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专业分类细致,学科实力强劲。六大学部、一百二十五个专业为贯彻落实“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新“十六字方针”提供了绝佳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必然趋势。2016年,《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出台,明确了建立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本科教育体系的路径。

北京大学五位学子自述“跨学科”故事!跨度最大是从数学跨到诗词

想知道“跨学科”的体验究竟如何吗?

我们邀请了五位通过不同形式“跨学科”的同学,讲一讲他们的“跨学科”故事。

北京大学五位学子自述“跨学科”故事!跨度最大是从数学跨到诗词

1姓名:李昊霖

年级:2016级

院系: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跨学科形式:双学位

双学位名称: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双学位

传说北大有所谓“三大俗事”:修经双、鸡腿饭、未名湖边谈恋爱。“三俗”之首——修经双,对于曾有幸经历过其他两“俗”的我而言,自然也成为决不愿意错过的人生经历。而且在我看来,一定的经济学基础也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当中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当每天读报或者上网看到国家的一系列宏观政策却不知所云时,的确挺让人迷茫的。或许过去能够通过网络或者书本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但总是不成体系,也很容易遗忘。因而对于我来说,或许也是因为曾经的一种“无知”,使我更有动力在经济学领域去探索和学习。

北京大学五位学子自述“跨学科”故事!跨度最大是从数学跨到诗词

国家发展研究院

我主修的专业是微电子,看起来和经济学仿佛并没有特别紧密的联系。实际上在业界,经济学对微电子或者芯片产业都有巨大的影响。芯片产业中有一个著名的“摩尔定律(注:集成电路芯片的集成度每三年提高四倍,加工特征尺寸缩小倍)”,推动产业半个世纪以来的飞速发展,却在当下遭遇瓶颈。这不仅仅是由于技术、物理极限的限制,反而与研发成本的关系更加密切。随着芯片尺寸的缩小,对新制程的要求往往更高,所投入的成本与风险也随之增加——因为新制程也未必能够迎合市场需求。日前,芯片代工厂GF(注:Global Foundries,格罗方德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退出了7nm工艺的竞争,更能反映出市场的残酷。因此,学习经济让我更好地理解了自己专业的发展,这也对我捕捉未来方向大有裨益。

与很多同学不同,我是从大三开始修双,所以学分的压力还是蛮大的,对此我也做了些准备。大三之前,我已经在主修学位上多修了一些学分,大二时还听过张维迎老师的经济学原理,先培养一些经济学方面的思维。但即使如此,现在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自己的课表和同学一比真的是满上许多,因此也只能更加抓紧时间。

修双的好处不仅在于拓宽视野,也能结识许多其他院系乃至外校的小伙伴们。无论是一起做课上发表,还是共同讨论问题,都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思维风格。另外,老师们也是促使我修双的重要因素。老师们对社会问题的接触与思考非常深入,因而也能给我们一些更加真实的印象与思考。

北京大学五位学子自述“跨学科”故事!跨度最大是从数学跨到诗词

总之,我相信修一门双学位能够对我、对大家都有所帮助,但我从未希望双学位成为我未来谋生的工具,而是从另一个看待问题、理解社会现象的维度。当然我也不是最优秀的那一个,但每个人都愿意并有机会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才是最为重要的。

2姓名:林荣

年级:2016级

院系: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专业:空间科学与技术

跨学科形式:跨院系选课

选修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上)、汉语语音学基础、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学习中)

我的专业是空间科学与技术,主要学习空间物理学。这是一门应用物理学,主要研究太阳系内的物理过程,经常和天文学相提并论,极光、行星和太阳黑子都是我们的研究对象。简而言之,我是一名如假包换的理科生。

我们专业的本科前两年,主要学习和物理学院要求接近的物理课程,为大家夯实物理基础;从大三开始,学习太阳大气与日球层物理学、等离子体数值模拟等课程,为大家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背景。这些课程要求比较严格,用流行的话来说,比较“硬核”。也是在这些课程的历练下,我逐渐从一个物理小白到入门空间物理学的。

北京大学五位学子自述“跨学科”故事!跨度最大是从数学跨到诗词

《现代汉语》的PPT

在专业之外,我对语言很感兴趣。还记得小学的时候,我就觉得汉语拼音对我们语音的描述并不准确,但我的老师没办法回答我的疑问,上大学之后,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也经常交流各自的方言和口音差异,正如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说到的那样:“事实上,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都在研究语言”。作为一个爱好者,我很是希望在大学里能够接触到认识语言、研究语言的科学视角和方法。机缘巧合之下我了解到中文系陈保亚老师的《语言学概论》课程,于是抱着试试的态度跨院系选修了。语概课回答了我的许多疑问,同时又激发了我对更多问题的兴趣。后来在助教和同学的推荐下,我又选修了中文系语言学专业的其他几门课程。

到目前为止,我跨院系选修的此类课程有: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上)、汉语语音学基础和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前三门课已经获得学分,最后一门课是本学期选修的。出于个人能力考虑,以及结合本专业的毕业学分要求,我并没有选择双学位或者辅修项目。但仅仅学习这几门课程,我也觉得收获很大。

这些课程不仅符合我先前的期待,还给了我许多惊喜。我从课堂上和课本中知道了许多有趣的语言现象以及它们背后潜藏的机理,在语概课下参加的泰语方言调查小组、汉语语音学基础课的期末实验,都内容丰富,让我感到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我这几门课的成绩都还不错,我想主要是自己作为理科生,擅长理解研究方法、分析和判断的缘故,但我也向中文系的同学们请教不少,尤其是在理解深刻的语言观念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和我有过交流过的热心友善的同学们,也都成为了我的好朋友。

北京大学五位学子自述“跨学科”故事!跨度最大是从数学跨到诗词

总而言之,通过几门课程对语言学的管中窥豹让我认识到,它是一门奇妙而又蕴涵深远的学科,从对音位的切分,到符号理论、探讨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它包罗万象,也由基本原理统摄全局。能在北大接触到它,是一种值得庆幸的缘分。虽然可能不会在我的职业道路上开花结果,但我在燕园和语言学的一期一会,语言学带给我的知识和思考,会一直陪伴着我。

3姓名:林子

年级:2015级

院系:中国语言文学系

专业:应用语言学专业

跨学科形式:主修交叉学科

“选择”应用语言学专业完全在我意料之外。当初和大多同学一样,我怀抱着一颗文学梦选择了中文系,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语言学,更不知道中文系有专门为理科生开设的应用语言学(计算语言学)方向。当我看着培养方案上的现代汉语和高等数学、古代文化和线性代数、语言学概论和计算概论,我甚至来不及寻思这到底是什么,脑海里只剩下一个念头:我想试试,这看上去太酷了。

我就这样成为了北大应用语言学专业小团体的一员;成为了人文学院里,­­经常敲代码到半夜的理科生;成为了某些理科课程上,那个所属院系瞩目的存在。将近一年的时间,我一边上着中文系开设的语言学课程,一边上着理科院系开设的数学和计算机课程,这感觉并不像是报了一个双学位去拓展自己另一方面的技能,因为总有一个让你将信将疑的声音提醒你:它们是一个专业的课程。

计算语言学是利用计算模型和方法来研究语言学的专业,属于语言学和计算机的交叉学科,与自然语言处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培养方案中平行式的课程总让人感到迷茫,两边课程的老师一般只会给你介绍一边的风景,你并不知道它们的交融之处是什么模样。虽然是个理科生,学习数据结构和算法对于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编程的我来说还是有些困难的,而另一方面,没有经历过文史哲背诵折磨的我,对于中文系专业课的备考更是手足无措。但我始终认为,没有看清沿途风景就调转车头,是对当年决定启程的不负责。

北京大学五位学子自述“跨学科”故事!跨度最大是从数学跨到诗词

也许是当初那份“任性”,更衬托出了我如今的“幸运”。从大二开始,我先后加入了北大计算语言所和计算机所实习,从事这个领域的科研项目,进一步了解——这个领域的人们都在关心什么?哪些是科学性的问题,哪些是技术性的问题?也渐渐发现,原来,对于前者,我在语言学的课堂上早已接触过;对于后者,我也曾经在理科课上反复练习。科研就像是一个粘合剂,拯救了那个因平行上课快要分裂的我。

北大为这个学科提供了土壤,让它汲取来自不同领域的养分,而我在完成了三年的学业之后决定出国读研,将它播撒向更广阔的大地。其实在海外,计算语言学的研究早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数理能力强的语言学家和熟悉语言知识的计算机科学家不断地尝试着为这两个学科架设桥梁。交叉学科的困难,在于它是一个并集而不是一个交集,你不能两边都只是懂些皮毛,想知道怎么运用语言知识到模型中去,就要对模型构架有清晰的理解,想要知道计算结果反映了什么样的语言知识,就要对语言学有深入的掌握。这也是为何我在申请的时候选择了两个方向同时申请,并希望申请的项目能在另一方面也有很好的兼顾。

应用语言学专业大概是北大给我的最大的惊喜。时常感慨,四年前,我幻想自己出版了第一本书,四年后,我在自然语言处理的顶会上作了人生的第一个口头报告;四年前,我定义自己是文艺青年,四年后,我接到了计算机博士申请的第一个offer。它的神奇之处在于,你可能得不到最初想要的,却能得到意想不到的。

4姓名:安天源

年级:2017级

院系:数学科学学院

跨学科形式:跨院系选课

选修课程:诗词格律与创作、现代汉语(上)、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历程、中国历史地理、文化地理学等

选修中文系课程是源于自初中以来对文学和语言的热爱。素爱写诗,大一我便修了张一南老师所开的“诗词格律与创作”。通过张一南老师的这门课,我第一次接触到诗词的另一个面相:声律。藉由字的平仄、句式的长短和它们的分布,诗的另一种内蕴得以表现。由声律表现的情感,有时与字面的意思相辅相成,有时则相映成趣,有时则互相悖反。在这种对比参照中,我对诗词的内涵有了更丰富的理解。

“现代汉语”同样开拓了我的视野。王韫佳老师教授语音部分。在掌握了一定的语音知识后,生活中很多奇怪的问题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释。比如各地方言有何差异 ,为什么有些古诗读起来不押韵。在发现并解决一些与语音相关的问题的同时,藉由对国际音标的学习,这门课程也使我对这种精准记录汉语语音的工具有了一定的了解。

北京大学五位学子自述“跨学科”故事!跨度最大是从数学跨到诗词

选修课程的学业压力确实不小,但却在另一方面成为敦促我提高时间安排效率的动力。如何协调刷题和读书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我大学学习生活的重点。根据自己对主修专业掌握程度的判断,来确定自己需要的课下训练量,以尽量高的效率完成。节省出来的时间用于选修课程,阅读文献、思考问题、尝试推理,。

中文和数学并不是完全不相关的。数学的逻辑推理与中文的论证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语言学尤其是实验语音学,则需要借助数学、信息等方面的工具。在这些方面,我的主修专业与辅修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

北京大学五位学子自述“跨学科”故事!跨度最大是从数学跨到诗词

除了中文的课程之外,我还选修过“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历程”、“中国历史地理”、“文化地理学”、“世界文化地理”、“自然科学中的混沌与分形”等课程,它们或者直接与数学相关,需要借助于数学模型来进行分析;或者与数学有思考方式的共通之处,讲究逻辑锁链和论证实据。而它们也反过来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使我在数学以外的很多方面得到提升,比如写作、阅读,还有对国计民生的了解程度。

北京大学五位学子自述“跨学科”故事!跨度最大是从数学跨到诗词

韩茂莉老师所著《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书影

讲授“中国历史地理”的韩茂莉老师关于做学问的一段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韩老师以自己为例,如果正在研究一个课题,突然接到出差的任务,四天才回来。回来之后,又要花费四天时间把研究思路接续上。韩老师由此说,如果一个人天天坐在飞机上飞来飞去,隔两天就换一个地方参加活动,是不可能有研究思路的,也根本做不了什么学术。所以说,真正的学问需要坐冷板凳。

这些老师和以及他们讲授的课程,不一定都会成为我未来工作的直接助力,但是草蛇灰线,绵延千里,在不知道什么地方他们可能就会出现,给我一线光芒,支持我继续走下去。

5姓名:冯莉雯

年级:2017级

院系:外国语学院英国语言文学系

跨学科形式:双学位

双学位名称: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管理专业

决定修双是在2018年春天。因为降级转专业,我实际上比同年级的同学在学分上更宽裕,时间上也更宽松,再加上并没有交换出国的打算,所以就选择了一个感兴趣的双学位方向。

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管理是一个非常新的方向,由于先后选修了《外交学》和《国际组织与国际法》两门跨专业课程,我对于国际关系有了一些简单初步的认识,感觉这是一个既富于理论又注重实践的学科,和自己的主学位也有一些相辅相成之处,加之课堂上老师对这一方向格外推介,邀请了许多优秀的国际组织人才前来讲座,使我看到了这个项目无限的可能性,最终就选择了修双。

北京大学五位学子自述“跨学科”故事!跨度最大是从数学跨到诗词

部分双学位课程一览

经过第一学期节奏较慢的适应和调整之后,本学期我总共选修了12学分双学位课程,占比几乎与主学位持平。学习双学位之后最大的感受实际上还是惊喜,这份惊喜甚至超过了压力。最初的兴趣在接触到更多课程之后大有增加,课程内容对作为典型文科生的我有很大吸引力,老师的讲课技巧风格虽然有所不同,但是都非常有启发性。尤其是有几门专题课程的内容对于主学位有很大的补充价值,这种学科间的交叉让我觉得非常奇妙和享受,也能激发出更多活跃的想法,产生更多会心一笑的共鸣。而且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没有出现我之前担心的影响综合绩点的问题,所以总体体验很好。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即使是这样一门我很喜欢的双学位也不例外。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应该有三。一是对于新学科的生疏感还没有消去,尤其是在面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时对于专业概念不熟悉,需要用课下的时间自己补齐;二是课业压力确实有所增加,特别升入大二年级之后,本专业课业更多,想要兼顾二者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而且两个专业都需要大量阅读作为学习基础,有时容易感到疲倦;三是国际关系学院的课堂风格与英语系还是有一些差别,特别是课堂展示活动要求一些演说技巧,对我来说既有挑战也有助益,直到现在我还是无法克服紧张感,但是这是这门专业必需的能力,所以只能不断突破自己心中的屏障。

北京大学五位学子自述“跨学科”故事!跨度最大是从数学跨到诗词

总体来说,双学位对我来说是拓展也是享受。我学到了更多感兴趣的知识,认识了更多优秀的伙伴,提升了能力,拓宽了视野,也为未来增添了更多可能性。也祝愿更多有志于此的同学能够合理安排,果断选择,相信一定会获得超越预期的结果。

在学校加速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大背景下和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学术研究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北京大学本科教育也迎来了一个新时期,我们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同时,也试图通过“人人都可以跨学科”拓宽学子的成才路径,为学术研究注入活力。正如上述几名同学所言,每个人都能在“跨学科”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建构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探寻个人成长的无限可能。

在北大,在不同学科间绘制自己的经纬线,书写自己的跨学科经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