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憑藉明星信譽做背書的代言方式已經過去,各大廠商都在努力發掘明星代言更深層的價值。4月18日,樂元素官方宣佈明星汪東城代言定檔2018年暑期的國產動漫《暮光幻影》,詮釋了“深度代言”的真正含義。

國產動漫《暮光幻影》宣傳圖

開創明星代言動漫的先河

明星代言二次元動漫作品?這是一個與明星以往唱片頭曲、配音、拍海報等舉動絕然不同的領域。在一個明星出COS就足以引起大衆追捧和熱門話題的時代,樂元素選擇了與絕大多數廠商不同的代言思路--明星代言動漫作品。

不同於代言特定的產品或者遊戲,明星代言動漫幾乎沒有明顯的誘導消費傾向,也缺乏足夠的變現手段。因而在國內動漫領域,沒有任何一家廠商會邀請明星代言動漫番劇,斥巨資請明星代言動漫也成爲了一種近乎“情懷”的行爲。然而,樂元素卻這樣做了。

樂元素的這一步,是對其企業精神“讓世界更歡樂”的踐行,是在歷經九年的經營之後,對“代言”一詞產生了更深的思考。

“深度代言”下的思考

一直以來,明星代言有着一個相對成熟的套路:

選取流量最大的當紅小花、小生 - 進行簡單的用戶匹配分析 - 選擇合適的人選代言 - 進行粉絲導流 - 結束。

照搬這樣的套路固然簡單,但是明星究竟是否真的使用這款產品,是否真的喜歡玩這款遊戲,則不是廠商所關心的。這樣產生的流量和用戶自然沒有太多的黏性,可以說,當粉絲從明星引流到產品後,這個代言人的價值就徹底終止了。所以,樂元素摒棄了這種被驗證過無數次的“老套路”。

在代言明星的選擇策略上,樂元素有着屬於自己的認知:在常規的市場調查、明星粉絲與受衆分析、後續價值開發等相關報告中發現新的機遇。樂元素看到了“選擇一個自身屬性與產品受衆高度契合的明星代言人”可能創造持續價值的未來。

就如同一個明星不僅熱愛遊戲,更經常約圈內好友一起玩,還發布到社交平臺上。那麼這樣的明星如果代言遊戲,就有着很強的引領作用。因爲其“遊戲愛好者”的身份,得到了大衆的普遍認可。

這也使得樂元素在一衆明星中精準發掘出真正的“ACG愛好者”--汪東城,作爲動漫《暮光幻影》的代言人。不同於一些跟風蹭熱度的明星,汪東城早已主動爲自己打上了二次元的標籤,更是將二次元與自己的事業緊密結合來。

無論是頻繁的COS動漫人物、參與漫展,還是參演諸如《鎮魂街》、《櫻桃小丸子》這些二次元動漫改編的電視劇,都是對於其身份--真“二次元”明星的一種佐證。而樂元素深諳此點,汪東城這個代言人對於《暮光幻影》絕不僅僅是博人眼球的招牌而已。

汪東城對於漫展和COS有着濃厚的興趣,在充分發掘代言人能力和特長方面,樂元素更是延續了“深度挖掘”的風格。身兼歌手、演員等多重身份的汪東城,有很大的可能成爲《暮光幻影》歌曲的演唱者之一。

國產動漫《暮光幻影》代言人汪東城

“因爲熱愛,所以更加用心。因爲合理,所以積極參與”,這就是樂元素對“深度代言”的探索之一。也正是“合理”與“熱愛”,讓汪東城與《暮光幻影》這部作品日益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作爲出品方與製作方的樂元素,敢於在全新的領域做前所未有的嘗試。這背後代表的,早已不只是一種敢於喫螃蟹,敢於創新的勇氣,更是對《暮光幻影》這部動畫品質上非一般的信心。

國產動漫的跨國製作與遊戲公司的“跨界”決心

國產動漫《暮光幻影》宣傳圖

由日本殿堂級戀愛養成遊戲腳本家、輕小說家丸戶史明親自撰寫動畫腳本,日本知名動畫企業日升社負責動畫製作。而配音陣容也堪稱豪華:《銀魂》坂田銀時的聲優--杉田智和、洛天依的聲優--山新等中日聲優頂級大咖組成。

這,就是樂元素的最新原創IP《暮光幻影》。這一部由中日合作的國產動漫,從公佈消息伊始,就因其奢華的製作班底而備受關注。作爲樂元素公司推出的另一原創IP,《暮光幻影》的巨大投入和宣傳方的不走尋常路,向大衆表明,樂元素正在利用其對中日市場的瞭解,以及作爲內容所有者的策劃開發能力,走上了打造高品質國產原創IP的道路。

樂元素是以《開心消消樂》等休閒遊戲起家的公司,發展過程中從來沒有停止過拓展業務的跨界步伐。早在2010年,樂元素就在日本設立了Happy Elements 株式會社,進行獨立的遊戲開發和運營工作,開拓日本市場。經過數款遊戲的成功與拓荒,在日本逐漸站穩腳跟的樂元素開始了又一輪挑戰。2014年樂元素於日本東京成立Happy Elements Asia Pacific 株式會社,以打造“不基於遊戲的原創動漫IP”,正式進軍動漫、IP周邊等領域。結合此次樂元素融合中日班底打造《暮光幻影》的舉動,足以說明樂元素正在開始一場從遊戲公司向真正意義上娛樂公司轉變的革命。

因此,當遊戲公司爲IP進行天價爭奪,甚至從國外引進IP的時候,樂元素已經通過《星夢手記》《偶像夢幻祭》等作品,進行了多次關乎原創動漫IP形象打造、虛擬偶像、動畫片、漫畫等多元化的文化娛樂佈局的完整探索。

樂元素將持續跨界合作,以明星深度代言重新定義“代言”,並着眼於世界範圍進行產業創新佈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