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有一位著名的经学家、教育家,叫任末,字叔本,蜀郡(今属四川成都)人,自幼勤奋苦读,精通《五经》。任末十四岁的时候,没有固定的老师,只能背着书箱,到很远的地方求学。

任末的学生时代极为艰苦,有时就在树林中搭个窝棚,削树枝当笔,汲树汁为墨,映着月光读书。遇到没有月亮的夜晚,他就点燃一些麻杆、茅草,借着火光读书,这种刻苦读书的习惯,他一生坚持不懈。

任末不仅刻苦读书,更以爱友尊师闻名天下。任末的好友董奉德病死在洛阳,因为家境贫困,没有能力送棺材回老家埋葬。

古人讲究落叶归根,死在外地不能葬入祖坟是莫大的遗憾,为了朋友能魂归故里,了却心愿,任末当仁不让。任末也不宽裕,帮不上钱财,他就决定为朋友出力,把棺材放在独轮车上,自己一步一步,推到了董奉德老家的祖坟。

任末的义举受到世人的如潮好评,一时传为美谈。任末的老师病故,他不顾路途遥远、身患重病,坚持前往奔丧,不幸死于途中。

临终之前,任末对陪伴身边的侄子任造说:“必致我尸于师门,使死而有知,魂灵不惭;如其无知,得土而已。”

你一定要把我的尸体送到老师家门前,如果死后还有知觉,我尽了学生的礼节,灵魂也不会感到惭愧!倘若没有知觉,把我葬入泥土就知足了!

任末告诫身边的学生:“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好学不倦的人,虽死犹生,不学无术的人,就算是活着,无异于行尸走肉!”任末尊师爱友,诲人不倦,其风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