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7月6電 由中國新聞社旗下財經新媒體中新經緯主辦的“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新經濟品牌發展論壇”6日在北京舉行,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副會長李小軍在論壇上表示,新經濟在全產業均可發揮作用,新經濟產業已經逐漸成爲一些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力量之一。

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副會長李小軍

李小軍談到,新經濟是一個相對概念,新經濟是指依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形成的經濟現象。近年來隨着一系列新技術突飛猛進發展,我國許多領域孕育出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基於移動互聯、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產生的共享經濟、零工經濟、循環經濟等,正全方位地影響着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同時也催生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力量”。目前,新經濟產業已經逐漸成爲一些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力量之一。他表示:“根據北京市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17年北京GDP同比增長6.7%,其中新經濟增長9.8%,在全市經濟中的佔比達32.4%。這是一組非常典型的數據。”他認爲,當傳統經濟動能發展到一定階段,新動能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正在顯著增強,在經濟發展中所佔的分量也越來越大。”

李小軍指出,近幾年在新經濟的作用下,我國經濟結構不斷升級、優化,其中由投資主導的第二產業貢獻度有所下降,而消費主導的第三產業貢獻度上升,新技術、新產業嶄露頭角,爲實現經濟平穩、高質量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李小軍認爲,新經濟在全產業均可發揮作用,應以其“持續、快速、健康”的驅動力爲全產業獻力,特別是利用“互聯網+傳統產業”的新興經濟模式,在物流、信息流等運作方面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升級,用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及制度予以配合,讓新經濟反哺傳統經濟。

與此同時,李小軍表示我國在發展新經濟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新經濟基礎仍然薄弱,產業規模相對較小。一些地區發展新經濟的理念存在滯後性,以傳統產業爲主的地區,可能忽視了新經濟對傳統經濟的重要促進作用,部分企業對新經濟的理解侷限在互聯網金融、共享經濟、金融科技等領域。

此外,他還指出在發展新經濟的過程中市場存在一定的盲目追捧和跟風現象。李小軍認爲,發展新經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制度、市場、人才的配合,需要國家、企業、民衆積極應對。“相信未來新經濟的動力與活力,可以有效促進經濟轉型和企業創新,實現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李小軍說。

李小軍認爲,中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加快形成,要渡過結構調整的關口,要靠改革,靠創新。他談到:“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峯曾多次指出,目前這種高度依賴低端加工組裝、缺乏技術創新和品牌的產業體系已極不適應發展需要,應着力構建與綠色發展、新能源、信息化相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這也是我們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多年來不斷推進新經濟領域的重點工作之一。”(中新經緯AP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