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東臺 官方微信羣只剩少量席位,欲加羣者請先添加小東微信號。

編者按

爲深入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省委在全省開展“尋找老支書精神”活動,尋找挖掘、總結宣傳、學習傳承老支書精神,這對於進一步解放思想,教育培養新時代的支書,激勵廣大黨員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汲取精神力量、勇於擔當作爲,更好地推進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幾十年來,我市各行各業一大批老支書們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紮根基層、默默耕耘,付出了很多辛勞,爲推動改革發展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們從這些老支書羣體中擷取了部分優秀典型,宣講老支書故事,展示老支書風采,希望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以老支書們爲榜樣,深入學習傳承老支書精神,以不變的初心,扛起肩上的使命,以磅礴的精神力量奮力推動東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今天

讓我們一起來走近

東臺市五烈鎮甘港村黨委書記劉懷仁

鐵漢子的甘與苦

——記東臺市五烈鎮甘港村黨委書記劉懷仁

夏去秋來,“讓人記得住鄉愁”的全國美麗宜居村莊東臺市五烈鎮甘港村依然是水潤靈動,紅花綠樹,生機盎然。找到年逾六旬的老書記、全國勞動模範劉懷仁時,他正在甘港老居民點裏做民宿出新動員工作,給幾位上了年紀不願“折騰”的老農算實惠賬:“村裏的旅遊產業做大了,把住宅整修成民宿,既留住遊客嚐嚐裏下河農家土菜,住一住鄉間青磚小瓦房,又能掙點小錢貼補貼補,還修葺了老宅,一舉多得,何樂不爲呢?”

甘港村鳥瞰圖

講到動情處,平日裏講話不緊不慢的劉懷仁不由得提高了聲音。一位年輕後生趕忙拿來凳子請他坐下:“老書記,有什麼吩咐我們肯定跟着村裏走,爲了咱家鄉,您真是操碎了心啊。”

時光切回到30年前,劉懷仁不顧家人反對,丟下紅紅火火的鎮辦企業廠長不當,挑起了負債累累的經濟薄弱村支部書記的擔子;他下定決心——

豁出這一百多斤,也要挖斷家鄉的窮根!

剛接手時面對村裏種種矛盾問題,他不避不讓:“有什麼事情找我。”結果,村裏的幾位債主真的找上了他。一次,有幾個人從路上攔下了劉懷仁,硬是把他新買的摩托車拿去“頂債”;接二連三有人上門討債,甚至賴在他家裏一呆就是一兩個月。當時的甘港,全村總負債320萬元,村組幹部拿不到工資,支部班子渙散,羣衆致富無路,各項工作都在全鎮下游徘徊。

劉懷仁下定決心,“窮不生根、富不天生”,他果斷對4家村辦企業進行改革改制,該關的關、該停的停、該租的租、該重組的重組。大刀闊斧精簡二、三線人員,這下像捅了馬蜂窩,上訪的、鬧事的紛紛上門。劉懷仁頂住壓力,堅持把改革推進到位,幾家企業很快恢復了生機。劉懷仁身體力行,帶着村“兩委”一班人勤儉持家。經過3年多的努力,終於還清了債務,全村經濟開始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雖然緊鄰204國道,但一條串場河,讓甘港人“隔河千里遠,過河靠擺渡,陰天車騎人”。在串場河上架設大橋直通204國道曾是甘港幾代人的夙願,可造一座大橋,少說也得八九十萬!劉懷仁和村“兩委”一班人商量,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把甘港大橋造起來。他一方面積極向上爭取資金,一方面發動社會各界捐資捐物。爲了大橋,跑了成百上千趟,說盡了千言萬語,喫盡了千辛萬苦……1998年春節,爲了爭取一筆農橋補助資金,大年初四一大早就冒雪趕到鹽城,在一位主管局領導的家門口,一等就是半個多小時,渾身上下成了個雪人。那位領導感動地說:如果農村幹部都像你這樣,還愁什麼事辦不成!發動社會捐資,劉懷仁帶頭捐出3000元,大家你1000,他500,很快就籌集資金30多萬元。這年年底,工程到了最緊張的關頭,卻因資金跟不上面臨停工。劉懷仁一咬牙,以自家的房產作抵押,借了10萬元貸款,解了燃眉之急。次年初,一座跨度82米、投資90多萬元的大橋建成,通車典禮那一天,站在大橋上,看到甘港村開進了第一輛汽車,看到扶老攜幼、歡天喜地的村民,劉懷仁百感交集,熱淚盈眶。他說——

創業就要敢擔當,村強百姓自然富!

當年,不少企業看中劉懷仁的經營能力,高薪請他出山,但劉懷仁一心撲在村裏,拼着命也要搞出點名堂來。他帶頭創辦甘港農工貿實業有限公司,做給羣衆看,領着羣衆幹。村磚瓦廠改制時,經測算,出售200萬元才能平衡債務,但底價降到150萬元,依然無人報名。有人提出再降,劉懷仁沒有同意。他帶頭入股並“遊說”原企業中10人蔘股,以200萬元的價格買下了磚瓦廠。事後,股東對他講,你真傻,白白的送掉50萬。劉懷仁的回答是:再虧不能虧集體,再說憑我的經歷和管理水平就值這50萬!

劉懷仁引導全村幹部放眼長遠謀劃甘港的未來。2002年就牽頭編制了甘港村村莊發展規劃,就甘港特色產業發展、盤活閒置資源、發展特色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制定了一整套方案。首先是建成沿河經濟開發帶,先後流轉土地400多畝,涉及到150多個農戶。爲了做通最後幾戶的思想工作,一直忙到大年三十的晚上。2003年正月初四,全村出動四百多個勞力,工地上紅旗招展,鞭炮齊鳴,沿河經濟開發帶正式開工建設。僅用了不到4個月的時間,搬圩造路1500多米,新建橋樑2座,架設高壓線路2000多米,新安裝變壓器9臺。缺少資金,他就帶着村組幹部去借。就這樣,在上級政府沒有投入一分錢的情況下,建成了串場河、車路河沿河經濟帶和甘港私營工業園,當年就落戶企業9家。第二年全村工業銷售首次突破億元大關,實現稅收317萬元,各項經濟指標居全鎮之首。

爲發展村級經濟,劉懷仁交了不少朋友,創業能人張天元就是其中之一。劉懷仁曾4次登門拜訪,邀請張天元回鄉創辦企業。張天元至今記得,第一次約定商談具體事宜的那天,劉懷仁冒着大雨開着摩托車走了30多公里,渾身溼透地站在他家門口。張天元非常感動,二話不說,第二天就趕到甘港考察,投資300多萬元創辦了東臺市天元化工有限公司。經過多年努力,天元化工成了全鎮頭號納稅大戶。隨着經濟社會發展,東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建設,提出了打造綠色產業的戰略舉措,要求一些化工企業轉型轉產。劉懷仁與老張商量,停下了氯化石蠟生產,調整升級產業結構。他奔上奔下幫助服務,鼓勵張天元響應政府鼓勵農業規模化、節約化、高效化生產的號召,幫助張天元在五烈鎮流轉土地近5000畝,辦起了集育種、種植、管理、收割、烘乾、倉儲、運輸於一體的現代化生態農業示範農場。

劉懷仁在千畝農業示範園與種植大戶一起察看生態水稻長勢

工作上了路子,經濟發展有了起色,劉懷仁的心更“野”了,他要把——

風景搬到家門口,乘勢發展新經濟!

青磚黛瓦、小橋流水,岸清柳綠、花紅鳥鳴,這樣一幅具有裏下河特色的水鄉畫卷,是甘港村的現實景觀,凝聚了劉懷仁多年的心血與汗水。

如今的“甘港老家”已經成爲了一個響噹噹的旅遊品牌,成爲東臺市沿海生態休閒度假、歷史文化旅遊和特色田園鄉村三大特色板塊的核心景區,成爲蘇南、上海等地遊客在“全景東臺二日遊”“品味東臺三日遊”等一批特色旅遊線路中的必選項目。回首甘港村農旅發展過程,劉懷仁坦言:“最初只是想着把家鄉整理的更清潔點、更漂亮些,讓老百姓生活得更舒心些。”從連連投資修路建橋,到全盤規劃建設路暢水通環境美的農民公寓;從打造省級示範化鄉村衛生站、警務室、農家書屋、農民文化廣場,到建成蘇北一流的村級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從集中力量整治村莊環境,到因地制宜打造美麗村莊,一天天美起來的甘港一步步吸引了南來北往遊客的眼球,伴隨着綠色發展的浪潮,富有裏下河水鄉風情的甘港特色鄉村旅遊蓬勃發展。

甘港村綜合服務中心

中國東臺村史館

從一門心思爲羣衆辦實事,到以創新理念發展“旅遊+產業”,並非一帆風順,劉懷仁再度站到了時代發展的風口浪尖上。流轉土地、拆遷清障難度大,部分羣衆不理解,就連一些村組幹部受不住工作壓力也提出“回夥”。開弓沒有回頭箭,多少個不眠之夜,全村上下夜以繼日的共同努力。甘港景區一期工程開工之時,正值清明節前夕,甘港有一族大姓大部分人在外地工作,回來祭祖時幾十個人一起找劉懷仁討說法,劉懷仁連忙登門解釋,平息了一場風波。經過不到一年的努力,百坊園、百草園、百果園、生態居住區相繼建成了,美麗景觀改善了村裏的環境,也爲甘港開闢出特色鄉村旅遊產業。甘港村景點設計遵循人類迴歸自然的心態,再現了村之歷史,農之風物,翻水車、磨豆腐、鸕鷀捕魚喚起了人們的鄉愁記憶;甘港老家民俗歡樂節、地方戲曲展演和地方美食品鑑等活動,讓遊客除了看風景、找回憶,更能親身參與體驗。

劉懷仁在“百坊園”景區與老工匠們學習探討傳統手藝“篾編”

“地還是原來的地,人還是原來的人,但是村莊卻是一個新村莊,我每天都在想怎麼樣把我們村變美,讓我們村民生活更幸福。”劉懷仁一邊感慨,一邊大步流星。村書記的忠誠、擔當、責任,使他無暇停留,他要忙的事多着呢……

甘港旅遊

@幸福東臺 官方微信姊妹號集合,

歡迎冬粉點開並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

本期監製丨小東 編審丨小鹿 主編丨小峯 編輯丨媛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