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回憶起上初中時,一位政治課老師講授焦裕祿的事蹟數度哽咽,給同學們帶來巨大的心靈震撼。習近平總書記說:“這節課在我的一生中留下深刻印記,對我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也有很重要的影響。”

相信在我們每個人的求學經歷裏,總會有幾位令你終生難忘的老師,總會有那麼幾堂刻骨銘心、震撼心靈的課。觸動心靈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引導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之中,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今天,我們約請教師、學生,一起來描摹那些直抵心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他們未曾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他們只是從不曾放棄任何教書育人的機會,不曾嘲笑任何偏激淺薄的思想,更不曾用簡單粗暴的邏輯來搪塞任何問題。他們始終只專注於一件事,就是把眼下的問題講清楚,解決掉。

信仰堅定則敢講,理論純熟則能講,能力過人則善講,這正是一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最基本的義務。但也只需盡到這一義務,便足以讓人正衣冠,知興替,明得失。

曾在思政課上打盹的他,講起了思政課。他說——

要上一節生動、務實、有用的課

“第一堂課睡覺是你的錯;第二堂課睡覺是我的錯。”

這是我作爲任課教師,在《黨的知識概論》課第一講時對同學們說的話。我想很多人都曾有過在思政課上打瞌睡的經歷。不要害羞,也無須慚愧,因爲這個“很多人”,其中也包括我自己。

如今我踏上講臺才僅僅一年,才識經驗尚且淺陋,然而讓我有底氣說出這句話的,正是無數優秀思政課前輩的垂範,他們讓我知道,一堂好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能夠驅除睡意,更能夠震顫靈魂。

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指出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了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具體要求;同時以堅持“八個相統一”,爲思政課的改革創新指明瞭方向。

我想,對於思政課在人生的“拔節孕穗期”中能夠起到的關鍵性作用,我無疑是有切身體會的。

01

以深切的家國情懷帶領學生登堂入室

在我的入黨自傳中,曾有一段寫到了我高中的政治老師:

“我常常在課餘與政治老師進行激烈的探討,而政治老師作爲年級教研組組長,總是能夠消除我的疑惑,也消除了我的很多叛逆思想和偏激觀點,使得我對於黨的各項政策及其執行又有了更爲深入的理解,也讓我對於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有了初步的體會。”

要知道,我當時就讀的是理科班,想必大多數高中理科班的政治課場景都差不多:大部分同學要麼沉浸在夢鄉中,要麼埋頭於其他科目的習題冊中,要麼是與前後左右的同學高談闊論嬉笑打鬧,我班自然也不例外。然而教政治的張晶老師氣質儒雅非常,面對着講臺下見怪不怪的場景,既不着惱也不怠惰,而是有條不紊地娓娓道來。在她口中,冰冷枯燥的思想理論變得溫暖鮮活,遙不可及的世界大事變得妙趣橫生,讓人忍不住抬起頭來多聽兩句,聽過後又忍不住再多問兩句,這一聽一問,便是一發不可收拾。

有人說,世界上最難的事就是把思想裝進人的腦袋裏。然而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向來都不乏門生弟子和忠實擁躉,經典的思想理論也因此得以代代相傳,吐故納新。也有人說,當前這個時代大家普遍對於政治不感興趣。然而當你點開任何一個網頁,都能看到各路網友高漲的參政議政熱情,其中更湧現出許多才高學邃、遠見卓識的民間高人。還有人說,馬克思主義理論太過艱澀難懂,不接地氣。然而上到國際國內的政治形勢,下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又着實處處都能看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影子。

既然這些都不是問題,我想唯一可以解釋的,就是在他們的教育經歷中,還缺少一位這樣真正能夠將學生“領進門”的政治老師。

02

以深厚的學識儲備啓發學生獨立思考

在大學期間修讀《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的時候,老師分享了一本當時炙手可熱的暢銷書,叫作《中國不高興》,並且鼓勵我們自願寫書評。那時的我已讀過《共產黨宣言》,認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也對於中國共產黨執政下的中國充滿了信心和熱愛,因此着實不盡認同這本書中的觀點。記得當時我一口氣讀完了書,寫了一篇題爲《中國其實挺高興的》書評,將該書狠狠批判了一番,言辭頗爲激烈。通過網絡提交後我還不滿足,又打印了一份去找老師討論,心想得到的若不是幾句司空見慣的搪塞,則必然是一場激烈的辯論。

然而和預期的不太一樣,老師接過我遞上的書評,突然笑了:“這篇就是你寫的啊?”我未曾想到他已將這篇書評讀得十分仔細,竟逐條地與我進行討論,既誠懇地認同我寫得有道理的地方,也詳盡地解釋了哪些觀點仍顯片面淺薄。我已不記得那次討論有多久,只記得最後我的確是心悅誠服地離開。

也就是在修讀這門課程的期間,我正式提交了入黨申請書。

再過若干年後,我與這位老師還保持着聯繫,也獲悉了他被評爲首屆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特級教師的喜訊。

這位老師,名叫馮務中。

後來,每當我看到網絡上青年學生對於思政課的極端負面評價時,總會感到異常痛心。這種痛心並不來自於同作爲一名思政課教師的顧影自憐,而是遺憾他們在人生最寶貴的學習階段,未能與一門科學理論進行充分的思想交鋒,也錯失了認真審視自己的價值判斷和政治選擇的契機。

03

以真知灼見的力量引領學生研精覃思

在一次教學培訓會上,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李蕉老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地道戰一開始真的如歌中所唱“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嗎?

如果真的這麼簡單,日本侵略者早就被打回老家了,也就不會發生滅絕人性的“北疃慘案”了。然而實際上,最初的地道其實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隱蔽洞,正是血的教訓令冀中軍民痛定思痛,纔不斷髮展改良出家家相通、戶戶相連的多功能實戰型地道。

在思政課的教學中,只有主動“祛魅”,破除固有的“簡單邏輯”,讓歷史變得真實可信,才能進一步解讀清楚複雜的大道理。

這就好比,同樣是抗戰題材的影視作品,爲什麼《我的團長我的團》《亮劍》等一系列作品叫好又叫座,而“手撕鬼子”則成爲了街頭巷尾的笑談?因爲真實的戰爭是慘烈的,是在槍林彈雨中殺出一條血路,是踩着無數戰友的屍體突出重圍,不是天外飛仙六脈神劍,更不能輕輕一掌便轟平一座山頭;真實的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會指揮失誤,會感情用事,會悲痛欲絕,也會得意忘形,而不是穿着皮夾克梳着背頭戴着墨鏡,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可以說,這些“抗日神劇”的導演,一則缺乏理想信念來承載先烈的革命精神,二則缺乏知識儲備來還原真實的歷史,三則缺乏專業素養在真實歷史的框架下講好一個故事。沒有信仰、沒有理論也沒有能力,自然只能用怪力亂神這樣的簡單邏輯去胡亂拆解歷史,觀衆也理所當然不會買賬。與此同理,如果思政課中也總是用簡單邏輯去鏈接複雜的史實,學生打瞌睡自然也就成爲了唯一的選擇。

正如李蕉老師所言:“結論都是既定的,套路都是明顯的,知識都是熟悉的,這樣的思政課,怎麼能夠入腦入心?”

其實回頭想想,不論是張晶老師、馮務中老師,還是李蕉老師,似乎也未曾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只是他們從不曾放棄任何教書育人的機會,不曾嘲笑任何偏激淺薄的思想,更不曾用簡單粗暴的邏輯來搪塞任何問題;他們始終只專注於一件事,就是把眼下的問題講清楚,解決掉。

因此,未來在講臺上的每一分一秒,我也只希望做到一點——告訴我的學生,一堂真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除了這位青年思政老師,我們還採訪了兩位學生,聽他們給他們啓迪的思政課什麼樣。

1

對於學習課程任務繁重的醫學生而言,照本宣科地讀教材、念理論是不會引起同學們興趣的,我更喜歡老師們在講課中加入自己的理解。

在北醫,校領導會走進思政課堂,帶領在醫學大門內或欣賞、或尋找、或徘徊、或迷茫的我們認識醫學和醫者,以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什麼叫作責任和擔當。有一次,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醫學部黨委書記劉玉村在課上這樣講道:“我在醫院裏當副院長時,一個不歸我主管的病人,突發緊急情況,如果我給這個病人開刀了他卻死在了手術臺上,我的名譽就會受到特別大的影響。明知有這樣的風險,但這個時候我的想法是,在生命和自我榮譽之間,我還是選擇爭取救他一命。”當時,我感到了自己心中的震撼,也看到了書記臉上的篤定。

記得上學期,教授《思想道德基礎與法律修養》課的老師是我們剛剛畢業的一位學長,可以感覺到開始他還在小心翼翼地摸索,但幾節課下來,我們都已經很喜歡他講課的風格。因爲他總是在知識點的傳授中穿插一些段子,生動有趣,又不會跑題太遠。他在思政課上互動式的教學方式讓我們更願意參與,比如拓展歷史情節展示、專題文獻閱讀、故事講述會等課程組織形式,大家和老師一起分享讀原著的心得體會。

育人之本,在於立德鑄魂。老師們的諄諄教誨正如春風化雨,不斷地鑄牢了我們的醫學夢想,讓我們能夠不忘初心,爲健康中國戰略更好地貢獻力量。

專家點評

如何上出一堂生動、務實、有用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讓青少年學生愛上思政課?從北醫學子的親身感悟中,我們也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涓滴努力。這其中,有兩點對一線教師很有啓發:

一是上好思政課,要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北醫黨委副書記、醫學部黨委書記劉玉村對醫學精神的現身說法,實現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這充分說明,教師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追求並確立大境界、大胸懷、大格局,才能給學生指點迷津、引領人生航向,讓真善美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二是上好思政課,各類課程要和思政課同向同行。思政課要上到學生心坎裏,必須打破思政課教師“單兵作戰”、大學思政課“孤島化”窘境,讓每門課程都育人、每位教師都承擔育人責任。這既要抓住課程改革核心環節,強調學校教育應具備全方位德育“大熔爐”的教育合力作用,又要把握不同性質課程特點,真正做到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融會貫通。這方面,北醫將醫學教育與思政教育緊密結合起來,把抽象的價值觀變成學生身邊的生活細節,爲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了可供借鑑的範本。

——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楊增崬

2

那堂有聲有色的思政課

“理論上有血有肉,課堂中有聲有色”這是我的老師——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崔建霞所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帶給我最深的觸動。

“成批的海豚被圍捕獵殺,一灣海水浸染鮮紅。”這是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海豚灣》中最震撼人心的一幕,也是崔老師課堂上令我們每個人屏息悲傷的一刻。“同學們,爲什麼不能殺海豚?爲什麼可以每天殺牛豬羊,讓它們成爲桌上的美味?”出其不意的第一問令整個課堂陷入沉思。“不能殺海豚,是因爲我們人類的需要?因爲海豚高智商、對人類無害?可以幫助人、取悅人?還是它們具有內在的存在價值?那麼,人是不是萬物存在的尺度?”思想的第二擊使沉默的課堂沸騰起來。“對於生態文明,人與自然到底應該建立一種怎樣的關係才叫‘文明’?”老師的問題層層深入,帶我們追溯了馬克思合理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思想理論本源,然而,課堂的理論並未就此駐足,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我國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生命共同體思想等一系列指引中國長遠發展的執政理念、戰略謀劃和偉大實踐躍然而出,給予我們思想觀念上的巨大“獲得感”。

“同學們,隨着時間流逝,忒修斯號的甲板會逐漸腐朽,雅典人會不斷用新的木板替換其中的老舊腐爛。終於有一天,所有的木板都被換了一遍。請問,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忒修斯號嗎?如果是,最初的木頭一根不剩;如果不是,那‘不是’是從何時起?”這些發問是經典的忒修斯號思想實驗,這個千年之問與“禿頭理論”、模糊數學等都成爲崔老師課堂上的“一根金線”,本質、現象、質變、量變等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經典範疇,“不聲不響”地被“牽”到我們的思想之中,內化於心,融會貫通。“案例教學”法作爲崔老師思政課的鮮明品牌,在同學中收穫了大批“鐵粉”。

崔老師細緻的生活態度拉近了我們與她的距離,也讓思政課堂變得“有聲有色”“有情有義”。

專家點評

看了學生對崔建霞老師課程的回憶,第一感覺是,這是一門有意義、有意思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關鍵課程,但要講的有意思,使學生獲得感高並不容易,這既需要教師本身具備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高素質,又要研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規律。

崔建霞老師在遵循教學一般規律的同時,有兩個鮮明的教學特色:其一,善於用豐富、精彩的案例講活科學道理。理論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品格,是與中學課程相區分的顯著特點。就理論講理論沒有出路,需要我們把大理論轉化爲一連串小道理,再把科學道理用鮮活的故事呈現出來。所舉案例,一要生動,二要有助於幫助學生理解教學重點難點,三要切合學生特點。其二,善於提問,用有效提問推進教學。提問,貌似人人都會,但能夠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上問出讓大學生有新鮮感、帶來抬頭率,讓大學生有新思考、引出新知識,讓大學生久久回味、甚至終身受益的“有效”提問,那還是要下一番真功夫的。崔老師所提的人與自然關係的系列問題,對如何實現有效提問、開展啓發式教學,是有幫助的。

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攜“有意思”與“有意義”同行,崔老師的課給了我們以啓發:這是難事,但也是可以且必須做到的事。

——天津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李朝陽

光明教育工作室出品

長按識別關注 爲您解讀教育中國

內容:光明日報

圖片:視覺中國

統籌:鄧暉

你還會喜歡:

語情局
光明學人
中國學術,光明特色,人文表達
關注
光明講壇
祈願思想燦爛,又望文才熠熠
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