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家支招新經濟: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品牌培育

  中新網7月7日電(常濤 吳亦涵)由中國新聞社旗下財經新媒體中新經緯主辦的“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新經濟品牌發展論壇”7月6日在北京舉行。來自學界、業界20多位專家、學者及企業高管與會,圍繞新經濟品牌發展發表了觀點和看法。

7月6日,“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新經濟品牌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辦

  外交部原副部長、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原副主任何亞非在7月6日召開的新經濟品牌發展論壇上表示,近年來,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三新”爲核心的新動能不斷增強,成爲推動中國經濟平穩增長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有效彌補了傳統動能減弱帶來的影響和衝擊。

  何亞非進一步指出,新動能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隨着互聯網技術的全方位應用,數字經濟帶動交通出行、房屋住宿、金融、餐飲、物流、教育、醫療、基礎設施等多個服務業領域的新型交叉發展,助推服務業撐起國民經濟“半壁江山”。

  對於如何發展新經濟,何亞非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積極參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二是推進“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升級,既要在體制機制上下功夫,也要營造有利於品牌發展的社會環境。他建議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品牌培育,在不斷強化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發的同時,加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企業的商標保護;三是深入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加強“合規”建設,遵守國際規則,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副會長李小軍認爲,新經濟是指依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形成的經濟現象,新經濟產業已經逐漸成爲一些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力量之一。

  “基於移動互聯、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產生的共享經濟、零工經濟、循環經濟等,正全方位地影響着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同時也催生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力量’。”李小軍說。

  “發展新經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制度、市場、人才的配合,需要國家、企業、民衆積極應對。”李小軍說。

  談到新品牌的發展和建設,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影表示,社會生產效率的提高會推動品牌的發展,但在新經濟、數字化時代,新品牌想要進入市場的難度比以前更大了。一是因爲消費者更加理性,建立了更高的品牌壁壘;二是因爲媒體的碎片化傳播,明顯增加了消費者對品牌態度改變的難度。

  張影最後表示,品牌是和平世界的使者,它能把中國的經濟、文化發展帶到其他國家,現階段國家提出要重視品牌建設,是因爲我們需要產業升級,而品牌是中國經濟下一步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則認爲,新經濟(企業)的品牌最初一定要有創意,在創意產生之後,則需要有雄厚的資金支持企業“燒錢”,最後才能在自己的領域內形成領先局面,這個過程和傳統行業寡頭的形成過程有相似之處。

  不過,他同時表示,新經濟的“寡頭壟斷”與傳統行業的“寡頭壟斷”不同之處在於,新經濟的品牌在形成“寡頭壟斷”之後,它還可以給予大量中小微企業以發展空間,並通過戰略聯盟、擴散,形成一系列新品牌。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萬博兄弟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滕泰在會上表示,品牌價值本質上是一種軟價值,在企業進行品牌建設的過程中,需要解決有效投入、羣體性認知以及軟價值乘數等問題。這些問題裏涉及到對許多規律的掌握,只有掌握這些規律,才能夠真正的打造品牌,振興新經濟。

  會上,爲助力中國新經濟品牌的發展,中新經緯研究院、清博大數據聯合發佈了《中國新經濟品牌熱度排行榜20強》、《中國新經濟新銳品牌熱度榜20強》兩大榜單,引起與會嘉賓和觀衆的極大關注。(完)

相關文章