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听海宁老书记沈雪康讲改革开放的故事

改革开放四十年,

忆往昔,

钱塘江浪潮迭起,

新海宁辉煌巨变。

不久前,市委召开了一场意在激发干部精气神的会议,邀请原嘉兴市委常委、副市长沈雪康做专题分享。

“重实干,发展是硬道理”“缺少钱,照样建成交通大动脉”“不等不靠,问钱塘江要地”……历史的画面,恳切的言语,让台下的干部们激情满满。

沈雪康,1991年到1997年,时任海宁市委书记,他也是海宁任职时间较长的一位领导人,见证了海宁改革开放和民营资本的崛起和迅猛发展,而海宁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就是在当时奠定了“敬业奉献、猛进如潮”的主基调。

改革开放,是海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因”,今天,我们从沈雪康的回顾中,解读一个地区、一方百姓实现命运伟大转变的“密码”。

牵头修建两条大道

打通海宁“任督二脉”

1991年,沈雪康上任海宁市委书记。第二年,海宁就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这一年年初,南巡讲话发表,全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这是一个机遇,谁抓住了这个机遇,谁就能在这一轮发展中占得先机。”沈雪康说。

然而要发展,就必须突破瓶颈。如何改变海宁的交通环境,成了摆在当时海宁市委市政府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当时,海宁到嘉兴只有一条七八米宽的砂石路,西到杭州也只有一条沿江的老公路,路窄、路况差,民间有一句调侃“海宁到汽车跳,七拐八弯弯进来,七问八问问进来”,这也成为海宁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老沪杭公路

在这种情形下,老百姓和政府对改善交通的愿望都非常强烈。1992年,沈雪康带队到苏南考察,发现张家港在建的大马路宽60米,交通四通八达,让他们非常震撼。

“回来之后,我们就马上开始规划海宁的道路建设,也就是在那时,我们确立了两横六纵的交通网络,奠定了现在海宁交通布局的基础框架。”

要不要建?大家思想很统一,要建!但是如何走向,建多少宽?争论很大。

老沪杭公路

当时提出南北大道(现海宁大道)建60米宽,很多人不理解:这是开汽车还是开飞机,有点浪费。还有人说,海宁地少人多,修12米、24米足够了。

但是见识过先进地区的决策层,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所谓大路大发,小路小发,要建就要瞄准60米宽的目标。

决策确定后,发现最大的困难的是资金不足。当时建东西大道(现01省道)的预算,包括路基、征迁、路面建设等,达到4.2亿元。而当时的财政每年能用于交通建设的预算只有300万元。

天壤之别!

“没钱就想没钱的办法,我们依靠群众,请农民兄弟帮忙。”沈雪康说,当时群众非常支持东西大道(现01省道)建设,半个月时间就拆平了400多户征迁房屋,召集了12万民工兄弟共同参与建设。

1993年12月16日,东西大道(现01省道)开工,海宁境内48.5公里,40米宽路基,12万民工,13天时间,全部完工。这种“人心齐他泰山移”的气势,一时间感动了省级领导,也因此也给予了海宁不少帮助和支持。

东西大道(现01省道)

南北大道(现海宁大道)

如今,南北大道(现海宁大道)和东西大道(现01省道)串起了海宁皮革、经编、家纺三大支柱产业的交通流,为海宁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更重要的是,它们二十年经久不衰,仍然是海宁的门面。

两条大道交叉口

兴办家纺与皮革市场

鼓了一方百姓的口袋

发展是硬道理。本着这一点,海宁市紧紧抓住每一个机遇。

以闻名遐迩的海宁皮革为例,海宁无中生有,从微不足道的小作坊或厂房简陋的企业,发展到跻身名牌行列,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当时“雪豹”“富邦”等品牌非常具有影响力,在上海、杭州、北京乃至全国打响,代表性产品还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海宁市委市政府敢于做“大蛋糕”,善于画“大手笔”。上世纪90年代初,家纺及皮革两大市场在我市形成,沈雪康是决策者,也是见证者。

彼时,南巡讲话谈到如何加快经济发展,很重要一条就是进一步加大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支持力度。1992年许村被面装饰布遭到市场夹击,市委市政府到许村调研,很多企业主就提出海宁自己建一个市场的强烈要求。

当时余杭临平有一个市场,但是规模不大,海宁的商户过去,总是被边缘化,甚至没有地方摆,所以经营户觉得不公平。

而此时,许村地区的被面装饰布产业已经有相当基础,一万多台织机,家家电灯亮、户户织机响,几千人在外跑销售。据工商部门统计,许村的生产销售量已经是全国第一。

经过充分调研和民意听取后,市委市政府决定利用许村的产业优势和靠近320国道的交通优势,在7号桥附近建立许村被面装饰布市场。第一期市场共占地80亩,设有交易摊位300多个,一下子全部租出。

许村被面装饰布市场

隔了两年,市场扩建,门面增加到750个。直到2000年再投资变成了许村家纺城,现在有28万平方米,将近3000个经营户。

“顺势而为,解放思想,现在越搞越好,越搞越大,企业也在与时俱进,真正体现了办好一个市场,拉动一个产业,带动一片经济,富裕一方百姓。”沈雪康说。

许村被面装饰布市场

许村被面装饰布市场

与此同时,我市的皮革产业也正准备着经历一次巨大的转变。许村有了被面市场,长安地区一部分皮件企业家也提出要建一个皮革皮件市场。

当时,皮革皮件产业已经是海宁的第一大特色产业,登记在册的皮件企业已达1000多家,但考虑到市区的配套比长安更完善,市委市政府最终决定在火车站以南的位置建一个浙江皮革服装城。

浙江皮革服装城

无独有偶,在确定市场性质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插曲,有的人认为海宁工业基础较好,建一个皮件市场,还不如建一个工业品市场,这样风险小。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考察了周边濮院羊毛衫市场、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等,发现他们也不是样样有,而是各有特色,这样才有生命力。对海宁来说,皮革皮件已经是一张全国名片,为什么不用好这张名片呢?”最后大家统一思想,要建专业市场,不搞综合市场。

方向定了,新的问题来了。浙江皮革服装城一期工程建设预算4000多万元谁来投资?有的部门认为,这个项目投资大、风险大,能否成功表示怀疑。

1993年,海宁随嘉兴市政府去香港招商,带上这个项目,被一个香港客商看中,签下了合作意向。

香港客商带来了市场经济的新理念,在市场有强烈需求的情况下,可以卖期房,这样建设资金问题就解决了。1993年冬天皮革城一期工程奠基,1994年8月底全部建成,650间商铺一销而空。专业市场的繁荣带来了产业的发展,在皮革服装城几百个门市摊位中,诞生了我市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民营企业家。

皮革城内景

也就在那一年,在国家轻工总会和全国皮革协会的支持下,海宁市委市政府结合观潮节,同时举办了首届中国皮革服装展销会。发展到现在,海宁以潮、皮为主题的节会经济已越做越大。

以发展眼光围垦尖山

用空间造福子孙后代

经济社会发展了,但是,人多地少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海宁。为了解决这个卡脖子的问题,四十多年来,海宁在拓展空间、拉开框架上动足脑筋,从不停歇。

七八十年代,盐仓围垦了24000亩;90年代,再寻找新的土地,纵观海宁,尖山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尖山与盐仓情况不同,盐仓泥沙高涨具备围垦条件,而尖山脚下是一片汪洋,浊浪滚滚,围垦难度相当大。

能不能围是第一个难题。“当时请了专家做方案评估,可行性报告出来,表明可以围。”沈雪康说,市委市政府相信专家,但与此同时,方案也指出,围一亩地成本要12000元。如此之高,是否合算,钱从哪里来。

“我们讲有土才有财,土地资源不可再生。现在围一亩地12000元,但未来的价值不可估量,这笔账要用发展的眼光算。”决策层形成共识,投资大、成本高就分期围,这项工程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五年十年,未来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多,是可以承担的。

治江围垦

1997年4月,尖山治江围垦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围垦建设者们克服重重困难,发扬海宁人民“治江精神”。

围垦造堤

到2005年4月完成二期工程的封堵合拢,两期工程总共围出了63000亩土地,花费5.43亿元,平均一亩地8600元,比原先省里给出的预算节省了3400元/亩。沈雪康说,这完全得益于施工人员千方百计地优化方案,节省了开支。

尖山围垦

这63000亩地,就是现在的尖山新区,昔日浊浪滚滚的尖山海滩,如今成了现代化高楼林立的工业新区,一大批企业争相入驻,这块地自然变成了“无价之宝”。

回顾过去,岁月峥嵘;展望未来,信心满怀。沈雪康说,“几十年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海宁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当下,海宁正围绕高质量发展和工业强市,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创新,我相信,海宁的明天会更好。”

记者:万姗

新媒体编辑:马银淇

图片来源:王超英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想知道更多精彩上爱海宁APP(点击下载)

海宁人,就用爱海宁APP

或许你还喜欢:

海宁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违停要抓拍了!拍到罚款!首批5个路段公布!

140000㎡!海宁城东将迎来首个大型综合性商业中心,就在鹃湖边!

很多年轻人都做不到的事,这位海宁老太不在话下!她的年龄更让人惊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