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風千里

聲明:“兵說”原創稿件,抄襲必究

今年10月5日,2018年度印度-俄羅斯雙邊經貿峯會在新德里舉行。會議期間,印度與俄羅斯兩國領導人簽署了一項重要的軍事採購合同。根據合同規定,俄羅斯將在2020年前向印度空軍出售5箇中隊的S-400型“凱旋”(Триумф)防空導彈系統,該項合同總價值達50億美元。對於S-400,印度與軍方高層已經和俄方開展了多年的談判,如今念茲在茲的軍售合同終於塵埃落定,也算功夫不負有心人。

莫迪與普京在2018年度俄印經貿峯會上互相握手致意

印度人念茲在茲的俄製S-400型防空導彈系統

可就在印度人還在爲了卻一樁軍購案而倍感欣慰之時,美國突然跳出來對印度大加指責。特朗普更是援引2017年剛剛通過的法案裏的相關條款(主要是第231條)威脅對印度實施經濟制裁。根據該法案的相關規定,“美國有權針對於俄羅斯防務領域企業進行合作的第三方實施制裁”。在國際事務中一向藐視強權的印度根本不理會特朗普這種高調的口吻。搞得包括美國防部長在內的多名美方高官出面聲明“不會因此對印度實施制裁”來爲己方圓場。而俄方也投桃報李,借駐印大使尼古拉·庫達舍夫(Николай Кудашев)之口爲自己的“老朋友”,“老東家”加油鼓勁:

庫達舍夫在接受印度媒體《印度斯坦時報》採訪並談及印度因S-400軍購案而被美方威脅時強說:“Russia won’t be pressured by the threat of US sanctions while finalising big-ticket military hardware deals with India”(俄方不會因美國的制裁威脅而中斷與印度的軍售大單)

在接受俄羅斯媒體採訪時庫達舍夫進一步強調俄印關係的重要意義:“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сИндиейидетвысокимитемпамиипродолжаетсяуже 60 лет. Это не просто традиция, а жизнь, взгляды и убеждения целых поколений. Это уже что-то намного большее, чем просто отношения продавец-покупатель, и не только в воен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м отношении”

(我們與印度開展合作已經有60年了,這不僅形成了一種傳統,更塑造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態度乃至信仰。這絕不僅僅是單一的買賣關係,更不僅僅是單純的經濟與軍事合作的關係)

如今,俄羅斯與印度的經貿往來依然以國防領域爲重點展開,印度已經成爲俄羅斯最大的武器進口國。不過在庫達舍夫大使的口中,俄印關係似乎早已脫離了一般意義上國家間的合作關係,而是一種歷久彌堅的深厚友誼。這背後又有着怎樣一段故事呢?

事情還要從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開始說起。經歷了長期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努力,英國殖民者終於體面地離開了這片古老大陸,卻也留下了印巴分治後的長期軍事對抗,以及宗教與種族流血衝突不斷的爛攤子。在獨立後的這段時間裏,尼赫魯領導下的印度在重整山河,重振經濟的同時,也積極與其他國家尤其是強國發展友好關係,而此時作爲世界級大國的蘇聯也順理成章成爲尼赫魯拓展外交的重點。

對於蘇聯這個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尼赫魯並不陌生。早在1927年他還在追隨聖雄甘地時,就隨父親以私人身份造訪過蘇聯,並參加了當年慶祝十月革命10週年的慶典。當時蘇聯的嶄新面貌給尼赫魯留下了深刻印象。隨後蘇聯在兩個五年計劃中取得經濟建設成就,以及在二戰中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更是讓這個對現代工業國家情有獨鍾的領導人對其推崇備至。在他之後出版的著作《發現印度》(The Discovery of India)對蘇聯的讚譽更是不吝辭藻:

“The Soviet Union actually is probably poorer than it was prior to the war, owing to enormous destruction, but its potential is tremendous and it will rapidly make good and go further ahead. In physical and economic power there will be none to challenge it on the Eurasian continent.”

(在承受巨大創傷後,蘇聯或許比戰前更貧困,但它依然潛力巨大,能夠迅速創造財富並一路向前。它的民力與經濟實力在歐亞大陸上無與倫比)

“But most of all we had the example of the Soviet Union which in two brief decades, full of war and civil strife and in the face of what appeared to be insur-mountable difficulties, had made tremendous progress.”

(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有着蘇聯的榜樣,她在充滿着戰爭和內爭的短短二十年的期間中,面臨着彷彿是難以克服的許多困難,卻取得了驚人的進步。)

可見在當時,以尼赫魯爲代表的一批印度精英對蘇聯的發展模式心馳神往,以至在1950年生效的印度憲法中,明確定義印度爲一“社會主義的世俗民主共和國”

面對印度頻頻伸出的橄欖枝,當時的蘇聯也做了回應。在1947年就與印度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不過此時的蘇印關係只能用“冷淡”二字來形容,儘管見識過現代工業化強大力量的尼赫魯不止一次的向蘇聯提出經濟與工業援助的請求,甚至希望蘇聯仿照對中國的156個援建項目援助印度。但蘇方對印度的態度一直比較冷。一方面是因爲印度本身濃重的前殖民地色彩讓蘇聯發展與印度的合作關係存在很大的疑慮,而在獨立前後與英美等國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以及印度國內對共產主義者的態度也讓蘇聯無法放心的將印度定義爲盟友。另一方面在50年代左右印度本身的戰略價值還沒有向後來那樣被體現出來。

轉折發生在1954年,經過反覆權衡後,美國的杜魯門政府最終決定與印度的宿敵巴基斯坦合作。當年5月美巴兩國簽署《共同防禦援助協定》,巴基斯坦正式成爲美國在北約集團之外的盟友。這讓美印關係迅速跌至冰點,也讓蘇聯意識到了聯合引導對抗西方的重要意義。蘇聯終於放棄之前在印巴兩國之間扮演的中立角色而開始全面支持印度

1955年兩國領導人實現了高層互訪,在訪蘇期間尼赫魯除了對蘇聯戰後的經濟與科技成就讚不絕口外,還促使蘇聯開始向印度提供鉅額經濟援助。當然,在此期間,印度政府得到最多的只是盧布和部分重工業設備。在軍事合作領域卻有些裹足不前。得益於英屬殖民地留下的巨大遺產,脫胎於英國皇家軍隊的印度三軍裝備着數量巨大的英式裝備,雖然還是二戰直接遺留下來的工業產品,但對於50年代的第三世界國家而言已經算是相當奢華的了,而且印度與英國等西方國家的良好關係也使得她能繼續獲得西方國家先進的武器裝備,故此時印度並沒有如後來那樣熱衷於引進蘇制武器與配套設施。而蘇聯對印度的援助雖然數額巨大,但卻遠沒有對中國的工業援助那樣規模空前與面面俱到。

1955年尼赫魯首次以印度總理的身份訪問蘇聯,受到了赫魯曉夫的熱烈歡迎

第一次印巴戰爭期間進行備戰工作的印度裝甲部隊指戰員。他們身後是一輛英制“螢火蟲”式中型坦克。從圖中可以看出在獨立初期,印軍無論是裝備還是訓練都是標準的英式風格。

印度空軍於1957年從英國進口了一批“堪培拉”式輕型轟炸機,使得印度成爲第一個裝備噴氣式轟炸機的第三世界國家。此時印度從西方獲得先進武備的渠道尚比較通暢,購買蘇制武器的意願尚不強烈。

這種頗顯尷尬的親密關係終於在60年代初有所改觀,此時中印兩國因邊境問題劍拔弩張,在1962年更是爆發了邊境戰爭,最終以印度的慘敗告終。此時印度人才猛然發現,他們與中國在軍隊建設的差距是如此巨大。更新軍事裝備就成了這一時期印度政府的當務之急,而作爲不結盟運動的領袖,印度此前在外交場合對殖民主義的強烈抨擊已經讓傳統西方世界倍感不悅,卻也引起了蘇聯的共鳴。從蘇聯引進先進的軍事裝備也成爲印度人順理成章的選擇。印度與蘇聯在軍備領域的合作就此正式展開。

此時的印度對空軍裝備的更新換代最爲迫切,老式的二戰飛機早已不敷使用,而50年代從英國引進的“吸血鬼”式殲擊機也已經落伍。印度急需一種新型噴氣式殲擊機來對抗宿敵巴基斯坦和剛剛交惡不久的中國。印度看中的是蘇聯剛剛裝備不久的米格-21型殲擊機,在1961年尼赫魯二度訪問蘇聯時就與蘇聯當局簽署了進口米格21F-13型殲擊機的合同,根據合同蘇聯不僅向印度提供飛機,還轉讓了成套技術與零部件,允許印方在本國組裝。1964年第一批米格-21F-13型殲擊機進入印度空軍服役,而此時以該型機爲原型研製的中國62式殲擊機(即後來的殲7)還沒有進行首飛。先進的米格-21讓當時的印度空軍煥然一新,也就此開啓了她在印度空軍延續至今的一段傳奇。從70年代開始,印度又先後引進多個型號的米格21殲擊機多達1200餘架,成爲繼蘇聯與中國以外的第三大米格21使用國。而印度空軍那感人的“摔機率”也多是由米格21,特別是本國組裝生產的米格21FL與PF型造成的。據印方統計,自70年代以來,已經有170名飛行員與40名平民在米格21的墜機事故中喪生。

印度於1964年引進的首批米格-21F-13型殲擊機塗裝。該批次戰機曾參加了1965年的第二次印巴戰爭,因爲印方飛行員本身訓練不足,米格21的優越性能沒有得到很好的展現。

印度於70年代引進的米格FL型殲擊機,直到90年代都是印度空軍的主力機型,同時也是頻發的墜機事故的主角。

米格21型殲擊機的引進是蘇印以及俄印間軍事合作的里程碑,從此以後蘇聯/俄羅斯與印度的軍貿往來與技術合作一直非常密切並一直延續至今。與其他西方國家在出口軍備時附加各種令人難以忍受的政治條款不同,蘇聯對印度的軍售一向非常慷慨,不光是有求必應,往往還會附加部分軍備技術的轉讓協議,這對本國工業底子薄弱卻又渴望武器裝備國產化的印度人來說是求之不得的。

1971年,蘇印兩國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於當年8月簽署了《蘇印友好互助條約》,根據這項準同盟條約,蘇聯開始對印度提供全面的經濟,工業,軍事以及教育的大規模援助,之後印度三軍開始接受源源不斷的來自蘇聯的軍事裝備,印度士兵的武器庫裏蘇制武器開始扮演主要角色,而印度自主開發的軍工科技中也有了越來越明顯的蘇俄風格。

1971年8月印方代表斯瓦蘭·辛格(右)與蘇方代表安德烈·葛羅米柯(左)在莫斯科簽署《蘇印友好互助條約》

印度陸軍裝備的T-72M1“阿杰亞”型坦克。印度最早在1982年就從蘇聯引進了T-72M型主戰坦克,並開始在本國生產(國產版本被命名爲“阿杰亞”),成爲T-72在蘇聯華約以外第一個使用並生產的國家。

印度於80年代引進蘇制BMP-2步兵戰車,並引進了生產線。

印度海軍在70年代末開始先後從蘇聯訂購了5艘“拉其普特”級導彈驅逐艦,該艦是在蘇聯“卡辛”級驅逐艦的基礎上研製的。這5艦是整個80-90年代印度海軍的主力

自此以後,蘇印雙方的軍事合作越發緊密,就算在蘇軍入侵阿富汗後引起整個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國家的普遍反感,印度與蘇聯的合作依然沒有斷絕,反而持續升溫。在冷戰的中後期印度從政府到軍方的親蘇態度爲其贏得了來自蘇聯的大量軍援,卻也毀掉了印度在獨立初期以來奉行的不結盟政策,印度從此失去了在第三世界中本來享有的地位與榮譽。

而在蘇聯轟然解體後,新生的俄羅斯聯邦雖然繼承了蘇聯時代大部分遺產,但限於孱弱的經濟,根本無力延續過去對外援助政策,以往蘇聯對印度慷慨的軍事援助宣告終結。取而代之的是赤裸裸的討價還價。此時的俄羅斯雖然也急需對外軍售以賺取極度稀缺的外匯,但面對處於買方的印度人,俄羅斯人早已沒了蘇聯時代和風細雨般的關照,印度人面對的是俄羅斯式的錙銖必較甚至漫天要價。而本國工業水平低下的印度,早年有因發展核武器而被西方制裁的經歷,也不得不在武器進口方面更多地求助於俄羅斯。最經典的事例,就是俄印在2004年就簽署了協議,由俄方改造接近報廢的“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原本計劃2008年就能交付使用,但經過俄方反覆延遲交付和追加款項,直到2013年末才交付印度海軍使用,改裝費用更是一路飈升至24億美金。

除了“維克拉瑪蒂亞”號外,同樣患有“拖延症”俄印軍售項目還有俄羅斯爲印度建造的“塔爾瓦”級護衛艦

縱觀印度與蘇聯/俄羅斯幾十年的軍貿往來,在蘇聯時代,印度一度成爲各方勢力想要拉攏的對象,在此情勢下,出於制衡美國,打壓中國的需要,直到解體以前,蘇聯一直對印度有求必應。但在解體以後,俄羅斯對待印度的態度更多的是一種生意場上的算計。據相關機構統計,截至今年,俄羅斯約72%的軍售是與印度相關的,儘管今年因爲S-400導彈出售引起的外交風波令俄印彼此間更加靠近,而俄羅斯駐印大使也強調俄印間“不僅僅是單一的買賣關係,更不僅僅是單純的經濟與軍事合作的關係”,但在巨大的軍貿利益以及當今全球軍火貿易依然是賣方市場的嚴峻現實面前,當下的俄印關係恐怕也很難從單純的買方-賣方關係的窠臼中走出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