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韓美林先生在開幕式上說,馮驥才所做的民間文化遺產搶救是對社會的一項貢獻,作爲馮驥才的“鐵桿隊員”,自己會傾力支持他。馮驥才先生在書中用“四兄弟”形容韓美林先生在繪畫、天書、雕塑、設計方面的成就,其中任何一類成就放在一個人身上,都是出類拔萃的,能夠集中這四方面的成就,可謂卓爾不凡。

朱永新按:馮驥才先生是原民進中央副主席,也是我的良師益友。昨天,正在韓國度假的馮驥才先生告訴我,今年是他的夫人顧老師八十生日,兒子馮寬請他們全家五口去首爾度假。在小小的生日晚宴上,馮驥才給夫人授了一個“支持老馮工作成績優異獎”。幸福的感覺言溢於表。顧老師原來也是專業畫家,在她70歲生日的時候,馮驥才先生專門爲她出版了畫冊。未來支持馮驥才先生的事業,她自願成爲真正的“後勤部長”。這裏,特轉發我近日在《光明日報》發表的《孩童是巨人》這篇文章,祝顧老師生日快樂。

2017年初,我去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拜訪馮先生,他送了我一本《煉獄·天堂——韓美林口述史》。回到北京不久就是春節。記得我是在除夕夜一口氣讀完的。合上書,燦爛的陽光已經透過窗戶照在了我的牀頭。

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我與韓美林先生同時列席會議,他說:“永新,給我一個地址,回去給你寄書。”沒幾天,他給我寄了一批新著,其中也有這一本《煉獄·天堂——韓美林口述史》。

兩位朋友都很在意的這本書,也讓我非常在意。這是一本在閱讀時讓我百感交集的書:爲美林先生的非人遭遇和坎坷人生而傷悲,爲他的藝術成就和創造才華而驚歎,爲他和妻子周建萍的相遇相知和傳奇故事而欣喜,爲他與馮驥才先生之間的惺惺相惜和情同手足而感佩,爲他那如孩童一般純淨的心靈和如巨人一樣的情懷而景仰。

我和韓美林先生的所有交往,集中在兩個場景。一個是在全國政協的各種活動中。每一次他的出現,都會成爲衆人矚目的中心。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請他簽名畫畫,好像他每一次都是樂呵呵地有求必應,讓所有人滿意而歸。偶爾,我也會湊一個熱鬧討一張生肖畫等等。

另外就是在與馮驥才先生有關的活動上。第一次好像是2007年6月。那個時候,我還是蘇州市的副市長,在蘇州博物館新館參加“水墨詩文——馮驥才江南公益畫展”的活動。韓美林先生在開幕式上說,馮驥才所做的民間文化遺產搶救是對社會的一項貢獻,作爲馮驥才的“鐵桿隊員”,自己會傾力支持他。他說,只要馮先生召喚,他隨時響應。他還當場決定拿出自己的一幅畫支持大馮的民間文化遺產搶救與保護事業。我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聽到了馮先生和他的幾個朋友的講話,很有感觸。他們的唱和,已經超越了文人之間的友誼,而是這個時代的知識分子文化自覺的聲音。”最近的一場活動應該是2017年9月,在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參加“爲未來記錄歷史——馮驥才文學與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討會的時候。就這十年間,大概不下於七八次,在參加馮驥才先生的活動時見到韓美林先生。

在這本書中,我們也會注意到,韓美林先生的重要著作,從《韓美林畫集》到《天書》《嚥山嚼水》,寫序言的都是馮驥才先生。韓美林先生的所有活動,從被稱爲韓美林先生的三個“孩子”的北京、杭州、銀川韓美林藝術館的開張,到韓美林藝術大展,再到今年年初在故宮文華殿舉行的“韓美林生肖藝術大展”等,馮驥才先生從未缺席。用先生自己的話來說,“每次韓美林辦展覽,我們都不是召之即來,而是聞風而動,奔走相告,不請自來。”甚至韓美林在萬里之遠的海外辦展覽,馮驥才也會專門飛過去喝彩。而且,每一次,都會有情深意切的致辭。

馮驥才先生人稱“大馮”,一米九二的身高,讓人羣裏的他宛如巨人。雖然韓美林先生也不矮,但和“大馮”站在一起,就好像孩童。可是,馮驥才先生說,與韓美林站在一起的時候,他必須俯視,但在自己的內心卻經常在仰望。

馮驥才先生在書中說,許多人都把美林當作孩子,當作一個大小孩,因爲他在歷盡了命運的很多曲折之後,仍然保持着孩子般的率性與任性,也保持着孩子般的真誠,對誰也不設防,腦子裏整天都是幻想。但他更是一個巨人般的藝術家,因爲他擁有許多巨大的建築,在不同的藝術館裏,裝滿了他萬餘件驚世駭俗的藝術作品;在天上飛來飛去的國航飛機的尾翼上,有他設計的硃紅色的鳳凰;他設計的生肖郵票、奧運會的福娃、城市雕塑,也是佈滿了神州內外大江南北。

在我看來,這兩位先生都是孩童,也都是巨人。

說馮驥才和韓美林是孩童,是因爲在孩童身上有着許多成人已經失去的最美好的東西。孩童真正的偉大,在於他們是用沒有遭受污染的眼睛看世界,用沒有任何功利的大腦思考世界,用沒有任何條條框框的想象力創造世界。在孩童的世界裏,天空是湛藍的,森林是茂密的,一切都是那麼新鮮,那麼神奇,那麼值得深愛。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蒙臺梭利說:“兒童是成人之父。”馮驥才和韓美林都是在精神上回到童年的人,無論遭受怎樣的磨難,無論身處怎樣的“煉獄”,他們從來沒有失去生活的信心,沒有失去一顆赤子之心。這也是他們在生命的任何階段,都能夠保持創造的激情與靈性的原因所在。

說馮驥才和韓美林是巨人,當然是因爲他們在諸多領域上的卓越成就,讓他們成爲獨特的大寫的人。馮驥才先生在書中用“四兄弟”形容韓美林先生在繪畫、天書、雕塑、設計方面的成就,其中任何一類成就放在一個人身上,都是出類拔萃的,能夠集中這四方面的成就,可謂卓爾不凡。非常巧合的是,馮驥才先生曾經也用“四駕馬車”形容自己的事業追求。2012年9月,馮驥才在北京畫院舉辦了一個題爲“四駕馬車”的專題展覽,展示了他在繪畫、文學、文化遺產保護、教育領域方面的工作。他在開幕式上說:“我的四駕馬車不是四匹馬拉一輛車,我是用四匹馬的勁兒拉着一輛車,這是因爲我車上的東西太多。我可沒說累,因爲它們皆我之最愛。”我和韓美林先生一起參加了開幕式,見證了那個精彩的瞬間。

也許,馮驥才與韓美林這兩個名字,是命中註定要聯繫在一起的。

因爲,他們都是丹青高手,都是創造大師,都是文字的魔術師,都是中國民間優秀文化的傳承人和守護者。

更因爲,正如孟子所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他們,都是孩童,因此都是巨人。

《光明日報》( 2019年08月23日 16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