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劉邦無酒不歡,他喜歡喝的酒,盛行了2000年!

先說一下戰國時期的大梁。大梁城位於河南省開封市一帶,原爲戰國時期魏國的都城,現已淹沒於黃沙之下。公元前361年(史料中另一種說法是公元前339年),魏國將國都從山西安邑(今山西夏縣、安邑一帶)遷至儀邑(今開封市城內外西北一帶,春秋時期稱儀邑,處在衛國南部邊境),改稱大梁。魏國也從此開始被稱爲梁國。大梁四周地勢坦蕩,土層深厚,有利於農業生產,大梁一帶成了當時中原農業最發達的富庶地區,成爲經濟發達、人口衆多、富甲中原的商業大都市。公元前225年,秦兵引鴻溝之水淹灌大梁城,魏王假被迫投降,大梁城毀,魏國滅亡。《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二年,王賁攻魏,引河溝灌大梁,大梁城壞,其王請降,盡取其地。”

這些資料說明大梁是中國當時經濟發達地區,特別是農業耕作技術更是領先全國。

劉仁從大梁到豐縣上任,來的時候應該是一個團隊,而不是孤零零的一家人,因爲戰國時期王公貴族都養有大量的門客(也作舍人),劉清作爲魏國大夫家裏不會沒有門客。所以,劉仁把大梁先進的農業耕作技術、先進的手工業製作技術和發展商業的理念帶到了豐縣,極大地促進了豐縣農業、手工業和城市商業的發展和繁榮。另外,豐縣本身具有發展農業的良好條件和魏楚齊三國交界的地理特點,再加上劉仁在豐縣推廣使用鐵製農具、興修水利灌溉工程,豐縣成爲富甲一方的地區。古代經濟繁榮反映在對城池的建設上,豐縣城高池深,易守難攻。公元前225年魏國首都大梁被秦軍攻陷後,流亡的王公貴族把豐縣城作爲臨時都城,“秦滅魏,遷大梁,都於豐”。就說明豐縣城堅固、城內存有充裕的物資,可以滿足大量外來人員的需求,這也是當時豐縣經濟繁榮的佐證。

再說一下戰國時期手工業,按經營方式大致分爲四類:

1、與農業相結合的家庭手工業。隨着井田制的瓦解,小農經濟成爲封建生產方式的基礎,小農經濟的特點是男耕女織,其產品主要是滿足家庭的需要,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2、個體手工業。指民間具有一定專門技能的工匠,依靠自己的技藝從事的小商品生產,他們分佈於各個行業中,如木工、皮革工、鞋工、陶工、漆工等,其產品多是自產自銷。

3、私營手工業。指“豪民”經營的規模較大的手工業。如魯國猗頓經營的煮鹽業,趙國卓氏和魏國孔氏經營的冶鐵業等,其勞動者主要是依附農民、僱工和奴隸,私營手工業要向國家交納賦稅,個別大手工業主積累了大量財富,富比王室。

4、官營手工業。一般規模較大,由官府設立專門官吏掌管,其生產者有奴隸、罪犯和僱工,其產品主要是兵器、禮器及生活奢侈品,主要用來滿足統治者的需要。

劉執嘉的愛好是“酤酒、賣餅”,這說明當時豐縣的手工業發展達到一定規模。由於釀酒需要大量的糧食,也說明當時豐縣農業生產得到較好的發展。由於劉邦家族是魏國貴族,劉執嘉的“酤酒”應該是官營。

古代貴族非常看重釀酒業。在貴族們看來,喝酒不僅是生活享受,而且是尊貴與卑賤區分的標誌。《禮記•玉藻》:“凡尊必尚元酒唯君面尊,唯餉野人皆酒,大夫側尊用木於士側尊用禁。”尚元酒,帶懷古之意,系君專飲之酒。春秋戰國時分國人和野人,野人是指普通羣衆。餉野人皆酒,意思是讓他們喫一般的飯菜,喝普通的酒。木於、禁是酒杯的等級。王公貴族喝酒用酒樽,酒樽有金、銀、銅、玉,不同身份的人只能用不同材質的酒樽。普通百姓喝酒就湊合用大碗、瓦盆就行了。豐縣當時釀造的酒有可能還要作爲進貢給魏王的禮物而派人專人運送。

劉家的男人都喜歡喝酒,劉邦更是把喝酒和自己的事業緊密結合,從開始神話自己到酒後斬蛇、唱大風歌,無不是以酒爲載體。當上皇帝后,劉邦爲了緩解父親思鄉之情建造了新豐城,並把豐縣的釀酒人員和技術全部搬到長安,豐縣人釀造的酒成爲西漢的皇家御酒,之後,“新豐酒”在中國歷史上盛行兩千多年。

連載《閒 讀 劉 邦——劉邦與豐縣的故事》

作者簡介:

石培明,江蘇豐縣人,長期在基層從事新聞宣傳工作,作品曾獲中國縣市報新聞獎一等獎,現爲縣委宣傳部新聞科科長、縣文聯副主席,市作協會員,著有新聞作品集《故道雄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