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東帝汶紙幣上的漢字見證了東帝汶與中華文化之間的淵源,亦見證了東帝汶華人羣體的變遷。而根據《華僑經濟年鑑》的統計,東帝汶華人在1967年達到了5568人。

東帝汶民主共和國地處東南亞的東南海域,西與印尼相接,南隔帝汶海與澳大利亞相望,包括帝汶島東部和歐庫西飛地兩部分,陸地總面積1.48萬平方公里,海岸線全長735公里。從十六世紀開始,東帝汶頻繁遭到西方勢力的入侵,並最終成爲了葡萄牙殖民帝國的一部分。後來東帝汶在1975年12月被印度尼西亞吞併,1998年8月經公民投票決定脫離印尼獨立,2002年5月20日正式獨立。東帝汶在其發展過程中,曾經受到過中華文化的影響和薰陶,比如開辦華文學校、創立中華商會、在紙幣上印刷漢字等。下面本文將着重講解爲什麼東帝汶的紙幣上會出現漢字。

印刷在東帝汶紙幣上的漢字是“厄斯科多”。因爲“厄斯科多”是葡萄牙官方貨幣單位,所以一切流通在葡萄牙海外殖民地的貨幣都被冠以“厄斯科多”之名,比如安哥拉厄斯科多、東帝汶厄斯科多等。東帝汶厄斯科多的發行機構是大西洋銀行,該銀行是葡萄牙的國家銀行,曾負責發行葡萄牙海外殖民地鈔票,總部在里斯本。1902年大西洋銀行在澳門設立了分行,而東帝汶分行則是在1912年成立的。那麼大西洋銀行作爲貨幣的發行機構,爲何會在東帝汶厄斯科多上印刷漢字呢?這主要是因爲東帝汶存在着華人社會。

中國人是有史可稽的最早來到東帝汶經商的人。元朝時,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的居民漂洋過海來到東帝汶,用絲綢和瓷器交換當地的特產檀香(據記載,當時的東帝汶是“山無異木,唯檀香最盛”)。檀香貿易的興盛使許多福建、廣東的居民開始到東帝汶定居,至十九世紀初,東帝汶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華人社會。根據《南洋論》的統計,1935年東帝汶華人共3500人,佔總人口的0.7%。而根據《華僑經濟年鑑》的統計,東帝汶華人在1967年達到了5568人。至1974年,東帝汶華人的數量達到了其歷史最高點,但因統計方式的不同,此階段的統計數據存在着極大的差異。葡萄牙殖民當局的統計數據是5660人,其他的數據則有9500人、1.4萬人和兩萬人等。而造成數據迥異的原因是華人的混血後裔是否被視爲了華人羣體。

華人羣體雖然在東帝汶不佔絕對多數,但其卻深刻影響着東帝汶的經濟發展。1959年,東帝汶有零售商店兩百餘家,其中除了五家歸葡萄牙人和當地土著所有外,其餘全部由華人開辦。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在東帝汶的400家零售商店中,由華人經營的已佔到397家。所以說在二十世紀的時候,華人開辦的零售商店幾乎遍佈於東帝汶的每一個城市和鄉鎮。所以葡萄牙從維護殖民統治出發,將漢字印在了東帝汶的紙幣上。

現如今,這些印有漢字的東帝汶紙幣僅具有收藏價值,已經不能流通了。東帝汶獨立後,宣佈使用美元進行交易,另外發行與美分等值的本國硬幣,以作爲輔幣在東帝汶流通。東帝汶紙幣上的漢字見證了東帝汶與中華文化之間的淵源,亦見證了東帝汶華人羣體的變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