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师范是临汾市教育的一座丰碑,为临汾乃至三晋培育了成千上万的英才,隰县师范是学子们神往的精神家园,他们在这里人格得到提升,学养得到丰富。在所有“隰师人”心中,隰县师范是他们永恒的故乡,令他们魂牵梦绕,令他们感动感怀,引起他们几度缱绻温馨的回忆......

隰县师范从1948年建校始起,就秉承“团结、奋进、求实、奉献”的办学理念,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俊彦,这种办学理念久而久之已成为“隰师人”的精神,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2001年,隰县师范同其他几所学校合并,升格为大专院校,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虽然,隰县师范已走进历史,但永远走不出人们的记忆。在隰县师范工作和学习过的“隰师人”,每当回忆起他们的经历时,是那样的动情,那样亲切,宛如回忆自己的母亲,回忆自己的故乡,隰师已和他们声息相通,血脉相连,完全不可分割,情之所至,一往而深。

隰县师范学校是山西省创办较早的师范学校之一。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隰县解放后,晋绥边区第九分区党政机关设在隰县。一九四八年八月,分区决定在隰县城南的原山西省立第九中学和“圣境寺”(俗称:“大西天”)的旧址上,创办隰县师范学校。

建国后,九分区撤销,隰县师范收归省管;一九五二年又下放晋南专署管辖。一九五七年,隰县、大宁合并为隰宁县,隰县师范更名为隰宁师范;次年,隰宁县又和石楼、永和、蒲县合并为吕梁县,隰师又易名为吕梁师范;一九五九年,隰县、大宁、永和、石楼、蒲县五县再度分开,隰师又恢复了原名;一九六九年,晋南专区一分为二,隰县师范划归临汾地区。

创办之初,原九中的校舍几遭战乱,已经门窗全无,毁坏殆尽了,师生们只好在佛殿居住。教室经过整修,仅有七座可用,后来又经过新建和翻修,到一九八三年,已拥有教学楼一座,教室(楼房和平房)二十二间,两层宿舍楼一座,平房七排,共一百二十二间;教师宿舍、职工宿舍五排共五十五间;学生饭厅一座;家属宿舍七十三间。一九五二年和一九五九年,先后征购了校东、南两处六十一亩土地,学校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四十亩增至一百零一亩,成为一座初其规模的学校了。

从它的发展过程来看,可分为两个阶段。

初 师 阶 段

1948 — 1956

解放初期,由于群众文化水平低,所以只招收初师班。学生大都是来自隰县、永和、石楼、蒲县、乡宁、吉县、汾西、大宁等县的高小毕业生,还有部分洪赵、孝义等县的学生。到一九五六年,共办三年制的初师班二十四个,二年制的简师班三个,一年制的中等速成师范班三个,二年制的初师轮训班四个,一年制的短训班一个,半年制的文教班一个;学生一千四百三十一人,教职员工由十七人增到七十六人。

开始,设语文、数学、生理卫生、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采用解放区编的教材;一九五零年后改用省编教材,一九五二年后又采用全国统编教材。一九五二年上级曾拨款两万一千元,购置了一批图书、仪器、器材,到一九五六年,图书达一千五百册,教学仪器、器材达两千零一十件,价值两万四千元。

中 师 阶 段

1956 — 1983

本阶段可分为三个时期

上升时期

1956—1966

这一时期,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上级指示,学校开始创办了中师班。本期招生范围扩大,面向全晋南专区,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十年间,共办中师班(学制三年)十九个,学生达九百二十人。教工人数随着每年的班次减少,逐新减少到三十五人。中师课程仍开语文、政治、数学、生理卫生、教育学、心理学、音乐、体育、美术,增设了物理、化学、生物。采用全国统编教材,教学设施增加不多。

动乱时期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被破坏,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零年五年间没有招生。教学设施损坏严重,图书、仪器、器材等项损失达三万七千九百余元。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六年,先后采用推荐、考试,推荐和考试结合等办法,招收全区不同学历(高中及以下)的学生十九个班九百四十八人,学制为二年,课程设置仅有基础课,没有专业课,教材使用也较混乱。

中兴时期

1977—1983

一九七七年,天下大治,教育大上,全国推行新的招生制度,中师也随全国高考统一录取,其招生范围仍仅限于临汾地区,招生对象学历提高到高中毕业,因而学制缩短为两年。到一九八零年,共招中师班十八个,学生九百零一人。课程开设以普通班为主,有的班有所侧重,分语文、数学、音美、体育等班。选用的教材较乱,大部分是各地自编教材。一九八一年起,改由地区从初中毕业生中考试录取,到一九八三年,共办中师班十五个,学生七百三十七人,开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教育学、心理学、音乐、美术、生理卫生、体育、史地等课。除了部分采用高中教材外,大多采取的是全国统编数材。教学设施在这一时期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不仅有了电影放映机、照相机,而且还有了录音机、录像机和多种化学药剂,体育器材也逐渐完备,只是音乐器材增加较少,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校藏图书达两万二千七百六十七册。

建校以来,隰师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其中,一九四六年有学生二十多人随军南下,参加解放战争和新区的开辟工作,其余大部分都分配到晋南以及省地县各级各类学校任教。如今,这些学生有许多人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有许多人被评为优秀教师。从教育质量来看,呈马鞍形发展:从创办到一九六六年,教育质量稳步上升,一九六零年晋南区师范统考隰师政治课考试成绩名列第一,全区数学考试第一名是隰师学生;一九六六年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教育质量大大下降,一直到一九七七年以后,才扭转了这一趋势,教学质量开始回升,一九八二年全区各师范音乐、美术、普通话统一考试,曾得过两项第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