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女性地位极低,大多时候都是男人的附属品,甚至被当做礼物送来送去,清朝时大兴文字狱,控制人们思想,同时也加大了对女性的约束,一个显著表现就是强调女子贞德,严禁女子私通,一旦被发现会遭到酷刑惩罚。

男人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要求妇女必须“从一而终”,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出女子应该有的美德,即便丈夫去世以后,也不能随意改嫁,必须守住夫妻名分,将女性名节看的极其重要,朝廷颁发条令规定守活寡长达15年以上的妇女会光荣的获得一个贞节牌坊,到时候整个乡里都来瞻仰庆祝,无疑是给寡妇戴上了看不见的道德枷锁。

古代对守寡妇女约束极大,却没有给她们应有的生活保障,失去男人以后不能与其余人有过多来往,也不能从事社会生产,只能呆在家中,既要赡养老人,还要抚养子女,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十分凄苦,很多时候根本维持不下去。

朱元璋说:凡是寡妇没改嫁,就能免除徭役,此女说:那我改嫁吧!

如果是富裕人家失去丈夫还能维持生计,对于下层百姓来说,寡妇为了生存下去,只能另寻出路,清朝虽然没有从法律上强制寡妇不得改嫁,但是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从道义上要求寡妇守节。

甚至增加改嫁难度,《大清律例》规定:“人夫亡……其改嫁者,夫家财产及原有妆奁,并听前夫之家为主。”,从中就能看出,男人死后女子要想改嫁只能带走自己的婚前财产,也就是所谓的嫁妆,丈夫家中的财产一律不得带走,其次女子一旦嫁人后,就从属于夫家,想要改嫁必须得到夫家许可,并由夫家家主主婚。

整个社会都对改嫁持敌视态度,再嫁寡妇不得从正门出入,平时必须待在家中,只能“至家墙乞路,跣足蒙头”,完全没有社会地位,因此丈夫死了以后,即便如何年轻也不会轻易改嫁他人,据说湖南曾有位年轻女子,按照惯例在丈夫死后必须守寡一年,不过这名女子不甘心年华白白逝去,就想着改嫁,转头一想婆家肯定会阻拦,即便自己再嫁,将来也不会有好日子过。

朱元璋说:凡是寡妇没改嫁,就能免除徭役,此女说:那我改嫁吧!

为此女子特地找来一名状师寻求帮助,希望自己能从婆家带走一点好处,状师在当地非常有名,得知女子来意之后,保证自己能帮她解决问题,只不过状师狮子大开口,要从中拿走大笔费用,女子为了以后的生活,决定答应开出的条件。

事情谈妥以后,状师为女子写好了一份诉状,呈交给当地知县,知县看过以后觉得合情合理,表明如果家中女子守活寡,势必会面临“翁无姑”,“叔无妻”的尴尬处境,到时候难免会造成“守节”变“失节”,因此以后改嫁远离夫家男子,才能避免“失节”。

古代读书人别的不懂,偏偏会讲歪道理,原本是女子想要改嫁,在状师手中却变成了无奈之举,再这种情况下,知县只能宣判女子改嫁,当然这种情况只是少数。

朱元璋说:凡是寡妇没改嫁,就能免除徭役,此女说:那我改嫁吧!

不只平民百姓如此,一些王公贵族也不例外,清朝最后一位公主,晚清名臣恭亲王奕訢长女荣寿固伦就是如此,咸丰死后,恭亲王拥护慈禧发动政变夺取权力,为了表示对恭亲王的信任,慈禧亲自为荣寿固伦公主挑选驸马,满清贵族子弟中挑来挑去只有富察志端的条件能达到慈禧的要求。

于是就把公主嫁给富察志端,结婚6年以后,富察志端一命呜呼,年纪轻轻地公主就这样沦落到守活寡的地步,实际上这6年当中,两人并没有夫妻之实,成为寡妇以后,公主也没有在动过心思,慈禧十分可怜她,再次把她接进宫里,公主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处理政事得心应手,很快就成了慈禧身边的红人,慈禧生活异常奢靡,只有荣寿固伦敢于指出慈禧的过错,

当然因为身份原因,荣寿固伦公主不能改嫁,直到去世足足守寡54年。

朱元璋说:凡是寡妇没改嫁,就能免除徭役,此女说:那我改嫁吧!

实际上先秦时期,官方并没有禁止和限制寡妇改嫁,“从一而终”的观念并没有形成,改嫁也不少见,秦汉以后同是如此,改嫁寡妇并不会受到社会歧视,唐朝时期民风开放,改嫁也不是难事,宋朝流行的“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这里针对的主要是男子,表明男子气节看的比生命更加重要,不过后来被误解为强制女性守节。

南宋以后,在朱熹理学思想的影响下,贞节观念开始备受重视,元朝时为了巩固军队战斗力,下令规定士兵妻子不能再嫁,除此之外并没有太多要求,

明清时期思想控制更加严重,朱元璋曾下令,凡是寡妇没有改嫁就能免除徭役赋税,同时到了一定年龄以后,还能获得朝廷颁发的贞节牌坊,这种做法给予了寡妇一定经济支持,同时也满足了文人的精神需求,清朝时期更是有人提出“烈女不更二夫”的口号,号召全社会鼓励妇女守节行为,间接助长了社会守寡风气。

朱元璋说:凡是寡妇没改嫁,就能免除徭役,此女说:那我改嫁吧!

但鼓励是一回事,能够照办的还是少数,朱元璋下达命令后,也就是小城市的女人比较保守,大城市的女人往往不受此等规矩束缚,照样找人写状子,给人些银钱,自谋出路了。

不过寡妇改嫁存在客观必要性,法令也没有采取强制措施,因此改嫁行为从未间断,改嫁原因有许多,很多时候条件差的大龄男子找不到适婚对象,只有寡妇肯下嫁,再就是有人从实际出发,认为寡妇持家有道,善于处理琐事。

这就造成了一种极端现象,一方面社会抵制寡妇改嫁,另一方面寡妇改嫁的现象屡见不鲜,总归无论是哪种情况,受苦的都是可怜的女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