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美麗新寧夏 共圓偉大中國夢

10月20日,記者從寧夏大學瞭解到,由該校人文學院教授胡玉冰主編的寧夏地方文獻整理標誌性成果《寧夏珍稀方誌叢刊》第二批8冊舊志整理之作,已於日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加上2015年10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批8冊成果,《叢刊》16冊31種成果全部出齊,成果字數共767.7萬字。至此,歷時六年,寧夏完成了全部傳世舊志的點校整理出版工作。

地方舊志常常被視爲一地之“全史”。據胡玉冰介紹,自元迄清,嚴格意義上的寧夏舊志有38種,傳世的寧夏舊志有33種,其中9種爲孤本傳世。有資料可尋的、成書時代最早的寧夏舊志是編成於元代的《開城志》,可惜全書已亡佚,佚文散見於《明一統志》等文獻中。傳世的寧夏舊志最早成書於明代正統年間。傳世舊志中,成於明代的舊志6種,成於清代的舊志20種,成於民國時期的舊志7種,清朝編成的寧夏舊志傳世數量最多。從舊志編纂體例及涉及內容範圍看,有通志7種,分志(含州志、縣誌)26種。

寧夏舊方誌整理在寧夏古籍整理工作中取得的成果數量最多。但與全國先進水平相比,以往寧夏舊志整理、研究水平較爲落後。絕大多數舊志的整理僅是簡單的標點、註釋,校勘的成果非常少。從現有的寧夏舊志整理成果看,學者多沒有把陝甘方誌資料當作必需的參校資料來利用,致使寧夏舊志沿襲自陝甘方誌的文字錯訛衍倒、內容遺漏及新增的文字、內容錯誤問題都沒有得到糾正,使後人以訛傳訛。

2004年起,胡玉冰在充分考察陝甘寧三地地方誌學術價值及整理研究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從傳世的、成於明清時期的陝甘地方誌中輯錄並校注散見寧夏史料的科研設想。2012年,胡玉冰獲批2項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即“陝甘地方誌中寧夏史料整理與研究”和“寧夏地方文獻整理與研究”。隨後,胡玉冰進一步提出將全部傳世的寧夏舊志進行深度整理出版的科研設想,正式啓動《叢刊》編纂出版工作。

2015年10月,《叢刊》首批8冊舊志整理之作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包括《正統寧夏志》《弘治寧夏新志》《嘉靖寧夏新志》《萬曆朔方新志》《乾隆寧夏府志》《乾隆銀川小志》《嘉慶靈州志跡、光緒靈州志》《光緒花馬池志跡、民國鹽池縣誌》。

今年8月,第二批8冊著作正式出版,包括:胡玉冰校注《民國朔方道志》,徐遠超校注《嘉慶平羅縣誌、道光平羅記略、道光續增平羅記略》,胡玉冰、張煜坤校注《光緒寧靈廳志草》,胡玉冰校注《光緒平遠縣誌》,田富軍校注《康熙新修朔方廣武志》,韓超校注《乾隆中衛縣誌》《嘉靖固原州志》《萬曆固原州志》《宣統新修固原直隸州志》,胡玉冰、魏舒婧校注《乾隆鹽茶廳志備遺》《光緒新修打拉池縣丞志》《宣統新修硝河城志》《民國西吉縣誌》《清末民國時期海原縣縣情資料》,胡玉冰、穆旋校注《光緒海城縣誌》《民國化平縣誌》,邵敏、韓超校注《民國固原縣誌》,安正發、王文娟校注《康熙隆德縣誌》,安正發校注《道光隆德縣續志》《民國重修隆德縣誌》。

“《叢刊》的出版體現了寧夏‘小省也要辦大文化’的要求,也證實了寧夏有能力、有條件辦成‘大文化’。”胡玉冰告訴記者。《叢刊》集成式、整體性深度整理了寧夏傳世舊志。《叢刊》的《總序》,總結歸納了寧夏舊志的整理經驗,具有方法論意義。每種舊志整理之作的《前言》,細緻入微地介紹了舊志的編纂者生平、編纂時間、編纂體例、內容卷帙、版本特徵及存藏情況、今人整理研究情況等,極便學者的深入研究。《萬曆朔方新志》《民國朔方道志》《光緒靈州志》《嘉慶平羅縣誌》《宣統新修硝河城志》《民國西吉縣誌》《康熙隆德縣誌》《民國重修隆德縣誌》等8種舊志系首次整理出版。寧夏成爲繼上海之後,第二個完成全部傳世舊志點校整理出版工作的省級行政區,舊志整理水平躋身全國先進行列。(記者 週一青)

★號外號外★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