別人眼神一接觸就會臉紅,不管男的女的。我喜歡和自己的死黨呆在一起,不想分開,但其實我真的是個直男……

@圓圓圈圈:我從來不給別人打電話,也從來不接陌生人的電話,基本上能微信發文字消息的事情我都不會打電話說,連發語音都不會,我就是覺得和別人說話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

@茹茹:看到認識的人,不知道該不該打招呼。有時候甚至還會有意躲着他們,心想萬一我和他打招呼,他沒聽到,那我不是很尷尬嗎?

@丁一丁:很少和朋友出門,喜歡一個人獨處。如果朋友打電話叫我參加活動、聚會什麼的,我一般都會說工作忙、沒時間……

@柚子:我就是平時比較安靜,但不瞭解我的人,還在背後對我指手畫腳,甚至還說我自卑、有病,我……

@三井田:微信聊天動若脫兔,現實講話靜若處子

@方舟不是子:手機常年靜音,接電話全靠緣分

@木木:上街買東西的時候最怕別人過來問:“買點什麼?幫您推薦……”

這些時刻,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座獨島,一不小心就被社交的恐懼所隔絕。

它有形無形的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大家也不妨看看,這些社交恐懼的表現,你中了幾點?

• 不願意去人多的地方
• 討厭在人羣中做任何形式的自我表達
• 手機不離身
• 無所謂一個人喫飯,但更害怕一羣人喫飯
• 發短信能解決的事絕對不打電話
• 沒有安全感,不想麻煩其他人
• 老遠看到認識的人不知應否打招呼
• 跟別人講話不敢直視對方的眼睛
• 宅!宅!宅!

但事實上,社交恐懼真的值得我們過分擔憂,甚至不惜一切去改變嗎?

後來我的老闆跟我說,他也是有社交恐懼的人,來電顯示對他來說和炸彈沒什麼區別,我很意外。

看不出來啊,平時都是挺樂呵的一個人。

但他並沒有把社交恐懼當成病,更沒有去強行矯正。

他說:比社交恐懼更可怕的,是我們自己害怕不被接納。

曾經有人跟他說:你的社交恐懼是病,得治!

他說:關你屁事!

也有人跟他說:我希望你不要因爲社交恐懼而耽誤自己!

他說:關我屁事!

不管怎樣,自己總該學會接納自己,拒絕那些社恐的負面標籤吧?

因爲每個人都有自己和這個世界的相處方式,對於社交恐懼這件事情,大可不必耿耿於懷。

他還和我說了幾個有社交恐懼的名人故事:

非死不可(Facebook)的創始人扎克伯格有社交恐懼,電影《社交網絡》中,扎克伯格⼏幾次在宴會上要麼沉默不不語,要麼一說話就把天聊死,不過,他是現在世界上最年輕的億萬富豪!

微信之父張小龍有社交恐懼,他在騰訊大會和微信公開課上的演講毫無激情,經常表現得有些口吃,甚至一句話說完停頓一分鐘,纔開始講下一句。臺下的人經常聽着就打起了瞌睡。

谷歌創始人之一的拉里佩奇有社交恐懼。他不但拒絕公開參訪,甚至還拒絕了公司內部的公開會議。不信你去搜索引擎上,也搜不出多少他的公開照片。

這樣的人,還有達爾文、愛因斯坦、比爾蓋茨、喬布斯、羅永浩……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改變了世界!

性格內向本就沒有對錯,社恐也並不可怕。

走在路上,看見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侃侃而談也有的沉默寡言,正因爲如此,一切才顯得真實。

就像有人說,性格外向的人就像是燈塔,將他們的光芒射向四方,而性格內向的人更像是燈籠,在自己的內部發光。

同樣在發光,憑什麼要接受各種無理的標籤和偏見呢?

你一定記得《天使愛美麗》裏的艾米麗。

她孤獨、謹慎、不喜歡與人交流,很典型的社交恐懼者。

但這並不影響她用自己的方式勇敢面對生活,溫暖身邊的人。

她會認真聽鄰居太太念信,或者看玻璃老人畫畫,甚至還會因爲一個裝着“記憶”的破盒子,踏上尋找主人的旅程。

她和我們一樣,縱使生活如一地雞毛,但是從來不曾懷疑自己。

而我們要做的,也是接納自己的性格,做個真實自然的我。

如果下次再有人對你說,誒,你怎麼不說話,慘了,你這社交恐懼是病,得趕緊治。

那時你只需要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告訴他:關你屁事,請別妨礙我改變世界。

End

留言聊一聊

#你有哪些社交苦惱#

編輯 :四毛

插圖:電影《天使愛美麗》

來源:筆稿,更懂年輕人,這裏是300萬新知識青年的精神沉澱場,歡迎你加入我們。微信公衆號ID:mygushi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