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下午,“科技改變中國”主題出版項目樣章審讀會在北京召開,數文明(廣東)科技有限公司CEO、大數據改變中國”主編塗子沛等寫作組主要代表悉數到會,分別向叢書編委會展示了書籍寫作大綱及樣章,並展開熱烈討論。叢書主編、首屆“最美科技工作者”倪光南院士,編委會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學校長寧濱院士出席了會議。

“大數據改變中國”

主編

塗子沛

叢書總主編

倪光南

“大數據改變中國”

副主編

鄭磊

倪光南院士表示,科技創新在共和國七十年曆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國崛起的重要支撐力量。“科技改變中國”力求以行業科普的形式,集中反映了當前備受關注的科技領域的關鍵技術、成績與未來發展,意義重大。

人民郵電出版社總編輯張立科向與會人員彙報了書籍出版的整體概況及進度,同時傳達了中宣部的囑託和厚望:要做好精品力作,做有溫度,有深度的“深科普”。

數文明科技CEO塗子沛展示了《大數據改變中國》整體寫作大綱及相關章節內容,得到與會專家充分肯定,認爲樣章故事性強、文字有溫度,富於啓發性。

塗子沛向與會專家解讀樣章

叢書副主編寧濱院士在會上發表精彩致辭

以下爲寧濱院士致辭全文: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回顧七十年的發展歷程,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無論人們從哪個角度闡釋中國成就、中國道路、中國經驗、中國模式,都繞不過中國科技的發展與進步,可以說,科技的發展與進步,既是中國崛起的重要表現,也是中國崛起的重要支撐力量。

黨中央一向高度重視科技創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習近平總書記數次講到“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爲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在這個角度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羣衆的利益。

改革開放四十年,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大到大國重器,小到衣食住行,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深切地感受到科學技術進步帶來的改變。有的已經成爲大家耳熟能詳的熱詞,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着我們各行各業的轉型,比如智能製造、精準醫療;有的跟我們日常生活有直接聯繫,比如移動互聯網,未來的5G;比如獨步全球的高鐵,讓我們的出行空前便利;有些是我們在媒體報道中經常可見的重要角色,比如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比如新能源。可以說是科技改變了中國。

但是我們冷靜地看,科學技術有一定的專業性,門檻較高,目前社會上還存在三種現象。有的妄自菲薄,喪失信心,覺得國外的月亮圓,看不到我們科技領域的進步和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有的夜郎自大,沾沾自喜,因爲某些領域進步和成績,以偏概全,無視差距和危機;有的一知半解,未能瞭解科技的本質,以訛傳訛。包括我們在科技領域的成就,除了可見的現實意義,還有哪些更爲深遠的歷史意義?這些成就到底到了什麼樣的境界?又有哪些人是幕後的英雄?背後還有什麼樣的故事?這裏面可以做的文章其實很多。

所以郵電出版社選擇了《科技改變中國》這個主題,作爲主題出版的項目,是很有眼光的。選擇我國科學技術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領域,這些技術都是在國家戰略規劃的指導下,自上而下,得到了重點建設的支持,做到了世界一流水平,這背後蘊含着自主創新的成功,這些技術也都是國計民生的核心技術,代表着中國製造的發展方向;這些技術也是幾代中國科技工作者艱苦奮鬥,努力拼搏的結晶,是中國的驕傲。

作爲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是覺得這套書是很有意義的。一套有高度,能夠代表科技領域的“深科普”,本正清源地普及科技知識,介紹背後的人和事,用有溫度的文字傳遞一種科技的力量。喚起人民羣衆對科技的興趣和喜愛,提高人民羣衆對科技工作和科技工作者的瞭解與認識,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榮譽感,起到科普教育和科學文化引導雙重作用。

我們希望通過這套《科技改變中國》,講好“中國故事”、講好“科技故事”,讓“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