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上午9点25分,邓高美的呼吸和心跳停止了。丈夫沈朝淦强忍悲痛拔通了诸暨市红十字会的电话。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相关医生,在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诸暨。在医生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邓高美的家人填写了眼角膜捐赠登记和捐赠交接单。

经过医生20多分钟的手术,邓高美的眼角膜被成功摘取。

“完成老婆的遗愿,把爱心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重见光明。”看着妻子的眼角膜被放入容器里保存,沈朝淦虽然很伤心,也很欣慰。

按相关要求,捐赠的眼角膜必须在捐赠者身故后6小时之内摘取才具有医用价值。邓高美的眼角膜摘取后,被迅速运至最近的眼角膜库区,在尽快找到合适的受捐人后,将进行眼角膜移植手术,给眼疾患者带来光明。

“一般来讲,眼角膜分为两种,把一片角膜分为两层,一个深板层,一个是角膜内皮,这样的话,一片角膜就可以移植到两个患者身上,邓高美一对角膜帮助四个患者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生吴逸愚说。

按照邓高美生前意愿,在举办完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后,邓高美的遗体将捐赠给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用于医学研究。据诸暨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边凯怡介绍,自2009年诸暨市成功完成首例捐献眼角膜案例以来,邓高美是第16位捐赠者。

“邓高美是第16例,也是今年的第二例,现在社会各界对器官遗体捐献工作的认知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向每一位支持这项工作的人表示感谢。”边凯怡说。

世事无常 生活给了她一记重击

邓高美是遂昌人,19年前经朋友介绍来到诸暨打工,后来认识了城新村人沈朝淦,从此便将家安在了城新村。第二年,女儿出生,生活仿佛一下子有了盼头。

沈朝淦是一名水电工,女儿9个月的时候,他因为意外跌伤了脚,无法继续工作,家里突然断了收入来源,这份压力压得让邓高美喘不过气。“我就日日夜夜地想赚钱的办法,精神紧绷,想着想着就得了这个病。”邓高美说,自己患了抑郁症,然而家里的拮据让病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成了一名精神残疾病人。沈朝淦说,不发病的时候,妻子也总是闷闷不乐,心情烦躁,不愿意看到陌生人。

2017年4月28日,邓高美因胃部不适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胃癌晚期;5月13日,邓高美进行了胃部切除手术。

没有时间悲伤,沈朝淦就不得不接受妻子成为了癌症病人这个现实。

之后的10个月,邓高美在家里休养,沈朝淦则外出工作努力赚钱。这期间,沈朝淦发小的妻子专职到沈家照顾邓高美,让紧绷的生活稍稍松了一口气。

去年3月份,邓高美癌症复发,且来势汹汹。从此,看病、住院、化疗……沈朝淦停了工作,一刻不离陪在妻子身边,积极治疗。

一个月前,邓高美的病情严重到已经无法排便,无法进食。7月8日,邓高美再次住院,这次是诸暨市中医院。从7月9日至今,邓高美滴食未进,吃了就吐,只能靠挂营养液维持生命。

她决定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躺在病床上的邓高美,身上插了四五根管子,原本120多斤的体重只剩下70多斤,瘦的皮包骨,她不断用左手揉搓着肚子,丈夫沈朝淦说,那是因为肚子胀、痛,有时候实在痛得受不了,就要打吗啡。

“你吃不吃力,躺下来休息一会”“肚子有没有痛,我帮你揉揉”……看着病床上的妻子,沈朝淦非常心疼。

“我想捐献眼角膜和遗体,就是担心不知道有没有用。”邓高美用虚弱的声音表达着自己的意愿。她说,这是她最大的心愿了,希望在生前把这件事落实,把捐献协议签了。

几周前,邓高美第一次跟丈夫提出了这个心愿时,沈朝淦没有同意。

“她有很多心愿,希望女儿懂事孝顺,也交待了我要照顾好两边老人、保重身体,但这个心愿超出了我的承受范围。”

可是,捐献遗体助力医学研究,如果有一天这个病不再那么凶险,这个世上就会少一个伤心人。一次说、两次说、十次说……妻子三番五次的坚持,让沈朝淦逐渐接受了这个不愿触碰的话题。

“捐献遗体是她的心愿,我现在也能理解她了,作为丈夫,她想做的事,我就帮她完成。现在我们没有任何其他要求和想法,就想尽快把这件事情办好。”沈朝淦说,妻子是一个善良的人,心里总是想着别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