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塔斯社報道,時間10月17日下午,在俄羅斯克裏米亞共和國東部刻赤市的校園內發生了爆炸及槍擊時間。

  克里米亞刻赤市副市長梅利加濟耶夫稱,這起事件已造成20人死亡,近50人受傷,遇難者爲15名學生及5名校工,學生中還有6名未成年人。

  另據俄偵查委員會發言人彼得連科表示,製造此次襲擊事件的嫌疑人爲該校的四年級學生羅斯利亞科夫,現年22歲,使用散彈槍,目前對於羅斯利亞科夫的襲擊動機還尚不明確。不過其同學對記者稱,羅斯利亞科夫在學校中一直獨來獨往,從一年級就開始隨身帶刀,但並未發現其有明顯的暴力傾向。

  按俄媒體對此次襲擊事件的回溯,羅斯利亞科夫先持槍對人羣進行了掃射,之後又引爆了爆炸裝置,最後自殺身亡。該校校長格雷貝尼科娃則回憶稱,爆炸聲持續大概有5~10分鐘,現場慘烈。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從歷史情況看,俄羅斯發生校園槍擊案的情況是相當少見的。不過,由於此次事發地位於克里米亞,情況就又有所不同,因爲克里米亞地區在2014年3月被併入俄羅斯之前,一直都是烏克蘭領土。

  直到今天,以美國爲首的西方也依舊不予承認俄羅斯對克里米亞擁有的權利,且因爲該問題,美國也一直在對俄羅斯進行制裁。今年5月,美官方更是通過了《克里米亞宣言》,再次對己方態度進行了明確。

  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克里米亞地區雖在傳統上就一向親俄,但由於烏克蘭沒有放棄對克里米亞地區的主權,因此,克里米亞地區也就成爲了俄美對抗的另一個“前線”。而這種多方的博弈,其實對於當地的年輕人也是一種拉扯。

  並且,各種極端思想還很可能會趁虛而入,如俄偵查委員在對此次襲擊的定性上,最初就定爲“恐襲”,但之後又改爲“重大謀殺”。

  當然,有關此次事件背後的具體隱情還需等待俄方進行進一步調查。此外,這起造成總計近70人傷亡的事件還是自是2004年9月別斯蘭恐襲以來,俄發生的最嚴重的暴力傷亡事件,這也能算是俄羅斯近來“最黑暗的一天”,只是,俄在承受如此巨大傷痛的同時,促使事件發生的真正“元兇”也不是短時間內就能輕易去除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