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消弭一切,亦记录一切。改革开放40年、沿边开放30年,记录了边城黑河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也记录了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光辉历程。

黑河旅游从无到有、从弱变强、破茧成蝶。游客从最初的公务人员、边贸商户再到寻常百姓;旅行社由国营时代走向民营时代;黑河从默默无闻的边境小城,变成闻名国内外的旅游度假胜地……如今,游人如织的景区(点)、鳞次栉比的餐饮酒店、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声名远播的优秀旅游城市,这些发展变化无不昭示着黑河全域旅游强劲的发展势头。

提到黑河这座边境旅游口岸城市,不少人想到的是“西瓜换化肥”的故事。1987年,208吨地产西瓜换回俄布市360吨化肥,释放了黑河对外开放的积极信号。1988年9月24日,黑河国旅与俄布市阿穆尔旅行社达成合作,在全国边境地区率先开通了“中苏一日游”。

黑河是座因边而建、因边而兴的城市。追根溯源,旅游和贸易始终如同一对关系密切的兄弟。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黑河旅贸迎来了黄金时代。大量国内游客前来寻找商机,通过黑河赴俄“淘金”。据黑河国旅总经理、我市旅游业资深人士付俊玉回忆,那时中俄游客对旅游的概念还不深,彼此对以物换物更感兴趣。许多边贸商户带着俄罗斯人喜欢的旅游鞋、运动服、珍珠项链等物品随旅行团到俄布市,换回银狐领大衣、望远镜、纪念币等物品,旅贸市场异常火爆。1993年下半年,俄罗斯经济下滑并进行政策调整,黑河中俄旅贸开始滑坡。“九五”期间,我市提出旅贸兴市发展战略,把边贸旅游列为“六大工程”之首,初步确立了旅游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旅游业迎来又一个春天。仅2000年,黑河出入境人数达到16.9万人次。2009年3月,我市成为全国第一批获准开展边境旅游异地办证工作的试点城市,黑河中俄边境游再次焕发生机。

为加快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产业强市迈进,我市始终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培育,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不断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特别是近年来,我市确定了构建资源全域整合、核心产品带动力突出、配套服务完善的全域旅游新体系,深入研究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冷资源”打造成“热经济”的发展路径,充分释放旅游产业中的绿水青山、冰天雪地蕴藏的巨大潜力,打造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

“全域旅游让黑河大放异彩”,黑河市平安国际旅行社总经理赵洪波认为黑河发展全域旅游未来可期。1995年,从黑龙江大学俄语系毕业的赵洪波来黑河打拼,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赵洪波坦言,改革开放40年、沿边开放30年,黑河旅游业发展有目共睹。数十年来的工作实践证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给黑河增加了人流、物流、财流、信息流,极大地带动了通信、交通、商业、城建、饮服、边贸等相关产业及行业发展,提升了知名度,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旅游产业从弱到强,五大连池风景区与大沾河风景区共同占据了我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半壁江山。山口湖风景区、瑷珲历史陈列馆、锦河大峡谷、知青博物馆、库尔滨河鄂伦春民族风情旅游区、北安庆华军工遗址旅游区、红河谷滑雪场备受游客青睐,600余家宾馆酒店民宿和80余家旅行社星罗棋布,让“游”在黑河成为一种乐趣。

旅游业态推陈出新,五大连池圣水节、瑷珲上元节、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极致冬捕、雪地漂移、挥冰撒雪、“穿越冰雪森林”逊克大平台雾凇摄影比赛等旅游产品从无到有,中俄跨国旅居养老、“我的极致远征”自驾游、中俄横渡黑龙江等国际性旅游产品相继形成、逐年延续,让“游”在黑河有了更多个性选择。

旅游版本不断升级,从“大包小裹上船,见面物物交换”的互换物品旅游,到“白天游玩参观,夜晚精彩表演”的文旅融合大放异彩旅游,再到“绿色、生态、边境、康养、旅居、冰雪、民俗”旅游新要素全域发展“旅游+”,边境游、康养游、生态游、冰雪游、避暑游、红色游、知青游、民俗游、文化游、体育赛事游风生水起,不断放大黑河“旅游+”的全域效应。

旅游交通网络日益完善,改造了黑河铁路,建成黑河至哈尔滨高速公路,开通多条航线。建成黑河至布市浮箱固冰客货运输通道,实现四季通关。中俄黑龙江公路大桥、中俄跨黑龙江空中索道等项目顺利推进。

以“旅游+”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两大核心产品、六大旅游功能区、三大冰雪体验区”,构筑“三条旅游发展带”,加快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黑河市旅发委主任李泽国表示。而立之年的黑河旅游,正乘着改革开放、沿边开放的东风,振翅高飞,翱翔天宇。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