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家解讀中方反制措施——捍衛多邊貿易體制和自身合法權益

8月23日晚,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兩則公告,一是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的約75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徵關稅,二是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的汽車及零部件恢復加徵關稅。

對共計5078個稅目、約750億美元商品,加徵10%、5%不等關稅

2019年8月15日,美國政府宣佈,對自華進口的約3000億美元商品加徵10%關稅,分兩批自2019年9月1日、12月15日起實施。美方措施導致中美經貿摩擦持續升級,極大損害中國、美國以及其他各國利益,也嚴重威脅多邊貿易體制和自由貿易原則。

針對美方上述措施,中方被迫採取反制措施。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的5078個稅目、約750億美元商品,加徵10%、5%不等關稅,分兩批自2019年9月1日12時01分、12月15日12時01分起實施。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凌雲介紹,我國此次發佈兩個反制清單,清單一對應的是美方擬於9月1日生效的清單,主要產品包括大豆、中藥材以及第一次加入的原油等,共包括四部分,其中第一、二部分加徵10%關稅,第三、四部分加徵5%關稅。清單二對應的是美方擬於12月15日生效的清單,主要包括棉花、水產品、汽車零部件等。兩個清單合計750億美元左右。

對原產於美國的汽車及零部件恢復加徵25%、5%關稅

爲落實中美兩國元首阿根廷會晤共識,2018年12月14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公告,從2019年1月1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汽車及零部件暫停加徵關稅3個月。3個月後,公告繼續暫停加徵關稅。

中方釋放了足夠的誠意,然而,2019年5月9日、8月15日,美國政府繼續揮舞關稅大棒,導致中美經貿摩擦持續升級,違背兩國元首阿根廷會晤共識和大阪會晤共識。

爲捍衛多邊貿易體制,捍衛自身合法權益,經國務院批准,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自2019年12月15日12時01分起,對原產於美國的汽車及零部件恢復加徵25%、5%關稅。

充分考慮反制效果,以多元措施降低對國內企業和消費者影響

高凌雲表示,我國此次出臺兩個反制清單,充分考慮了對美國和對我國國內市場的影響。

一是充分考慮反制效果。“比如前期對大豆加徵25%關稅後,自美進口顯著下降,說明反制效果非常好。”

二是充分考慮同類商品替代問題。中國一方面對美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同時採取多元化措施,對來自其他國家的類似、可替代商品進行對應減稅。“可以預見的是,對美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並不意味着國內消費者和生產者的消費、採購成本會提高。”高凌雲舉例說,加徵關稅前,我國從美國進口的螃蟹佔該類商品進口總量的1/6;對美加徵關稅後,我國將其他國家螃蟹進口稅從14%降到7%,結果我國從全世界進口螃蟹的成本整體下降了1/3。

“東方不亮西方亮。”高凌雲說,目前,中國已對多種涉及消費者日常生活的進口商品降低了關稅。格魯吉亞、智利的紅酒,東盟的榴蓮、火龍果,冰島的三文魚等產品已實現零關稅。一季度,我國整體進口價格指數比去年8月僅平均上漲了1.2%,遠遠低於流通企業淨利潤增長率和居民實際收入增長率。

三是充分考慮了對國內居民生活的影響。比如對美國進口藥品、人造支架等醫療器械,此次就未納入到反制清單中。

  我反制措施已對美造成非常不利影響

高凌雲分析,美國9月1日和12月15日對我方實施加稅的商品,對美消費者來說,需求彈性相較前兩輪加稅產品要低很多。“也就是說,美方對我國這些商品加徵關稅後,關稅負擔大部分由美國生產者和消費者承擔,因爲他們能找到的替代品非常少,而對中國企業影響則很有限。”

根據美國海關法典,所有關稅都由進口企業支付,這些企業當然會想辦法,逐步將自己承擔的稅負向下游、向消費者傳導,從而推高美國生產價格水平和消費價格水平。“這方面的例子已經俯拾皆是。比如,目前美國十年期債券和兩年期債券收益率倒掛、房車銷售量下滑、製造業PMI已經低於榮枯線,等等,都證實美方對中方的無理打壓以及我們的反制,已經對美國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總體來說,就是美國一些人的所作所爲損人且不利己。”高凌雲說。

此次中方對美的反制清單,已廣泛徵求了有關部門、協會、專家學者以及企業代表的意見,但不排除還有少量企業可能受到一定的不利影響。因此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推出了“排除制度”,受到影響的企業可以主動申請參與排除程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