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我考上師範大學,從此拉開了我教育生涯的序幕。至今四十年,這期間都發生了什麼呢?

從我身邊走出去了數以千計的中學生;

經歷了許許多多曲折而有趣的教育過程;

出版了近八十本教育著作,裏面記載了我和我學生的故事……他們鑄就了我的成長。

我越來越堅定不移地認爲,任何一個優秀的教師成長都是自我培養與學生培養的有機統一。

所謂“自我培養”,意味着成長主體的自覺選擇、自我培養和自由發展。所謂“學生培養”,意味着教師不斷主動地從學生中汲取職業情感、職業動力、職業成就和職業幸福。

今天,我着重談後者——因爲“自我培養”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主動向學生學習。

“向學生學習”這個觀點,並不是我的原創,我首先是從陶行知先生的書中讀到的。

陶行知說:“民主的教師,必須具有:(一)虛心;(二)寬容;(三)與學生共甘苦;(四)跟民衆學習;(五)跟小孩學習——這聽來是很奇怪的,其實先生必須跟小孩子學,他才能瞭解小孩的需要,和小孩子共甘苦。”

注意,陶行知這裏明確提出“跟小孩學習”,而且說“只有跟小孩子學,才能完成做民主教師的資格。否則即是專制教師。”

陶行知還說:“我們最注重師生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習慣要互相鍛鍊。人只曉得先生感化學生鍛鍊學生,而不知學生彼此感化鍛鍊和感化鍛鍊先生力量之大。

先生與青年相處,不知不覺的,精神要年輕幾歲,這是先生受學生的感化。學生質疑問難,先生學業片刻不能懈怠,是先生受學生的鍛鍊。”

那我的學生又是怎麼教我當老師的?且聽聽發生在我身上的三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車站送行

看這照片上,是一羣學生在火車車廂外面和我依依不捨的情景。

2000年的春天,我要離開他們三個月,去陝西師大學習。學生們把我送到火車站,我進了車廂在窗前看着他們,他們在車廂外拉着我的手。火車開動了,孩子們跟着慢慢啓動的火車跑,一邊跑一邊叫“李老師再見”,有個叫李之的女孩跑着跑着哭了……

和他們一起去送我的徐萍老師拿出相機,把這感人的一幕原生態地記錄了下來。這樣的故事,在我幾十年教育生涯中,太多太多。

學生依戀我,我也依戀學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對孩子的依戀之情,這是教育修養中起決定作用的一種品質。”

面對這樣依戀我的學生,我想,我怎麼才能把他們教好呢?我有了越來越強烈的願望,一定要做一個好老師,越是我就閱讀,我就思考,我就嘗試,於是我的教育智慧就越來越多了。

學生就是這樣在教我當老師,雖然他們是不自覺地“教”我,但我的確是通過他們獲得了教育成長的動力。

所以,我的第一個觀點是:“對孩子的愛,能夠讓一個老師變得聰明起來。”

第二個故事:畢業禮物

這張照片是我教的第一個班的畢業照。

畢業那一天,他們坐在教室裏,聽我講話,然後離開教室就畢業了。

我對他們說:“你們是我當老師教的第一個班,因爲是第一次當老師,我肯定有許多缺點和不足。在畢業之際,我請大家送我一個禮物,就是每個同學都給我寫一封信,信的內容只有一個,就是給我提意見。

不要有顧慮,反正你們已經拿到畢業證了。你們的這封信,會幫助我避免我犯過的錯誤,讓我越來越成熟。以後如果我成了優秀老師,我首先要感謝你們今天給我的這份禮物!”

孩子們開始寫了,許多同學都很誠懇地給我提了許多意見。

其中,一個叫耿梅的女同學寫道:“李老師,您教我們不久,有一次我犯了錯誤,你批評我的時候,說我‘臉皮厚’。這件事當時讓我很傷心。我希望李老師以後批評同學,注意自己的語言。”

讀了這封信我非常慚愧,當場在班上唸了這封信,向耿梅表示歉意。

三十年後,在廣州工作的耿梅回來看我,我拿出了我珍藏的她當年給我寫的那封信,說:“感謝你教我當老師!”我還送了一本我的書《做最好的老師》給她,我說:“這本書的第67頁上,收錄了你給我寫的那封信,我寫了你對我的幫助。”

三十多年裏,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我不但讓歷屆學生給我寫信提意見,平時也讓學生評判我的課堂教學,我就是這樣在學生的幫助下一步步成長起來。

所以我的第二個觀點是:“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爲自己的監督者、評價者、批評者、鼓勵者。”

第三個故事:挑戰自己

看這張照片,是我教的高95屆1班的學生和我一起在郊外點起篝火迎接新年的時刻。

上面這個穿紅衣服的女孩,今天上午還陪着我逛紐約植物園。她現在在新澤西工作,聽說我這裏來紐約了,專門來看我。

當時送走這個班後,又下來教初一。我教書很多時候都是從初一帶到高三,一教六年。當年學校希望我教一個最好的班,我卻要求教最差的班。

和校長“討價還價”的結果是,我答應學校教生源最好的班,並當班主任;但條件是,校長答應我教生源最差的班,也當班主任。

所以,那幾年我同時當兩個班的班主任並教語文,學生總數131人。

大家看這131個孩子的大合照。你們能夠認出那些是“優生”、哪些是“差生”嗎?

肯定不能。因爲你們看,這些孩子個個都這麼可愛!可是一到教室裏坐下,我們的老師就會說,誰誰誰是“優生”,誰誰誰是“差生”。

當然,學生之間肯定在行爲習慣和學習成績方面有差異,但既然交給我們,我們就要爲每一個孩子負責!

然而,學生的差距這麼大,兩個班的學生至少有四個層次——很好的,不好的,很差的,相當差的……怎麼教學呀?這就逼着我們研究如何面因材施教?逼着我們探索如何分層教學?

舉個例,那時候,我和科任老師在充分研究學生的基礎上,每課都要準備四套教案,每天要佈置四套不同的作業,每次考試要命制四套不同的試題……目的就一個,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感。這不就是教育科研嗎?

當然,我的重點是放在十幾個特別差特別差的孩子身上,除了我剛纔說的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教學,還要捕捉他們的點滴進步及時表揚和獎勵。

怎麼獎勵呢?帶他們到公園去玩兒,請他們喫火鍋。

其中有一個孩子成績差得一點底都沒有了,上課根本聽不懂。我聽說他喜歡讀小說,便拿一本《烈火金剛》給他抄,只要他聽不懂課就抄《烈火金剛》,包括英語課、數學課。

結果有老師有意見了,問我:“你叫他上課抄書,以後能考上高中嗎?”我問:“他不抄書,就能考上高中嗎?”他說:“按他這基礎,根本考不上高中的。”我說:“那不如還是抄書。”

我的目的就是一個,讓這孩子每天在教室裏坐着不痛苦,讓他在學校的每一天很快樂,我們的教育人道主義就應該體現在這些地方。

大家看,這就是我保存的《烈火金剛》手抄本,當然,封面是我幫這孩子寫的。

一個又一個的教育難題,就是對我們的挑戰。

攻克這些難題,就是智慧的增長,就是教師的成長。學生不斷地給我們“出難題”,就是在教我們當老師。

所以我的第三個觀點是:“把每一個教育難題都當做科研課題,是最有效的專業成長。”

一個優秀的老師應具備怎樣的品質?

我想到成都市石室中學老校長王少華先生曾經對我的概括,他說:“李鎮西的成長模式就是4+1。”我覺得他說的有道理。

所謂“4”,就是四個不停:不停地實踐,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閱讀,不停地寫作。

一個年輕教師,如果真的做到這個“不停”,堅持十年二十年,你想不成功,都十分困難。

所謂“1”,指的是一顆教育心。

這顆“教育心”,按我的理解,就是“愛心”,即愛教育,愛學生;就是慧心,即有智慧,有技巧;

就是“大心”,即寬廣的胸襟,不但能夠包容學生的缺點,也能從容應對成長路上的所有困難,包括視名利如浮雲,比起學生對我們的愛還有教育本身給我們的幸福,個人的榮辱得失,別人的說三道四,算得了什麼呢?

其實,成長的過程就是享受的過程。

四十年來,我一直在享受教育,這不是說我沒有經歷困難,沒有遇到挫折,但戰勝困難超越挫折本身也會有一種成功的享受。

李鎮西和2015年美國年度教師Shanna Peeples

互動問答

1. 一個好教師應該具備怎樣的品質?

答:我經常在國內給老師們做報告時說,一個好老師當然應該有愛心,但這“愛心”不是抽象的,應該體現於“三好一會”——課上得好,班帶得好,分考得好,會轉化後進生。

關於“會轉化後進生”,我想多說幾句,一個老師的愛心是真是假,就看他對後進生的態度;他是不是真有教育智慧,也看他對後進生的態度。不要老拿幾個出類拔萃的學生來證明自己的教育能力。

如果一個學校老說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是自己“培養”的,那麼我想問,更多的沒考上清華北大、甚至連大學都沒考上的學生,是不是你培養的?另外,我剛纔演講時說的“四個不停”也是一名好老師應該養成的品質。

最後我想說,一個優秀的老師一刻都不應該忘記自己曾經是個孩子!

2. 請給未來的老師提個建議,好嗎?

答:未來的年輕人如果想當老師就一定要意識到,你不僅僅是選擇了一份職業,還是選擇了一個愛好,更是選擇了一種價值觀。

有了這個選擇,教育路上所有的艱難困苦,都是你自己的選擇,克服這些艱難困苦後的喜悅,也是你自己的選擇。

我現在越來越不願意說“堅守教育”了,“堅守”多痛苦啊!咬着牙,兩腿發顫,硬撐着,我纔不幹呢!我願意“享受教育”。

3. 您對學生的愛,是出於您的本性呢,還是處於一種教育理念或品質?您是如何平衡“愛”和教育的其他因素的?

答:我覺得我對學生的愛,是出於我的天性。

人嘛,善良是我們的天性,我們做任何工作都需要愛,而當老師尤其需要愛,因爲我們面對的是兒童。不過,從你剛纔問我關於如何平衡“愛”的問題,我感覺你可能對教育之愛的理解有片面之處。

我估計你說的“其他因素”是不是指的“嚴厲”,你不是不想問我如何處理好“愛”和“嚴”的平衡?如果是的話,那我要說,真正的愛,就包括了嚴,或者說,嚴格要求、嚴厲批評甚至必要的懲罰,都是愛的具體體現。

另外,關於教育的愛,我覺得可以分三個層次——

第一,尊重。愛是一種真實的情感,可我們第一天見學生,可能很難就有情感,或者說面對一些差生愛不起來,沒關係,暫時不愛可以,但必須尊重!

第二,情感。就是和學生建立真誠的師生情誼,這種情感是教育成功的硬條件。

第三,走進心靈。真正的教育必須走進心靈,用陶行知的話來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

4. 您在教育過程中是怎樣緩解遇到的壓力的?

答:我沒有遇到過壓力,真的沒有。

但我遇到過困難,遇到困難就研究它,攻克它,這個過程就是教研科研,必然帶來成長和成功。

5. 您有過教育失敗的案例嗎?

答:當然有,而且不少。我曾在我的《走進心靈》一書中,專門寫了一章《我的教育失誤》。

我常常想,所謂“優秀老師”和“非優秀老師”的區別,並不在於是否有教育失誤——沒有哪個教師敢說自己沒有過教育失誤,而在於面對教育失誤,優秀老師很後悔,很自責,進而自覺反思,並儘量避免同樣的失誤;但非優秀的老師有了教育失誤,卻不覺得是“失誤”,反而覺得應該這樣做。

比如辱罵學生,體罰學生,我也犯過這樣的錯誤,年輕時我也打過學生,但我意識到這樣做真的是不對的,並努力改正;可有的老師打罵了學生,還覺得“就該打,就該罵”“現在的學生就是欠揍”。這纔是可怕的。

6. 您認爲怎樣才能讓教育發揮作用?

答:教育,不是教學生做,而是用自己的言行帶領學生去做;不是刻意地去“教育”,而是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感染學生。所以我說過,最好的管理莫過於示範,最好的教育莫過於感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