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外,諸如美國製造人工閃電的“天火”計劃、製造人工颶風的“烈風”計劃,以及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計劃研製的類似森林大火的“火風暴”,無一不是可給人類帶來災難的氣象武器。同時,氣象武器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一旦使用失誤,極有可能對作戰雙方造成難以估量的嚴重影響。

人造閃電模擬圖

呼風喚雨,是人們留存在心中的一個夢想。而氣象武器會將它變爲現實。

還記得科幻大片《全球風暴》中多國科學家研製出的氣象衛星網絡“荷蘭男孩”嗎?正是爲了應對氣候變化造成的全球性氣象災難,人們開發出氣象衛星網絡,並用其成功控制了災害天氣。但隨即這一氣象衛星網絡被別有用心的人操控,搖身一變成爲“氣象殺手”,給全世界帶來一場浩劫。

事實上,氣象武器早就不是什麼傳說了,歷史上也不乏運用氣象武器造成特定地區氣候異常的先例。

氣象武器是利用氣象控制技術人爲製造出各種特殊氣象條件,用以干擾、破壞或直接摧毀敵方一系列武器平臺的總稱。隨着氣象控制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戰場上“呼風喚雨”已不是夢想,一些氣象武器一定程度上還具備了“末日武器”的潛力。面對一些軍事強國有增無減發展氣象武器的勢頭,人們在對此深表關注的同時,更擔心氣象武器發展帶來的破壞性影響。

戰爭與氣象早就如影相隨

2018年,第22號颱風“山竹”從太平洋深處生成,之後短短几天,就快速發展成爲破壞力極強的超強颱風。無獨有偶,美國當年遭遇的近30年以來最強颶風“佛羅倫薩”,也被人們稱爲“怪獸級”颶風。氣象學家曾做過估算,單是一次中等強度的颱風,就能在幾小時內裹挾着25億噸水移動數千公里。這樣的颱風從海洋中吸收的能量,相當於10億噸TNT當量。難怪人們紛紛驚歎:要是能把颱風製成“武器”,在戰場上得有多厲害!

其實,歷史上爲取得戰爭的勝利,藉助氣象開展“氣象戰”,早已不是“紙上談兵”,戰爭與氣象可謂如影相隨。無論是《三國演義》中的“借東風”,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爲掩護軍隊過河而在意大利河邊製造濃霧帶,從古至今巧用氣象條件奪取戰爭勝利的事例不勝枚舉。

相比於常規武器,氣象武器確實有着非比尋常的“作戰之道”:天氣中的任何變化,都蘊含着巨大能量;氣象武器有一定隱藏性,使用起來往往出其不意;氣象武器不需要消耗大量彈藥,等等。這也難怪,《孫子兵法》裏把氣象作爲決定戰爭勝負的五種要素之一。甚至有軍事強國明確提出,要把氣象武器技術作爲未來重點發展的關鍵技術。威力巨大、作戰費效比低的氣象武器,早就得到一些軍事強國的“另眼相看”。

隨着氣象科學的快速發展,人類目前已經掌握了20多種人工影響天氣的技術。諸如人造洪水、人造乾旱、人工造霧消霧、人造寒冷酷熱、人工控制雷電和人工引導颱風等,都可在軍事應用中發揮重要作用。就拿傳說中的“太陽武器”來說,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利用鏡子反射太陽光,將羅馬人的無敵艦隊燒成灰燼的故事或將成真。1994年,俄羅斯就曾在衛星軌道上安放了一種“鏡片”,實現了4萬米高空集中反射光,而聚集熱源中心溫度達數千攝氏度,幾乎可毀滅地球上的一切物體。

人們曾初嘗氣象武器的厲害

說起越南戰爭,人們一定對美國祕密實施的“大力水手”行動記憶猶新。美軍先後耗資2160萬美元,出動飛機2.6萬架次,利用東南亞地區西南季風盛行、季節性多雨的氣象條件,在越南上空投放了474萬枚降雨催化彈。爲了實施史無前例的人工降雨作戰,美軍多次制定計劃,派遣衆多氣象學家進行大規模實驗。行動中,美軍派出了最爲精銳的第54氣象偵察中隊,併爲之配備了特別改裝的WC-130A氣象偵察機和RF-4C“鬼怪”偵察機。據估計,他們將胡志明小道地區的雨季延長了30~45天。這場大規模人工增雨,直接造成越南部分地區洪水氾濫,嚴重破壞了北越軍隊的補給線。從那時起,人們初嘗氣象武器的厲害。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軍方甚至提出過“氣象控制比原子彈更重要”的觀點,一直致力於氣象武器研究,先後進行過數十個祕密氣象研究項目。美國政府專門建立了主攻氣象武器研究的麥金萊氣候實驗室,並逐步應用於戰場實踐。還是在越南戰場,美國空軍就曾實施過名爲“熔岩突擊隊”的戰場行動,通過從空中向地表拋撒特殊化學物質,製造出了更爲複雜的泥濘環境,助力美軍的戰爭行動。

除美國外,英國、蘇聯等國家都是氣象武器的追捧者。上世紀七十年代,蘇聯不斷對外發射頻率範圍集中在10赫茲頻段的電磁波,經過脈衝調製後聽起來像啄木鳥發出的聲音。有西方研究人員指出,這種頻段的電磁波能在空中形成巨大的阻斷層,使高空的氣流改變路徑,最終有可能製造出連續數月甚至數年的乾旱天氣,同樣也能造成毀滅性的洪水災害。在氣象控制方面,英國軍方目前已經有能力控制一定範圍內的晴雨天氣,且成功率高達93%以上。英國軍方還在阿富汗戰場對塔利班武裝打擊中,使用了最新研製的熱壓氣霧武器,能通過濃霧爆炸雲團造成建築物內敵人的傷亡。

通常情況下,單純擁有氣象武器並不管用,必須得配合使用氣象探測裝備、氣象信息傳輸設備、氣象預報設備等,才能一起發揮威力。目前,一些軍事強國使用軍用氣象衛星、氣象偵察飛機、多普勒天氣雷達等先進氣象探測裝備,實時獲取氣象資料和情報。之後藉助氣象信息傳輸設備,實現氣象探測數據和氣象預報數據高速率高質量傳輸。在此基礎上,即便是氣象武器真的要使用,也需要根據具體的作戰要求,結合氣象探測、傳輸和預報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攻擊。這可不是任何一個國家都敢輕易涉獵的領域,氣象武器的背後是綜合國力和軍事實力的具體體現。

或將帶來末日災難的“雙刃劍”

別以爲沒有“颱風武器”!早在1969年8月,美國就曾進行過一次代號“黛比”的颱風播撒試驗,不僅降低了颱風的最大風速,還使颱風提前轉向。此後,其又多次在大西洋上進行人工引導颱風試驗,以顯示其在人工影響颱風技術方面的實力。

氣象武器雖然沒有躋身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行列,但它的殺傷力和破壞力不容小覷。同時,氣象武器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一旦使用失誤,極有可能對作戰雙方造成難以估量的嚴重影響。美國和蘇聯從20世紀中期就開始地震武器研究,不僅進行了地下核爆炸觸發地震試驗,在控制地震能釋放方向上也已經各有所成。

1970年,美蘇兩國還曾藉助氣象武器干擾古巴降雨過程,專門展開過一場“乾旱之戰”。此外,諸如美國製造人工閃電的“天火”計劃、製造人工颶風的“烈風”計劃,以及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計劃研製的類似森林大火的“火風暴”,無一不是可給人類帶來災難的氣象武器。目前,美國空軍、海軍和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還在共同開展“高頻主動極光研究項目”,通過向地球大氣層發射大功率高頻電磁波,從而引起氣候異變,最終誘發暴雨、洪災、颶風等重大氣象災害。這種氣象武器一旦使用,勢必對整個地球的地質和生物等造成不可逆轉的毀滅性破壞。

早在越南戰爭結束後,聯合國就曾通過《禁止將影響氣候手段用於軍事目的公約》,明確規定禁止使用能造成大範圍、長期或嚴重氣候改變的軍事手段或其他恐怖手段。1992年通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對這一規定再次做出了明確認定。然而,以戰爭爲目的的氣象武器研發活動似乎並未“偃旗息鼓”。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某些軍事強國正在進行或近期進行過的氣象武器研發計劃就有數十項,有的國家已推出了可用於實戰的氣象武器。這不得不令人深思,人類能否“把持住”氣象武器這把可能誘發末日災難的“雙刃劍”!

▋來源:解放軍報

▋監製:鄒維榮

▋責編:韓阜業

▋編輯:彌向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