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伦,是梁山泊的首任CEO(寨主)。在他任期之内,前有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后有托塔天王晁盖带着一大拨子人前来投奔。按理说,梁山人丁兴旺,身为寨主的王伦,该乘此机会大展宏图才对,然事实却是大好开局的白白断送。这是为什么?如果他一直统领着梁山,最终的结局又会是怎样呢?

我们必须要承认,这个问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王伦将山寨经营得有声有色,才令梁山泊在江湖之上赫赫有名。而且他还颇讲几分江湖道义,凡是有名的豪侠路过,他都会好酒好肉地招待着,临走了还要捧上几锭纹银作盘缠。

所以林冲上山之际,王伦无非两种选择:接或不接,清清爽爽,将林冲拒之门外,倒也罢了。偏偏是先请林冲坐了第四把交椅——这意思显然就是接纳林冲了咯。于是便吃酒,可吃着吃着王伦又想起事来了,为什么呢?他开始分析了,说林冲这么厉害,若是将来动了抢班夺权的念头,咱这三个没本事的囊货怎么挡他?

这便是王伦的逻辑,大家别笑他小心眼,现实中太多人,尤其是在机关啊公司啊,简直无处不在。他们往往因为某种路子,霸占了某个位子,而且他们也自知自己鄙陋,所以眼见那些真有本事的人过来,第一反应便是排斥。

所以,王伦这时候对林冲就有了排斥心理。

怎么做呢?如果王伦这时候立马告诉林冲,本山寨有一条规矩,凡入山寨者,都必须交一份“投名状”,那么林冲无论是完成与否,对王伦都不会有太大的怨恨。

但,王伦却十足招恨。 为什么?因他是再三拒绝,只不过因为大家的众口劝阻,无奈之下才祭出“投名状”这一招来,性质,自然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结果第三天,杨志便来了。而林杨二人一交手,王伦便又现身了,极热情地请杨志上山,座位之上,王伦诸人四把交椅在左边,右边两把交椅,杨志却在上首,林冲在下首——显然林冲依旧是在客位,他心中的忐忑依旧未除,而王伦对杨志的格外热情,更让他百般生疑。

而王伦在酒席上的话,令林冲的不满情绪又增一节。他居然邀请杨志加盟,且丝毫不提杨志若是加盟也要交一份投名状。林冲在酒席上自然不说,可是心里明白了,什么投名状,分明就是你王秀才为难我而已。眼下你拉杨志入伙,恐怕也是出于节制我的需要吧!

王伦的意图就这样暴露在林冲眼皮子底下,偏偏那杨志还不乐意接这个话,他是名门杨家将之后,岂有做贼之理?所以最终是杨志拒绝,林冲愤怒,王伦其实是两边没落到个好字。

当然,在杨志走后,王伦还是留下了林冲,却是一个满腹怨恨的豹子头。

试想,若是王伦一开始就提出投名状,林冲完不成就走人,那么林就没那么大怨恨。若是杨志也想上山,王伦同样要他缴纳投名状,林冲也释然,原来真的是江湖规矩。所以说,后来梁山泊事变的伏笔,其实是王伦自己埋下的。

那么,如果王伦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在林冲上梁山之后,恩威并施,有没有将他笼络为自己人的可能呢?

其实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此时的林冲,不再是八十万禁军教头,他其实走投无路,真的好比是丧家之犬一般,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王伦你已经给了他安身之地,又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豹子头就算是在初上山之际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又怎能不感激涕零,将这位白衣秀才引为知己、奉若恩公?

但事实是,即便是上山之后,王伦依旧对林冲很冷淡,而冷淡的缘由,无非还是如上文所言:担心他抢班夺权。

晁盖上梁山那一回,起初,王伦也是“出关迎接”和晁盖推来让去假客气一番,分宾主对席坐下。显然和以往一样,王伦也是明白这些人为何而来,和林冲一样,他们都是来投奔自己的。所以,以此时而论,王伦也是愿意收留这一拨人的。结果一伙人在酒席上大吹大擂,听了这些话,白衣秀才便又心事活动开了——书上说他“骇然了半晌,心内踌躇,做声不得,自己沉吟,虚应答筵宴”,而这般反应,其实与林冲上山之际,完全是一样一样的。当然,程度更大一些。

王伦的悲剧,在于他不能容人的毛病,一犯再犯,而且每次犯的模式还都一模一样,以至于林冲、吴用,都看得分明。

但,你若是不容晁盖等人,放他们上山干嘛?若是能容,又何苦如此忌讳?正是因为这种优柔寡断、办事拖泥带水的性格,加上不能容人、心胸狭窄的特点,王伦终于走到了身为梁山之主的尽头。林冲的刀,扎进了王伦的心窝里,正所谓“量大福也大,机深祸亦深。”

梁山泊的创业伟人白衣秀才同志,便这样死在了宴席之上。其实这正是梁山的幸事。若依旧是王伦做梁山之主,最大的可能便是没几年就被别的山寨吞并,或是被朝廷剿灭。

《凭栏观史》特约撰稿人:陆建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