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武漢盤龍城發現大規模鑄銅遺址

系夏商都城之外首次發現

學界曾普遍認爲,早期青銅器爲夏商中原王朝壟斷,由都城統一生產。10月19日,盤龍城聯合考古隊披露,盤龍城發現大規模鑄銅遺址,系在夏商都城之外首次發現,這一重大發現將改變學界主流觀點。

盤龍城遺址自1954年被發現以來,進行過多次考古發掘,出土大批青銅器。而青銅器生產在當時屬頂尖高科技,這些青銅器在何地生產鑄造,是困擾學界的一個謎。

5年前,武漢大學、盤龍城遺址博物院等多家單位組成聯合考古隊,對盤龍城進行考古發掘。考古隊先採集到一個石範,即古代鑄造工具用的模子,便順着線索往北開展工作,後在盤龍城小嘴遺址發掘1000多平方米,驚喜地發現了用來澆鑄青銅器的陶範。此外,又發現各個生產環節相關遺物,如鑄銅原料木炭,煉完銅的銅渣,打碎準備回爐的銅器等,及銅顆粒、坩堝等。隨着考古工作推進,考古隊還發現了灰溝、灰坑、房屋等遺蹟。爲增強結論科學性,考古隊和北京科技大學合作,對這一區域進行了XRF(X射線熒光分析儀)地表探測,證實該區域爲高銅含量地帶。

至此,盤龍城遺址鑄銅生產狀況逐漸露出真相。“盤龍城鑄銅遺址的發現,是5年來最具標杆性的考古收穫。”盤龍城遺址考古發掘領隊、武漢大學教授張昌平稱。由此看來,盤龍城不僅是曾經認爲的“商王朝南下的軍事據點”,而且是有獨立青銅器鑄造的地方中心。

張昌平稱,盤龍城鑄銅遺址是目前所見唯一遠離都城的大規模鑄銅遺址,其複雜程度遠超想象。芝加哥大學加入組成盤龍城中美聯合考古隊後,將進一步在此進行考古發掘、研究。

盤龍城遺址是公元前16-13世紀中原文化向南擴張、在長江流域形成的中心城市,反映了以夏商王朝爲核心的中華文明在長江流域的發展。盤龍城遺址是至今爲止,長江流域發現的夏商時期規模最大、出土遺存最爲豐富的城邑遺址,無論是在社會意義、學術價值還是遺址體量層面,都有舉足輕重的價值。

上個世紀的考古工作,讓盤龍城的宮殿基址、貴族墓葬、手工作坊等陸續現世,讓學術界開始認識到長江流域在夏商時期,存在相當高度的青銅文明。盤龍城遺址曾入選“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