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國至今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特色的口號,那麼對老北京人來說哪些口號纔是獨特記憶呢?

土改

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使用,土地改革使中國農民第一次從土地上得到強烈的歸屬感。

抗美援朝

50年代初中國人民志願軍奉命出兵朝鮮對抗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那個年代有多少人取名叫“援朝”和“衛國”的,數不清啊。

超英趕美

“十五年超英,二十年趕美”,“一天等於二十年的時代”。全民大鍊鋼鐵,連小學生在路上撿到螺絲帽、鐵絲都要送到附近工廠去。

老大哥

50年代,中蘇關係好的時候,中國在許多方面學習蘇聯,就親切的成爲:“蘇聯老大哥”。後來工人階級也被稱爲“工人老大哥”。親切實在。

除四害

消除四害:蒼蠅、蚊子、老鼠、麻雀(後改爲臭蟲)。當年除四害手法也是五花八門!滅老鼠就掏洞、水缸捕鼠、調墨油粘老鼠,孩子們把老鼠尾巴割掉,統計數量交給學校。

學雷鋒

60年代開始提出向雷鋒同志學習”,學雷鋒,做好事到今天依然是經常用的口號。

上山下鄉

文化大革命後期,大量知識青年離開,紮根農村。那個特殊的年月,每個家庭都有着每個家庭不同的故事,上山下鄉,影響的不只是一代人!

恢復高考

1977年12月 ,停了10年的高考制度恢復了!幾百萬13-37的應考生湧進考場,雖然之錄取不到30萬人,但是整個社會的學習氣氛重新點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計劃生育

70年代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在崇尚“多子多福”的中國,這是一條艱鉅的道路。優生優育、晚婚晚育、少生快富。一直是當時的流行勸導語。而如今開放二孩政策,回頭看,當時的孩子們是孤獨的唯一的一代。不能忘懷的當年的流行,如今的懷舊

三轉一響

60年代家庭四大件:縫紉機、自行車、手錶、收音機。這算是奢侈,擁有他們是自豪的!

糧票

從50年代中一直到了90年代初,糧票這種特殊經濟體制下,限定商品流通供應量的票證,伴隨着中國人走過了40年!如今卻是收藏家的寶物。

小人書

小人書也叫連環畫,民間故事,革命題材,歷史人物,總之,小人書在那時是孩子甚至大人的珍藏,不翻爛不不罷休。

八個樣板戲

樣板戲是文革時期被樹立爲“革命樣板戲”的以戲劇爲主的二十幾個舞臺藝術作品的俗稱。有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杜鵑山》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當時風靡一時。

軍大衣,綠軍裝配着毛主義像章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人人愛穿軍裝個個愛戴軍帽,是當時最爲時髦的衣服。那個時候,全國的人都爲擁有一身綠軍裝而自豪。,胸前佩戴毛澤東像章,原有的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思想風尚中,又增添了濃烈的革命化、軍事化色彩,開始了“十億人民十億兵”的軍便服時代。

軍挎包

那個年代一水的軍挎包,流行的意義在那個年代可能和好看不太相提並論,只是要跟隨就是流行。漂亮的姑娘,年輕的小夥兒必須人手一個

花棉襖

-----在軍大衣流行的歲月,女子們、孩子們也會在節日穿上花棉襖,這在當時是一種時尚。

的確良白襯衫,不用燙、透氣涼快,耐磨耐穿,在當時只有粗布單一藍色的中國來說這是非常時髦的,還要排隊搶購。

海魂衫

60年代中期,走到大街上放眼一望,年輕人和孩子們幾乎都穿海魂衫。那種藍白間隔的橫條紋隨處可見,一襲醒目的海魂衫由近而遠,漸漸消失在陽光燦爛的十字街頭,曾勾逗出多少美麗少女懷春的浪漫情愫。

海鷗相機

能有一部屬於自己的私人相機,在當時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除了價格,還要有技術。那時並不是每個家庭都能擁有,每次外出都需要借用。

毛主席畫像

那個年代家裏都會將敬愛的毛主席畫像掛在家中,沒有一家例外。形成了一種家庭裝飾的必須品,像親人,也是一種保佑的寄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